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无法预料一个正值青春年华、不断追求梦想的女孩,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22 岁的她,身材高挑纤瘦,是一名舞蹈生,因为确诊进食障碍,不得不离开她心仪的大学,辗转各大医院寻医问药,接受心理治疗。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最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经过两年多的心理治疗,小美(化名)回到了社会,开始了自己喜欢的烘焙事业。
小美上高一时,决定参加艺考,成为了一名舞蹈生。那时她身高 173cm,体重只有 45kg。由于舞蹈生要求控制体重,她每天只能吃水煮菜,逐渐都不敢吃带油的东西,这个体重一直保持到大一。高三时她就有 " 心里不好 " 的状态:心情急躁、吃完会吐,喜欢一个人待着,晚上容易哭。上大一后,逐渐发展成暴饮暴食,过后会把吃的都吐出来。
在外院就诊时,小美被诊断为 " 重度抑郁、进食障碍 "。2022 年初,小美到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就诊,诊断为明确的进食障碍。
"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是指对体重的过度追求和体重增加的病态恐惧而节食;神经性贪食是指反复发作、不可控制的暴食,随后又常常采用自我诱吐、催泻、禁食、过度运动等补偿行为的方式来避免体重增加。小美属于两者都有,而且伴随抑郁和严重的营养不良。"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孙彦解释说。
小美每天都在吃和吐的过程中挣扎,没办法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她做饭会花去 2 个小时,吃一顿饭要花掉 4 个小时,吐要用掉 2 个小时,然后开始准备下一顿饭,一天弄完就该睡觉了。在与心理治疗师易媛的沟通中,小美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黑色的长毛怪,吃下去的东西在自己的身体里混合成非常恶心的样子,再被自己吐出来。
小美的 BMI 指数只有 13.7 kg/m2,属于重度营养不良。那一年,她只能休学治病。
为什么小美会患上如此奇怪的病呢?一切都有迹可循。
初二之前,小美的心理状态都还好,有固定的好朋友,在班里担任班长。同学对她的评价是:不好惹,很凶,脾气大。一直以来,妈妈都对她给予厚望,希望她能上名校,且从小就给她安排了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她想尽量满足妈妈的愿望,可是每次都差一点点,每次都没能让妈妈如愿。
初二那年,她开始减肥,用 3 — 4 个月减掉了 10kg。高一时,身高 173cm 的她只有 45kg。
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小美曾经对自己的舞蹈训练和身材管理都要求非常严格,用她自己话说就是 " 非人的生活 ",之后她也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样的身高体重,一直保持到大学。
然而,在严苛的身材、体重管理下,她的生活却失去了平衡。面对 " 想吃又怕胖 " 思维困境,从吃完会吐,到暴饮暴食再吐,她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进食,甚至不敢在外人面前吃饭。休学以后,妈妈对她的关注从学业转到身体健康的恢复,殊不知这是患者最后一块能自己说了算的 " 自留地 ",从此母女俩漫长的 " 相爱相杀 " 的鏖战就此展开。
这些对于常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我们在心理科医生这里找到了答案。" 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包括个体的因素,比如追求完美的个性;家庭的因素,比如父母的过度控制会导致一些孩子通过控制饮食作为自己独立的象征;还有社会的因素,比如女性把身材苗条当做追求。" 孙彦解释说," 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治疗,我们给小美的治疗方案为心理科门诊指导、临床营养科门诊指导和心理治疗的方式。"
" 患者的治疗还是有几个难点,一是患者对医疗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患者自身好起来的愿望并不强烈,三是患者与患者家属就如同鱼与水的关系,要同时加入患者父母、家庭的工作。" 小美的治疗师易媛说。
小美曾经在外院治疗过,在治疗中她多次讲述了那次住院经历是如何让她感觉崩溃的。所以她很抵触医生、抵触治疗。孙彦主任看到了患者的心理困境,决定先给与共情理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激活其治疗动机。
" 易媛老师说话比较轻柔,能把我内心很多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准确地说出来,也很有耐心。" 小美很快就与治疗师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 因为我没有急着要改变她的病理行为,更多的是从她的角度去理解发生的事情,所以治疗关系建立的还比较顺利,当然后面也是在迂回中前进。" 易媛说," 治疗进行到第 9 次的时候,可能与治疗中谈论到她对妈妈强烈的内疚感,小美在治疗结束后的午饭时间疯狂暴食,因为食物过于粘稠,通过抠吐无法排出导致剧烈腹痛。经检查她的胃有常人的三倍大,已下垂至小腹,压迫到其他脏器,后来住进了消化科。到此我们的心理治疗暂停。"
因为发生了这样的危险,易媛立刻将情况上报给孙彦医生。当时患者的症状已经达到了精神科住院的指征,常规处理方式是建议患者从消化科出来后等身体情况稳定以后去精神科住院治疗,接受精神科和营养科的全方位监测保护。
" 患者是非常排斥住院的,这对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也会受到致命打击,恐怕以后再也无法信任医生了。" 易媛表示,孙彦主任、易媛治疗师、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讨论,权衡利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暂不住院,身体恢复后继续心理治疗。同时每周在临床营养科张英主任处复诊一次并监测患者的身体检查指标,一旦有危及生命的异常指标必须住院。患者及家属同意这个方案。接下来的治疗中,来访者和医生、治疗师的关系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总体上看是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患者再也没有发生过危机,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经过两年的治疗,患者开始有了活下去的本能愿望,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开始想要去从家里出去做些别的事情,比如跳舞、学吉他等等。后来,她学习了制作甜点,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烘焙事业。
编后语
尽管治疗结束后,小美的症状还是会有反复,距离完全康复还有一段路程。但是在与疾病缠斗较量中,我们看到了改变和希望,更感受到勇气与力量。
改变的是,妈妈不再事无巨细地安排她的生活,爸爸也开始给予小美更多的关注,小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关爱,一家人变得更加紧密、和谐。
虽然妈妈一开始也不理解为何要放手,不知道怎么放手,但是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她看到了小美的状态在逐渐变好,也越来越坚信医生的治疗理念,积极去配合治疗。她说:"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治疗,我终于明白了生命是她自己的,要让她自由成长,我们只需要用爱去陪伴她。我现在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好,用这种力量鼓舞她,我相信她一定会好起来的。"
采访期间,妈妈正带着小美外出旅行散心,希望一路的明媚春光能驱散她们生活中的阴霾。
来源 / 陕西省人民医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