随着游戏、内容创作乃至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进步,网络用户对显卡性能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攀升。NVIDIA 的 RTX 50 系列显卡,凭借其创新的 Blackwell 架构和尖端的 AI 技术,再次成为图形技术革新的领航者。
作为 NVIDIA AIC 核心合作伙伴之一,七彩虹推出了多款产品,包括本站之前测试过的:iGame RTX 5090 D Advanced、iGame RTX 5080 Vulcan OC、iGame RTX 5070 Ti Ultra W OC,以及最新送测的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这些产品以卓越的性能、炫目的外观和多功能性,吸引了众多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的目光。
本次评测将从产品开箱、拆解、性能分析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款显卡的独特魅力,以助于大家深入了解其实际性能。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规格介绍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以下简称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配备了最新推出的 GB205-300-A1 核心;这是继 GB202、GB203 之后,NVIDIA 基于 Blackwell 架构推出的第三款消费级核心。
初见 GB205-300-A1 核心,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小巧。根据 NVIDIA 官方提供的数据,GB205-300-A1 的核心面积仅为 263mm²,相比之下,GB203-300-A1 的核心面积为 378mm²。两者在面积和晶体管数量上的差异恰好也是 1/3。
因此,在规格上,GeForce RTX 5070 与 GeForce RTX 5070 Ti 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与前一代的 GeForce RTX 4070 相比,GeForce RTX 5070 虽然核心面积更小,却配备了更多的 CUDA 核心,使其在规格上略占优势。具体而言,GeForce RTX 5070 配备了 5 个 GPC、24 个 TPC、48 个 SM 单元、192 个 TMUs 纹理单元、80 个 ROPs 光栅化处理单元,以及 6144 个 CUDA 核心,其 AI 算力在数值上也超越了 GeForce RTX 4070。
本文重点介绍的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的最大亮点在于其配备了双 BIOS 芯片设计。通过 I/O 挡板上的超频按键,用户可以轻松实现一键超频功能。详细来说,其标准 BIOS 的频率和 TDP 设置与公版 FE 保持一致。然而,在 OC 版本的 BIOS 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 Boost 频率高达 2572MHz,其 MAX TDP 值更是达到了 300W。这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该显卡相较于公版 FE 能够提供更出色的性能表现,并且拥有更大的超频潜力。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开箱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包装延续了 iGame 系列一贯的高端风格。外包装以黑色为主色调,搭配红色的 " 引力之环 " 设计元素,彰显出显卡的高端定位。
包装正面印有显卡的渲染图,背面则详细列出了产品的核心卖点,如 DLSS 4、NVIDIA Reflex 2 等。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外观设计令人眼前一亮。显卡采用了磨砂黑透外壳,隐约可见内部的散热结构和 RGB 灯效。正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标志性的 " 引力之环 "RGB 灯环,搭配莫比乌斯环设计,赋予了显卡一种神秘而深邃的美感。
引力之环 RGB 灯环通过黑透外甲扩散出柔和的光效,如同星辰之光在夜空中缓缓扩散。玩家可以通过 iGame Center 软件自定义灯效和颜色,打造个性化的视觉体验。
显卡的正面采用了 101+86+101mm 的大口径风镰扇叶设计,能够形成强大的旋涡气流,提升风压和进风量,确保了高效的散热性能。
中间的小风扇采用了与两侧风扇扇叶相反的设计,这可以进一步减少风扇间的扰流影响,有效降低风扇噪音。
显卡的尺寸为 343.5*155.2*60.8mm(包括挡片),宽度几乎达到了 3 槽设计的标准。在此,笔者建议在安装前务必检查机箱内部的空间。尽管如此,只要不是双卡或者是多卡配置,大多数中塔型机箱都能够容纳这款显卡。
显卡采用 12V-2x6 供电接口的反向设计,使得连接过程更为便捷且确保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旁边的灯光控制线保留了对 ARGB 灯光的控制支持,让用户有着更丰富的个性化设置选项。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为了提升产品的辨识度,在显卡的正面引力之环、顶部以及尾部均单独印上了 "iGame" 与 "Advanced" 标志。
金属中框的质感确实出色,细节处理得十分精致;至于侧面的金属框架上的螺丝,它们实际上是用来固定中框与前透明上盖的,并且在旁边贴心地标有 "SCREW HOLE" 的字样提示。
显卡的背板采用了金属材质,并巧妙设计了环形开孔,不仅提升了散热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整体的美观性。
