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03-07
AI狂欢的三重代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DeepSeek 触发了一场由 AI 引领的中国资产重估行情,这波狂欢已经持续很久。

尤其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持续推进 " 人工智能 +" 行动,更给热情添了一把火。

但任何事物兴起,都必然有其代价。

说到代价,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因技术进步而丢掉工作的人们。

随着无人驾驶普及的城市越来越多,市民感到方便的同时,全国 1000 多万的司机群体则越来越悲观。

大量普通人会成为时代滚滚向前的背景板,在新岗位出现之前,彻底沦为无用阶层……

这是最直观的第一重代价。

来源:网络

但实际上,除了被革掉饭碗的普通人,大量企业同样是时代滚滚向前的炮灰,成批成批地倒下。

这些作为代价的企业数量,可能远超你我想象。

它们之中,有的确实是跟不上时代,有的却自始至终积极拥抱变革。

但结果,竟然并无区别。

01、钱没那么好挣

自从 2022 年底 OpenAI 正式掀起这波 AI 热潮,AI 领域迅速成为全世界人才、技术和资金最密集的赛道。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人人都想当那只猪。

下面是我让 DeepSeek 找的数据。

2024 年 -2025 年 1 月,国内新增 AI 相关企业超过 50 万家,AI 相关企业总数超过 190 万家。

推测到 3 月份,也就是这个月底,全国 AI 企业总数可能超过 200 万家。

如此繁荣,是大家能想象得到的。但繁荣背后的数据,同样惊人。

自 2022 年 11 月至 2024 年 7 月(最新数据没找到),全国共有 78612 家新注册 AI 企业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异常状态,占同期新注册企业总量的 8.9%。

若按照这个比例推算,目前倒闭的新注册 AI 企业,大概率已经超过 10 万家。

过去三年(同样截至 2024 年 7 月),中国 AI 领域注销、吊销的企业总数,更是超过 20 万家。

……

关于这些数据,有句题外话忍不住说一下。

AI 在联网搜索相关数据时,提取的不仅仅是网页文字,甚至还包括各大网站的视频和图片信息。

而把不同形式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再统一用文字传达给用户,前后耗时不到 20 秒。

这种效率和全面性,越用越感到震惊。

但实话实说,缺陷也确实存在。

DeepSeek 的用户大部分是中国人,而你用中文提问时,它默认是优先抓取百度 / 知乎 / 政府网的信息;同时,由于 " 墙 " 的存在,它也不会主动去抓取境外网络上的信息。

而在全球流量前 100 万的网站中,中文内容占比仅为 1.3%。

这就意味着,信息来源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当问及何时升级多语言功能,它给的答复是预计 2024 年底……

来源:DeepSeek

当然,如果你不去计较这些细节,DeepSeek 还是很强大的,足够满足大部分人对 " 工具 " 的需求。

言归正传。

目前的 AI 领域,是如此繁荣、参与者是如此之多,竞争大、淘汰率高自然也是情理中的事。

虽然我们总说 AI 是未来最大的财富增量,但实际的情况是,除了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和成千上万利用信息差赚流量的博主……还没有哪一家 AI 企业真正赚到钱。

归根结底,AI 与过去几十年的任何风口有本质上的区别。至少在现阶段,它仍然是典型的:高投入,低回报。

全世界所有科技公司掀起百模大战,随着开源战略越来越普及,很快就将演变成千模、万模大战。

真正做技术、做应用的,全部都在烧钱。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仅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四家巨头,2024 年的资本投入就高达 300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入 AI 项目。

总体来看,2024 年全世界生成式 AI 投资额较 2023 年增长超过 70%,预计 2025 年的的总支出更是将达到 2024 年的 3 倍。

烧钱之路漫漫,而且将越烧越多。

而烧了这么多钱,收入方面的数据却比较难看。

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之前聊过的广告业务外,并没有稳定盈利的 AI+ 业务。

换句话说,AI 并没有像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打开大众消费市场,依然只是少数人手中的高科技,而非普惠大众的技术。

这种背景下,科技巨头还能扛得住,或许能支持到 AI 应用百花齐放的那一天。

而大量中小竞争者,即便前期拿到投资,也根本撑不到找到合适的商业化路线的时候。

比如开发出 AI 回话模型的 SD,至今仍背着 1 亿美元债务;Stability AI,核心研究团队集体辞职;Character AI 不得不卖身谷歌……

国内的圈子,大同小异。

波形智能,曾拿到千万融资,突然就解散了,包括 CEO、CTO 等核心成员集体跳槽 OPPO。

竹间智能,创始人简仁贤曾担任微软工程院副院长,因现金流吃紧,部分部门不得不停工,基本上停摆了。

华夏芯,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14 项专利、15 项软件著作权被挂到京东拍卖……

以及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

曾为誉为 AI Agent 赛道黑马的澜码科技,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周健走投无路,只能卖房偿债,暴力裁员。

约 50 名员工被辞退,部分人欠薪超过 3 个月,不得不组团去拉横幅讨薪。

不要只看到顶尖巨头在台前的光鲜,这才是 AI 浪潮的真正底色,是赤裸裸的达尔文法则。

九成的参与者,都将、或已经倒在黎明前,其中不乏真正纯粹的技术团队……

而除了这些紧跟时代潮流、却被潮流吞没的企业,还有一类企业也跟着被吞没。

它们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受害者,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02、革命革到自己

玩过 2077 的朋友或许还记得这个情节。

出租车公司全权交给人工智能运行管理,疯狂压缩成本。被开除的员工越来越多,公司利润越来越高,高层乐得不行。

但渐渐地,事情开始失控。

AI 得出结论,阻碍公司发展壮大的最大阻碍,其实是高层那些蛀虫,他们私欲太重。

于是…… AI 把老板开除了,有些类似奥创做法。

这其实挺没道理的。

主观上,开公司自然是为了赚钱,让 AI 降本增效的目的是赚更多钱,不然何必折腾?

