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网 03-09
用AI换掉“轻松筹”,轻松健康不想成为下一个水滴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来源 / 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继水滴筹之后,大病众筹市场又要跑出来一个 IPO 公司?

最近,轻松筹的母公司——轻松健康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出了上市招股书,朝着资本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对于轻松健康集团,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提起 " 轻松筹 ",那可就太有名了。

作为 " 网络众筹鼻祖 " 之一的轻松筹,曾拯救过成千上万个深陷在大病泥潭中的中国家庭,也曾一度能和水滴筹互扳手腕,而且去年还上了官方发布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指定名单,成为大病众筹市场的核心玩家。

但越是如此,就越让人意外的是,天眼查 APP 显示:在递表前几个月,轻松集团却突然将轻松筹和朵儿医院等业务,剥离出了公司主体,然后注入了强关联的 " 中朗宁康 " 和北京众意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们。

上市这么大的事,却不带知名度最高的轻松筹一起玩?

对此,轻松健康的招股书解释称,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轻松健康集团是一家在开曼注册的外资企业,而我国法律法规对外资开展某些业务有所限制,所以需要完成合规化改造。

话虽如此,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这一理由还不够充足。" 轻松健康此举,还可能是为了与轻松筹背后存在的公益引流、商业变现舆论争议分割,以免影响上市进程。"

毕竟在这方面,水滴筹可是已经提前踩过坑了。

不过无论是哪种原因,即便从现在轻松健康的业绩表现,以及 "AI+ 健康服务 + 保险经纪 " 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其想要一举冲进资本市场,似乎也谈不上轻松……

轻松筹沉入水下,轻松健康找到公益与商业的最优解?

对于轻松筹,现在轻松健康的感受可能会有点复杂,又爱又怕,又绕不开。

就拿上市前的剔除来说,合规诉求是一方面的考量,但另一方面却也未尝不存在,对轻松筹背后公益流量商业化争议,提前分化的打算。

这并非无的放矢之言,而是由于公益众筹模式天生离钱近、离救命钱近,所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可偏偏轻松筹们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又都很难做到管理上的滴水不漏。

比如数年前,央视访谈节目《我们》曾经追踪报道了一起虚假募捐的新闻,这则新闻就揭开了众筹平台里面存在的巨大的灰色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里面,从文字杜撰到图片处理,再到假病历的制作一条龙服务。

又比如前年,有用户通过轻松筹为确诊白血病的儿子筹集万元救命钱,结果却被筹款顾问李先生抽走了 8000 元的 " 推广费 "。随后轻松筹发布道歉声明,表示已经开除了筹款顾问李某,并选择全面整改,轻松筹绝未并且严禁筹款顾问向用户收取任何手续费及服务费……

当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公益和生意争议,放到上市层面又会怎么样呢?

看看水滴筹,水滴公司就因为众筹业务引发的社会争议和经营不振等问题,使得每股股价一度从 12 美元暴跌至现在的 1 美元左右,市值蒸发超 90%。

前车之鉴在此,所以相较水滴公司 " 众筹 + 保险 " 的捆绑模式,现在轻松集团也或许就想通过提前剥离争议业务,将上市主体定位于保险与健康服务的科技平台,从而试图讲出一番更合规、更有想象力的资本叙事。

但问题是,轻松健康真的能够抛开轻松筹吗?恐怕很难。

现在轻松健康集团,主要有数字健康服务和线上保险(轻松保险)两大业务线,基本都偏向了互联网方面。那么在此背景下,流量获取也就将成为轻松健康绕不开的发展问题。

除了直接花钱买量外,轻松健康过去有两大引流入口:轻松互助和轻松筹。

不过前者,在强监管的压力于 2021 年被轻松集团主动关闭了,所以现在只剩下一个轻松筹。

至于此前轻松健康推出的免费早筛服务,以及首月 1 元,最高 600 万医疗保障等保险活动,则属于治标不治本,有引流的效果,但是却很难以此撑起更大的想象力。

于是乎,在当前轻松健康的运营体系中,不少轻松筹页面依然保留着向重疾险产品(主要是轻松保险等业务)导流的入口。比如在微信点击轻松筹的个人中心,有时会直接弹出投保广告,点进去便是轻松保险的投保界面。另外在个人中心处,点击 " 我的保障金 " 后,跳转页面和上述相同。整体看似分开了,实则还互联互通着……