此外,背板上还巧妙地隐藏了 iGame 的 LOGO,在特定的视角下可一窥其貌,进一步提升了设计的精致感。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拆解
近期,笔者拆解了大量显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定位较高的显卡,其拆解过程反而更为简便。原因在于这些显卡普遍采用了金属中框设计,螺丝直接固定在金属背板上,使得散热器、金属中框、PCB 以及金属背板能够一次性整体安装 & 拆卸。
Advanced OC 非公版显卡的 PCB 设计从来都让人失望过,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采用了 11+3 相供电设计,确保显卡在高负载下的稳定运行。
同时 PCB 上大量采用了 SMT 贴片元件,使得整个电路的布局更为紧凑且高效。这些贴片元件不仅有助于减小 PCB 的面积,还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GB205-300-A1
6 颗三星 GDDR7 显存颗粒
两颗 BIOS 芯片,一个是标准版本 BIOS,一个是 OC 版本 BIOS
PCB 两侧分别是显卡的 11+3 相供电,供电相数与用料均比 RTX 5070 FE 公版供电设计更为豪华。而且前后端均采用了大量的贴片固态电容 + 聚合物电容,为 GPU 与显存提供更为纯净的供电。
供电芯片为 UPI uP9512R,一颗多相 PWM 供电控制芯片,经常出现于中高端显卡市场上。
DrMos 芯片同样是来自 UPI 的 DNNO(丝印编码),具体型号为 AOZ5310NQI-A,最大持续输出电流可达到 60A。
iGame 独家的旋涡散热系统是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的几大亮点之一。拆开显卡后,可见散热系统由三把 " 风镰 " 扇叶、大面积导流散热片以及 7 根豪华热管巧妙组合而成。
大面积的导流型散热片由两组大型散热器模组构成,散热片之间采用高低交错的排列设计,以加速内部气流的循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散热器与 GPU 的接触面采用了纯铜底座,与 7 根热管一样,均经过了镀镍工艺处理,这不仅能够防止氧化,还能确保更持久的散热性能;显存和供电模块均配备了导热垫,而导热金属板则与散热器焊接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该散热器配备了 7 根镀镍复合热管,其中包括 2 根直径为 8 毫米和 5 根直径为 6 毫米的热管。
7 根镀镍热管贯穿整个散热片模组,其中 2 根热管回流至前端散热片,从而提升散热效能。
这些热管通过回流焊接技术与散热片紧密结合,确保了热管与散热片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从而提升了散热性能。
三把风镰扇叶直接固定到显卡上盖
风扇背面配上防震垫,减少物理面接触时产生的异响
尾部的 ARGB 灯效
金属中框采用了全铝骨架设计,这种材质不仅轻巧,还具有极高的刚性和稳定性。全铝骨架能够有效支撑显卡的散热模组,确保在高负载运行时显卡不会因热量积累而变形或损坏
测试平台介绍:
性能测试前,先来介绍一下本次参测的测试平台。处理器方面,与之前的 RTX 50 系列首发一样,均采用了目前消费级市场上最强的游戏处理器—— AMD Ryzen R7-9800X3D。而与之搭配使用微星 MPG X870E CARBON Wi-Fi 暗黑主板与 T-FORCE XTREEM ARGB 幻镜 DDR5 24G×2 套条;同时我们还在主板 BIOS 开启 PBO 与 X3D 模式,并且 PBO 档调整到 Set Thermal Point 75 模式下进行所有的测试,并把 AMD EXPO 功能打开。
至于对标显卡方面,我们这次拿 NVIDIA 上代 RTX 4070 显卡与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进行性能对比,分别对理论性能、游戏性能、DLSS 性能、创作能力、AI 性能,以及功耗等不同维度的表现。
理论性能测试
先进行的是 3DMARK 理论性能测试:在传统的 FireStrike 系列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性能提升幅度很大,平均领先上代 RTX 4070 能达到 40.8%;其中 DX12 的 Time Spy 系列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同样有着 28% 的领先幅度。
从 RTX 50 系列起,光线追踪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此,在 Speed Way 和 Port Royal 的基准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性能分别实现了 31% 和 27% 的提升。尽管核心规格差异不大,但 Blackwell 架构所带来的性能增益依然显著,结合目前所测试的 3DMARK 测试项目来看,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理论性能整体领先于 RTX 4070 FE 约 32.7%。
接下来是 3DMARK DLSS3 性能测试环节,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表现与之前的 3DMARK 理论性能测试一样出色。得益于 DLSS 3 技术的加持,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 2K 和 4K 分辨率下的测试 DEMO 流畅度均表现出色,特别是在 4K 分辨率下,其帧数更是达到了 113.6 FPS。
DLSS 4 专项测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专属于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显卡的—— DLSS 4 技术。在最新的 3DMARK DLSS 测试中,已经加入了对 DLSS4 技术的评估。因此,让我们继续之前的测试,直接评估 DLSS4 的理论性能。
