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酒话酒
二月日子短,过得也快。过年前后的白酒大环境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但是白酒价格走势还是在继续降低。
一方面是今年各个酒厂都主动调低了预期,不管是官旗日常挺价,还是单品优惠活动,都在主动下调。
另外一方面,有很多酒商扛不住漫长的低价周期,选择了离场。尤其是前些年高价囤货的酒商们,把大把资金押宝在酱酒越存越贵上,结果这两年酱酒直接腰斩,只能割肉离场。
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囤酒升值是个骗局。
往年三月都是酒企密集涨价的时候,幻想着能通过左手停货控货,右手上调价格,实现终端售价的企稳或上扬。
这个动作今年已经行不通了,就连茅台公斤装涨价也只是在业内很小的圈子传播,广大消费者对此毫无波澜,消费者已经看清套路,不再为此买单了。
上半年的酒价基本就定型了,一线品牌靠着常年的品牌力、地位和口碑,还是继续吃老本,甚至还能继续降低预期蚕食其他市场。波动在 5~8% 之间。二、三线品牌地位比较尴尬,库存高企又不敢轻易放价,只能偷偷利用各种品鉴、赠品降价,今年这类产品换瓶酒、换盖酒会尤其多,造假特别容易,购买的时候要谨慎再谨慎。波动在 8~14% 之间。四、五线品牌,则会想尽办法打折促销,只求能够生存下去。波动在 10~20% 之间。
茅台升级了公斤装的盒子,拉高了公斤装的价格,想通过公斤装来稀释飞天茅台的使用量,从而稳定飞天茅台的价格。但这并不影响茅台其他价格有小幅回落,茅台酒还没有企稳,那今年酱酒的日子依旧很不好过。
浓香高端产品持续发力,普五拿到 600 亿销售额,而国窖 1573 刚刚拿到了 200 亿。之所以浓香不能成为龙头,主要还是高端浓香产能不足,五粮液高端窖池 16 口,而泸州老窖只有 4 口,高端浓香酒并不能像茅台那样无限培育,这也是为什么浓香受众更广但拼命追赶也追不上茅台的原因。
中端浓香酒则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是非常表现非常稳定的剑南春,任由价格向下,核心大单品水晶剑稳坐 300~400 元价格带销量冠军。
另一边是业绩大幅下滑的舍得、水井坊,价格波动大且销量下滑严重,不敌后来居上的很多地方名酒。
口粮端也在不停地卷,高洲刚刚发布了春酿新品,取中糟层头段酒体,70 度酒体带来的浓郁度和爽劲感特别强,一口入魂,粮香味塞满整个口腔,今年的春酿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将纯净度和饱满度提升了一个层次。
作为中国原酒大王,高洲的酒质上完全能够达到大厂的水平,走的却是性价比好酒的路线,老百姓最喜欢的酒,无非是产品对得起 " 良心 " 这两字,酒质能对得起 " 出色 " 这两字,价格上对得起 " 性价比 " 的称呼。
尽管名气不大,但是高洲的确称得上是性价比出色的好酒。
汾酒的价格特别坚挺,好价难求,任由外面行情怎么变,他都岿然不动,清香型白酒最近两年比较受欢迎,而汾酒唯一的全国性清香品牌,除了它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酱酒不仅普遍库存周期长,而且内卷到失速,酱香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潭酒最近传出了要被收购的信息,从区位上来讲,最有可能被泸州老窖并购,并且泸州老窖一直想插入酱酒赛道。
潭酒去年看似业绩很好,但是实际上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真年份系列,转而选择到百元酱酒市场打价格战。
郎酒市面上的库存大周期长,之前为了销量向渠道压了很多货,但终端动销乏力,形成 " 厂家涨价 - 经销商亏本甩货 " 的死亡螺旋,并且核心产品的价格波动也非常大,青花郎跌破 800 元,红花郎 15、红花郎 10 跌幅均在 20~30%。
习酒虽然通过品质口碑维持着基本盘,但是价格也是一路下滑,核心单品君品习酒终端价跌至 690 元,酱香守门员窖藏 1988 也跌到了 450。
酒鬼酒业绩下滑太多,于是又换了个新的救火队长上去,频繁的人事变动,带来的是政策的不稳定性,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去年还在扩张,今年又变成了收缩。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或许不能让业绩下滑,但至少能让企业少亏点。
酒鬼酒也是性价比不错的酒,一口三香愉悦迷人,叫人爱不释手。
总结:
3 月、4 月是传统的白酒小淡季,最近也不断地有很多好价的车出来,
很多人觉得现在都那么多好价,618 岂不是更多车?我想今年上半年的震动幅度应该不会太大,白酒价格基本稳在了这条线上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