当然,轻松健康 " 换汤不换药 " 的思路本身没有错。只不过问题在于,众筹模式主打的是社会公益、是群众献爱心,所以很快就能积攒起一大批用户规模。

但是当轻松健康决定削减大病筹款等公益属性,开始向这些用户额外推销保险产品,向着商业盈利去的时候,那么对应的用户转化率也就可能会出现大幅度的衰减。

果不其然。招股书显示:2022 年到 2024 年 9 月底,轻松健康的用户数量分别为 1.55 亿名、1.64 亿名及 1.68 亿名。但对应的活跃用户却仅为 7050 万名、6910 万名及 5000 万名,整体规模反而不断走低。

或许是受此影响,报告期内轻松健康实现营收 3.94 亿元、4.9 亿元和 6.43 亿元;调整净利润 1.49 亿元、1.47 亿元及 7658 万元,同样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趋势表现。

并且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 82.6%、79.9% 以及 43.4%;经调整利润率为 37.9%、29.9% 和 11.9%,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

可见,无论是剥离轻松筹,还是向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等领域的转型,现在轻松健康承受的市场阵痛压力都不算小……

资产负债率 270%,轻松健康 IPO 背水一战

具体来看,轻松保险和轻松健康两大业务线的表现。

2022 年到 2024 年 9 月底,轻松保险业务实现营收 3.21 亿元、3.27 亿元和 2.38 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 81.5%、66.7% 和 37.1%。整体表现不仅波动较大,而且还略有承压之势。

对此,轻松健康将其归咎于 " 我们正在提起用户获取策略,旨在优化用户的操作,以应对整个行业内不断上升的用户获取成本 "。

这似乎也正对着轻松筹被剔除,或者说被转型后的负面影响。

毕竟,同期轻松健康所销售的保险产品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 13 亿元、12 亿元及 8 亿元;交付的保单数量为 2 百万份、1.5 百万份和 1 百万份。整体表现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反而也开始从巅峰时期向下加速滑落。

如此一来,轻松保险的未来想象力还能剩下多少呢?

所以,现在增长的重任就落到了轻松健康服务业务方面。

但好在,轻松健康服务也确实没有辜负众望。2022 年到 2024 年 9 月底,其实现收入分别为 5978 万元、1.55 亿元和 3.98 亿元,占总营收的 15.2%、31.7% 及 61.8%。再配合上轻松健康打造出来的 AI 技术栈 AIcare ,以及 " 轻松问医 Dr.GPT" 等系列 AI 工具,绝对妥妥的成长 " 潜力股 "。

不过与此同时,相比于亮眼的成长性表现下,轻松健康服务业务的盈利能力就显得有些暗淡了。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96.9%,一路暴跌至了 2023 年的 64.9%,以及 2024 年前三季度的 20.3%。

去年前三季度跳水的主要原因在于,采购成本的大幅增加了 3.18 亿元(占总成本约 87.36%)。背后是受轻松健康服务的业务增长及与医学研究辅助服务,及科普服务相关的采购增长所推动。

这里透露出的信息很有意思,轻松健康似乎是没有完备的健康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服务体系,所以只能从第三方采购,然后贴牌再销售或收费。那么我们都知道,健康服务是和人们的生命安全打交道的,本就比较敏感,如果未来出现服务质量问题,轻松健康又该如何把握呢?

说到这,其实不难发现,现在无论是 AI,还是健康管理能力方面,轻松健康的研发费用似乎都有点不够看。

2022 年至 2024 年前三季度,轻松健康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0.53 亿元、0.61 亿元和 0.52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13.4%、12.5% 和 8.0%。

我们都知道,AI 是个烧钱的行当,哪怕是细分赛道也不例外。就拿讯飞医疗科技来说,哪怕有科大讯飞的技术支撑,但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其研发开支也达到了 2.42 亿元和 2.64 亿元,远超轻松健康。

或许正因如此,同期,轻松健康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 65.8 百万元、123.8 百万元及 113.6 百万元,一路节节攀升,不免让人有些许 " 研发不够,营销来凑 " 的既视感。

当然,这些也有可能为了冲击上市的权宜之策。毕竟单从营收和盈利的角度上看,轻松健康其实已经走上了健康之路,未来是有可能再回头一一补齐短板的。

不过前提是,轻松健康要能够顺利实现 IPO。

因为截至到 2024 年三季度末,轻松健康的负债总额已经高达 18.64 亿元,但资产总值却只有 6.9 亿元人民币,负债率高达 270%。

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3.48 亿元,再加上同期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约 4 千万,现在轻松健康面临的资金压力绝对不容小觑。

所以一整个看下来,IPO 上市无疑就成了现在轻松健康最关键的破局点……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