将 DLSS3 的测试结果与之对比,我们发现,在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上启用 DLSS4 技术后,帧数的提升尤为显著。在 2K 分辨率下,DLSS 4 技术的启用使得性能差异达到了惊人的 4 倍。而在 4K 分辨率下,性能的提升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达到了 6 倍之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 8K 分辨率下,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借助 DLSS 4 技术,能够使测试 DEMO 稳定运行在 107 FPS,这是一个极为流畅的帧率。
接下来,我们精心挑选了四款支持 DLSS 4 技术的游戏,以评估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实际游戏中的性能表现。总体而言,DLSS 4 的多帧生成功能无疑显著提升了玩家的游戏体验。与前一代 RTX 40 系列的 DLSS 3 技术相比,DLSS 4 进一步显著提高了帧数表现。在保持一致的画质设置下,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性能提升极为突出,在我们测试的四款游戏中,启用 DLSS 4 后的流畅度几乎是 RTX 4070 的两倍!这一成就并非仅仅依赖于硬件的堆砌,而是通过 " 科技与巧妙的技术 " 所实现的。
游戏性能实测
在实际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 2K 分辨率下轻松应对了大多数游戏。得益于 DLSS 技术的加持,它能够轻松满足 2K@160Hz 的电竞级显示需求。当然,如果你偏好在游戏设置中开启全高特效和全景光线追踪,例如在《黑神话:悟空》这类对显卡要求极高的游戏中,游戏的流畅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不过,你可以适当降低游戏设置,或者将 DLSS 模式切换到性能模式,这样就能享受到更流畅的游戏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黑神话:悟空》未来支持 DLSS 4 技术,帧数的提升将更为显著。在性能对比上,在 11 款游戏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相较于上一代 RTX 4070,性能提升了约 30.8%,这一提升是相当显著的。
内容创作能力测试
游戏性能的展示已经落下帷幕,现在让我们转向创作者们更为关注的生产力性能。在 PCMark10 Extended 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游戏和数字内容创作方面的表现格外亮眼,相较于 RTX 4070,其性能提升了大约 23% 和 20%。然而,在生产力测试方面,其得分低于预期,这可能是因为当前驱动程序和软件优化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在办公软件的测试环节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与 RTX 4070 的表现相差无几。实际上,使用这种级别的显卡,用户通常不会过分关注其在办公软件中的运行速度,因为日常办公软件的应用负载相对较轻。
在进行平面设计和视频测试时,我们对 UL Procyon 和 PugetBench 这两个不同的基准测试工具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果大致相同。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视频基准测试中的表现令人瞩目,这主要归功于新一代 GeForce RTX 5070 编码器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达芬奇和 Premiere Pro 的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相较于前一代的 RTX 4070,性能领先约 17%~29%,这一差距是相当显著的。
我们将目光转向 3D 渲染和工业设计软件,探索 RTX 50 系列显卡所带来的卓越性能。在这些领域中,我们熟悉的合作伙伴 Blender 和 V-Ray,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的表现令人瞩目,它在性能上大幅超越了 RTX 4070。
接下来,我们关注更为专业的 D5 Render 渲染器,这是一款基于 DXR 和光线追踪技术构建的 GPU 渲染器。得益于光线追踪技术,D5 Render 渲染出的画面质量极为出色。在 RTX 40 系列显卡测试中,该软件支持了 DLSS 3 帧生成技术。随着 RTX 50 系列显卡的推出,D5 Render 现在也可以通过 NVIDIA App 支持最新的 DLSS 4 多帧生成功能。
在实际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在启用 DLSS 4 后,渲染预览界面变得异常流畅,帧率稳定在 202FPS 左右。与未启用 DLSS 时的 57 FPS 相比,性能提升了超过四倍。即便是与 RTX 40 系列的 DLSS 3 相比,性能也毫不逊色,优势达到了 50% 以上。
在工业设计领域,SPEC2020 测试能够体现显卡的性能。在多项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同样表现出色,与 RTX 4070 相比,平均性能提升了 28%。
NVIDIA 编解码测试
接下来的测试则是介绍 RTX 50 系列显卡的编解码器,GeForce RTX 50 系列显卡上换装了第 9 代 NVENC 编码器与第 6 代 NVDEC 解码器,在视频规格上支持 AV1 UHQ(超高画质 AV1)与 MV-HEVC(多视角 HEVC)编解码。
于是我们直接使用 NVIDIA 提供的 4K60 片源与工程文件分别测试 AV1、H.265 以及 H.264 下的编码导出时间。实测同一段素材下,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导出三段视频的时间分别是 16 秒、16 秒以及 15 秒,效率提升已经是超级明显了。
