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在各类应用场景几乎不可或缺,更是伴随 AI 应用爆发需要升级迭代的硬件基础," 内存墙 " 的桎梏,让三星电子、美光、SK 海力士等吃到第一波丰盛的果实。
但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在应用端的高歌猛进,A 股算力、机器人、半导体等科技主题概念集体爆发,存储芯片这一细分领域也不例外。
以存储概念为例,板块自 1 月 7 日开始企稳反弹,目前累计涨幅已超 30%。
然而,供不应求的只有企业级存储市场,消费级市场芯片价格处于跌势当中,整体拖累了存储芯片市场的复苏。
现如今,曙光终于迎来。
01
算力需求转移:从训练到推理
前不久,阿里宣布未来三年云和 AI 基建投入预计超过去 10 年总和,到近期多家 A 股公司公布算力订单,验证 AI 基建需求大趋势。
在以阿里为首的国内云厂商资本开支增加的推动下,AI 应用落地有望加速,AI 商业模型有望闭环。
而存力作为贯通上游算力设施和下游终端设备的重要部分,在 AI 基建浪潮的下半场也同样应该得到重视。
当前,用于 AI 训练和推理的数据中心对 HBM(高带宽内存)和 SSD(固态硬盘)的需求旺盛。
HBM 由多个 DRAM 颗粒堆叠而成,是高性能 AI 芯片的刚需,而 SSD 则由 NAND Flash 颗粒(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下称闪存)制成,用于存储大量数据,两种颗粒占据了高性能存储芯片市场。
这类高性能存储芯片在性能上满足了现代数据中心对高效能、低延迟的需求。一方面需要 HBM(高带宽内存)将数据快速交给处理器运算,另一方面又需要大容量 SSD(固态硬盘)存储大量数据。
并且,随着数据量和算力的提升,存储芯片的价值增量更大。
根据行业测算,单台通用服务器用内存 DRAM+ 硬盘 NAND 合计价值量在 5000 美元左右,AI 服务器(不考虑 HBM)价值量则预计超过 10000 美元。去年头部存储芯片企业便吃到了红利。
受益于作为英伟达的主要供应商,高带宽内存(HBM)销售强劲,韩国 SK 海力士四季度收入和运营利润双双创历史新高,当季利润首次超越 " 老大哥 " 三星。
公司全年实现 " 历史最佳年度业绩 ",总营收实现 66.19 万亿韩元,净利润率为 30%。
在业绩指引方面,公司还表示 2025 年 HBM 的销售额还会再翻一倍,计划扩大 HBM3E 供应,并适时开发 HBM4 以满足客户需求。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豆包、DeepSeek 国产大模型应用的成功出圈,国产 AI 产业链预期将引来需求推动的新一轮基建投入。
再深入细化,算力需求并非主要依靠强调先进算力的模型训练侧支撑,也就是要用上最为先进的 AI 芯片,而是遵循 " 杰文斯悖论 " 的神奇规律,未来推理端需求的增长将大幅促进 AI 芯片的用量。
虽然,美国一系列制裁有意限制国产 AI 算力发展,譬如只提供阉割版的英伟达。这种情况下,国产 AI 芯片作为国产算力基建的底座,积极去适配 DeepSeek 大模型应用,反而会加强协同上下游互相支持,带动整个市场快速成长。
近几年,合肥长鑫、长江存储等企业奋起直追,带领国内存储产业链重复中国电动汽车的故事。
国内企业正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高密度存储技术、低功耗技术以及存算一体融合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 Techpowerup 报道,虽然在制程上与三星美光等厂商仍有差距,但长鑫存储在 DDR5 芯片生产的良品率上取得重大进展,已达到约 80%,与最初量产时的 50% 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并且,据称,目前全球最先进的 HBM 开发到了 HBM3e,长鑫存储已经在 HBM2 上取得了进展,正在进行客户取样,预计 2025 年中期开始小批量生产。
而长江存储率先将名为 " 晶栈(Xtacking)架构 " 的混合键合技术应用于 3D NAND 闪存并不断迭代。目前已经正式上市开售的新款致态 TiPro9000 PCIe 5.0 SSD 已经确认搭载该款新架构闪存。
据外媒消息表明,三星有望从其第 10 代 NAND 开始采用长江存储的专利混合键合技术,成为了国产存储的里程碑时刻。
根据 IT 之家报道,市场调研机构 TrendForce 集邦咨询表示,2024 年四季度全球 DRAM 内存产业实现 280 亿美元营收,较一年前的行业低谷期则录得 63.8% 增长;全球 NAND Flash 市场规模达 17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4%。
看似强劲的反弹迹象下,不同存储市场产品结构和库存水平依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不过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回暖,新的 AI 硬件放量,供给端芯片厂商主动减产,或战略性调整产品结构,退出低附加值芯片并转向高附加值存储芯片,给予库存更快的调整动力。
02
复苏已经启动?