但客观上,这种人之常情,违背了 AI 的任务逻辑。

两者有本质上的矛盾。

所以降本增效大裁员,最终把自己也裁了……

这并非是单纯的科幻情节,在现实中,其实已经初现端倪,而且非常普遍。

大部分上班族或许都正在亲身经历这些事。

这两年,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们,不论懂或不懂,大多都跟着舆论走、给员工强调降本增效的概念,普遍裁员。

留下的员工熟悉 AI 工具,尤其是免费的那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算是比较 low 的做法,也是最普遍的。

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解读为淘汰跟不上时代的员工。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如果重心变成降本增效,那是因为其本身就在走下坡路。

AI 的出现,确实可以替代部分普通员工,对迫切想要降低成本的企业而言,是毫无疑问的利好。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未尝不是一剂毒药——极大缩短了从走下坡路到倒闭的时间。

严格来说,降本增效的重心在增效上,即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矿场主,矿工们如果挖不动矿,正确的做法是把铲子换成电钻。

但实际上,大多数矿长主们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换钻头是要成本的。

所以他们的第一想法,是矿工不够卖力,自己应该给最勤快的工人涨工资,用鞭子抽偷懒的工人扣工资。

并且,一定要实行末尾淘汰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这样无论整体的工作效率多高,多出来的收入全归矿场主,支出的工资基本不变。

这是增效。

至于降本,鞭子抽得更狠就行,让勤快的人干两个人的活,能者多劳。

再把故事带入到现实。

AI 工具,它既是 " 钻头 ",也是 " 鞭子 "。

对正在走下坡路、靠降本增效的保命的企业而言,它们引入 AI 工具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降本。

至于增效,增的是单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公司整体的效率。

但这能有多大意义?

也就是一味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搞出来一堆毫无价值的廉价品,就能保住市场?

一年到头,公司老板在年会上眉飞色舞地吹嘘,虽然咱们收入降了,但利润率上升了 20%,未来可期啊。

这等于是在强行续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会更低,倒闭得更快。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曾经的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智能,后转型进军游戏界。

2024 年 12 月,获得《金庸群侠传》IP 授权,计划利用图生视频大模型 Ruyi,对游戏和动画制作降本增效,制作一款大型 RPG 游戏。

按道理来说,效果应该很好才对。

但结果是,AI 降本的作用并未体现,2024 年年末就耗尽了 1.8 投资。到今年 2 月,团队就宣告解散……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不能忽视,还是上面所说的。

如果只是增加单个人的效率、大裁员,整体的效率并没啥变化,企业的竞争力只会更低。

至少在现阶段,AI 毕竟还是不如人,尤其在创意方面。

一家企业能出圈,靠的是什么?难道是成本低?

归根结底,节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开源。

但就像那些矿场主一样,大多数企业主想到的永远是节流。

而剩下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效率翻了几倍而欣喜,只会感到兔死狐悲而已。

指望这群人去开源,那更不可能了。

最讽刺的是,现在都 2025 年了,AI 应用市场规模即将突破 5000 亿元。

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像坐井观天的土财主一般,觉得买几台电脑就是数字化转型,生成几个数字人主播就是在做 AI。

这并非夸张,稍微去了解一下就知道,抱有这种想法的中小企业主相当之多。

能当老板的并非都是聪明人,相当一部分是幸运地吃到了时代红利。

这些人唯一的长处,是揣摩人性,根本思想一直停留在小农时代。

03、尾声

若继续死守弱肉强食、无限内卷的思维。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AI 时代的生产力解放,对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都不太可能是好事。

商品的价值 = 人力成本 + 物料成本 + 资本利润。

人力成本,是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加上雇佣来管理劳动者的人的工资。

物料成本,是各类生产资料,如 IT 从业者的计算机、工业从业者的机械设备,以及放置这些东西的土地和大楼。

劳动者如果失去价值,即人力成本为 0,商品价值不变,因此最先一批实现完全 AI 化的资本家,可以以此为筹码无限压低商品售价,在自由市场规则下实现对受雇于其他资本家的劳动者的间接剥削,直到所有无法实现完全 AI 化的企业退出市场。

只是,你生产再多商品,卖给谁呢?

机器固然能取代绝大多数人,但它有个致命缺陷——没有购买力。

现代社会的循环基础是分配。

劳动者通过为资本家劳动换取货币,然后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或别的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的利润让资本继续扩大生产。

所谓的消费主义,就是把各种消费行为塞到了马斯洛金字塔里。

一旦将劳动者被替换掉,这个循环断掉了。

当购买力和生产力集中在通一个群体手中,现代社会本身的存在,也将到达崩溃的边缘。

所以,与新技术相比,大量普通人就算再平庸,也有一个无法被替代的作用:维持商业循环的完整性。

若乐观一点,奶头乐还将延续,只不过形式更高级。

普通人每天照常上班,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下班后玩玩虚拟游戏、和机器人聊聊天、逛逛购物平台,让自己的收入成为社会财富循环的一份子。

这样的未来值不值得期待,不好说。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百度 知乎 人工智能 普通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