同时,我们也对导出的不同格式的视频进行了画质对比,实测 AV1 编码的视频在画质上与 H.265 或 H.264 也没有明显差距,无论是在文字、人像还是建筑等画面里,三者的画质可以说是伯仲之间,如果不特地标注其格式,一般人很难用肉眼分辨出来。随着目前越来越多视频网站、剪辑软件和硬件厂商的推动,未来 AV1 势必会成为下一个最受欢迎的格式。
值得一提的是,GeForce RTX 50 系显卡还能够支持 4:2:2 色度取样的视频编解码,这将节省 CPU 的负担,加快创作速度。上面的图表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测试成绩,实测导出时间会比上代显卡快不少,毕竟 RTX 40 系显卡不支持该功能,仅支持 4:2:0 色度采样,如果一定要 4:2:2 导出只能靠 CPU 软解,因此耗时也是较长。
AI 性能测试
RTX 50 系列显卡在 AI 性能方面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新增了对 FP4 精度模型加速处理的支持。相较于前代 RTX 40 系列的 FP8 精度,FP4 精度不仅能够实现更快速地生成速度,而且在显存占用上也更为经济。
通过使用 UL Procyon 测试版本 FLUX.1 AI Image Generation Demo For NVIDIA 进行评估。在测试中,我们没有采用 FP8 精度模型,原因在于两款显卡在测试中均出现了显存溢出的问题,因此仅对 FP4 精度模型进行了评估。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生成图片的速度上达到了每张 13.176 秒,效率显著提升。
鉴于 FP8 精度模型在测试中同样出现了显存溢出的情况,我们特别关注了 FP4 精度模型下的显存占用情况。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的显存占用为 7760 MB,而 RTX 4070 12 GB 在运行 FP4 精度模型时的显存占用为 10082 MB。由此可见,RTX 50 系列显卡在原生支持 FP4 精度模型的情况下,不仅显存占用更为优化,而且 AI 性能也得到了增强。
在 AI 文本生成的测试中,我们利用 UL Procyon 和 MLPerf Client v0.5 对大型语言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各项测试中均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
功耗与温度表现
最后一项测试——烤机,无疑是众多玩家密切关注的焦点。经过半小时的烤机测试,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显卡的温度曲线已经变得非常平稳,此时 GPU 核心温度稳定在 68.2 度,显存温度为 66 度,烤机功耗为 250W,而风扇转速仅为 1500rpm。尽管风扇转速并不算高,但显卡发出的噪声却相对较低,这主要得益于风镰扇叶设计所带来的出色降噪效果。
在与 RTX 4070 FE 显卡的温度与功耗对比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满载状态下的温度表现相当卓越,即便是高频的 GDDR7 显存颗粒的温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显卡风扇在低温环境下几乎完全停止运转,结合之前提到的在高负载下的低噪音表现,这款显卡在温度和噪音控制方面确实表现出色。
总结:
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凭借 NVIDIA 全新 Blackwell 架构的加持,在 RTX 50 系列中以均衡性能和出色设计脱颖而出。作为一款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显卡,它不仅在游戏和 AI 领域展现了卓越实力,还以炫酷的外观和高效的散热系统赢得了玩家的青睐。
在外观设计上,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延续了 iGame 系列的高端风格,采用磨砂黑透外壳和标志性的 " 引力之环 "RGB 灯环,视觉效果引人注目。其散热系统采用三把大口径风镰扇叶、7 根镀镍热管和大面积散热片,确保了高效散热和低噪音运行。
在性能测试中,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 3DMARK 理论性能测试中平均领先 RTX 4070 约 32.7%;在 DLSS 4 技术支持下,4K 分辨率下的帧数提升尤为显著。游戏性能方面,该显卡在 2K 分辨率下轻松应对大多数游戏,启用 DLSS 4 后,流畅度几乎是 RTX 4070 的两倍。此外,该显卡在 AI 性能方面表现出色,FP4 精度模型的 AI 性能显著提升,显存占用也得到了优化。
综上所述,iGam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 在性能、散热和外观方面的全面均衡,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对于那些追求高帧率游戏体验和高效创作能力的用户来说,这款显卡无疑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当前,这款显卡已在七彩虹官网商城、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及全国授权零售经销渠道正式开售,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选购。如果想一步到位、追逐旗舰或者青春个性的玩家,也可以看看一同开售的七彩虹 iGame Vulcan、Ultra 等系列。
iGame GeForce RTX 5070 Ultra W OC 12GB【点击购买】
iGame GeForce RTX 5070 Advanced OC 12GB【点击购买】
iGame GeForce RTX 5070 Vulcan OC 12GB【点击购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