在去年这轮 " 泼天富贵 " 之前,存储芯片行业此前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低谷期。
早在疫情刚开始的 2020 年,由于全球性的芯片短缺,让很多厂商对疫情和局势产生了错判,囤积了大量的芯片。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供大于求,存储芯片成为了厂商巨大的库存压力,因此在 2022 年到 2023 年上半年间,存储芯片价格一直处于低位。
于是头部存储芯片厂商带头通过削减资本开支、持续减产、提价清库存等一系列 " 自救 " 措施后,存储芯片的行情自 2023 年第三季度起开始回升。
但在去年三季度以后,存储芯片价格趋势在不同应用领域呈分化现象,企业级的强劲需求推动平均售价上涨近 15%,而消费级订单减少,价格出现下滑。
消费级存储芯片的两大下游应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去年政策补贴,促销后时隔两年再次恢复增长,亦难以改变上游存储芯片供过于求的局面。
主流存储器(DRAM 和 NAND)价格自 24 年下半年开始下跌,消费类已据高点下调超 20%,企业级存储器也下调约 10-20%。
除了存储芯片需求不振以外,端侧移动设备正在经历着 AI 革命,如同企业级存储产品需要迭代,算力和数据的加持实现了各种智能功能,而数据存放及高效读写需要更强大的存储芯片为其提供助力。
去年手机、电脑厂商用 AI 硬件打响了高端化设备的竞争,存储芯片的容量、速度和能效成为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一环,这类产品销量占比的提升,未来还将持续挤压低端存储芯片产品的需求,因此加快了库存堆积。
另一方面,企业级存储市场吃到饱的头部芯片厂商,都有意愿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部分 DDR4 与 HBM 产能转向服务器 DDR5,更加重去库存压力。
存储原厂为应对部分应用市场供应过剩已积极实施转产和减产举措,但目前整体上存储
市场仍处于供需失衡状态,而存储价格也从 2024 年四季度起,除 AI 服务器外的应用市场外普遍走跌,行情的转变逐渐传导并反映国内外存储品牌厂商的业绩当中。
譬如三星电子表示,像 DDR4 和 LPDDR4 等传统产品,2024 年销售额占比已经 30% 以下,计划 2025 年将大幅缩减至个位数;SK 海力士的销售比例里,去年四季度的 HBM 占 DRAM 总营收比例已经超过四成,预测今年 HBM 销售将增加一倍。
因此,由于 PC、智能手机一季度淡季可能不会有太好的表现,根据 TrendForce,预测 2025 年第 1 季度 NAND Flash 平均合约价环比下降 10~15%;DRAM 合约价环比下降 8~13%。
不过,持续低迷的价格到了二季度,应该会变得好一些。每当存储芯片价格跌到低谷,减产、清库存、提价就会慢慢提上日程。
根据科创板日报援引 TechPowerup 报道,三星、SK 海力士、铠侠、美光均已开始研究 NAND 闪存减产计划,从而缓解供需失衡并稳定价格,预计相关厂商计划会按照市场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
就在周五,存储产品供应商闪迪(SanDisk)发予客户的涨价函披露,将于今年 4 月 1 日开始实施涨价,涨幅将超 10%,该举措适用于所有面向渠道和消费类产品。不仅如此,闪迪还预告将继续进行频繁的定价审查,预计在接下来的季度还会有额外的涨幅。
国内几家专门存储芯片模组的上市公司中,包括江波龙、德明利、佰维存储等出于消息面上涨,其中德明利一度涨停。对于对国内存储模组厂商而言,涨价预计将会迅速跟进,由于市场非常透明,传导速度会很快。
此前机构预计,今年下半年消费类存储价格年中或将迎来反弹,企业级存储价格将保持稳定。Trendforce 集邦咨询预计 2025 年三季度、四季度 NAND 整体价格将环比增长 10%-15%、8%-13%。
03
尾声
和算力需求转移一块,国产替代作为 AI 基建下半场的另一条主旋律,推动了今年半导体板块估值的继续提升,主要环节服务器 CPUGPU、算力 PCB 等迅速录得巨大涨幅,股价甚至屡创新高。
而国内领先的存储芯片厂商,譬如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在下半年存储芯片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相较此前市值跌势,股价才刚刚走出低点。
随着厂商减产、去库存作用逐渐显现,低价资源供应紧俏将有助于减缓市场竞价出货,进而减少低价产品供应并抬高价格底线,加速供需关系走向平衡。
至于 AI 硬件,是更长线的故事。无论是芯片厂商还是模组厂商,有望凭借技术升级抓住这波机遇。 ( 全文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