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重点新剧只有桃的大剧《北上》被抬上,院线电影倒是在三八档期迎来一个小高潮,多部新片正式上映。
《初步举证》和《编号 17》上周简单聊过,本周主要聊《想飞的女孩》和《平原上的火焰》这两部国产电影,同时强烈推荐《还有明天》。
《想飞的女孩》
3.8 上映 院线电影
由文晏自编自导,刘浩存、文淇领衔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剧情片《想飞的女孩》。
一言以蔽之:一个全面失控的项目。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但我估计你们也不会在乎
作为一个从小就善于总结中心思想也很乐于从创作者角度思考出发点的人,我很少会把一部电影从头看到尾后完全摸不清它要表达什么,不是因为足够复杂,而是因为足够混乱。
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很难挑出可取之处。
说故事吧,整个故事逻辑完全不在线,落到具体时代和地域更是根本无法令人相信。
一个能点外卖跑腿的当代都市里,被犯罪分子囚禁并注射毒品的女主反杀后逃出,不求警方保护,而是一味逃窜,就算她不懂法怕因杀人获刑,都已经被追杀到殃及亲人了,还要随波逐流走哪算哪?而余下的所有守法市民,包括文淇饰演的女二、她前男友,以及小超市老板,遇到危及自身的犯罪行为,也没有任何人第一时间想要报警,不仅如此,两位女主在被追杀的关键时间点还非要去水边看日出,而为什么这么爱日出,此前剧情毫无铺垫……
故事完全不通顺,那人物有没有亮点呢?没有,我根本分不清导演到底想要刻画谁。
刻画女主?女主起初自甘堕落,后来努力自救而未果,心态转折点是怀孕是母爱是 " 终于有东西完全属于我了 ",2025 年了,这个仿佛从 90 年代苦情剧里走出来的人物,其书写必要在哪里?
刻画女二,女二从始至终看不出太强的自主性,离家千里也得咬牙为家里还债为妹妹操心最后扛下妹妹的孩子,她想飞她想赚钱成名但她只一味受累受伤受冻并不真正争取机会?
刻画两个人都努力挣扎但无法摆脱家庭不幸带来的绝境?可全片看完没有人会觉得她们真的穷尽了所有自救方式,并一定有不少观众觉得其最终绝境很大程度上是自找,人物口中的 " 尽力了 " 可能只有导演笃信。
那人物关系有没有一丁点可取之处呢?毕竟电影宣传从一开始就凸显女女。
也没有。一来这对姐妹间并不构成差异化,本质上都是在一片泥泞里挣扎向上,无法形成什么有效的对照;二来作为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姐妹生分的理由也非常牵强,如果电影能把一部分重心放在姐姐离开前后两个人的心理状态上,这对关系还有机会形成有效张力,但主创宁愿给追杀三人组一条故事线都不愿在二人关系上下点真功夫,最终丧失了最后一块阵地。
故事、人物、人物关系统统一败涂地后,主题也只可能是一团散沙。导演到底是想关注成长还是守望?是要控诉原生家庭还是社会环境?是要谈阶层还是谈性别?我看了 114 分钟依然一无所知。
文宴在《想飞的女孩》里展现出的水平,别说和自己广受赞誉的《嘉年华》比,就算横向对比那些被嘲被批的国产文艺烂片,也是烂出了一定境界,一个导演是如何退化到这种程度的,这样的电影又是如何入围柏林主竞赛的,真是我本月的未解之谜。
最后说说表演。同为未解之谜的,是导演为啥要让两个非川渝籍女演员用地方口音去演一个完全没必要落在川渝的故事。首先这故事放在哪个城市根本没差别,其次非本地演员用方言普通话又明显会构成极大的表演障碍。全片除了文淇某个片段里冻到打冷战的真实感外(如果是演的那很牛批,如果是真冻出来的那很敬业),所有角色的其他所有表演都很无所适从,但在这样的剧情下你也很难责怪演员。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3 分,我真的很少给这么低分,但结合作者前作和对演员的浪费,不 3 分不足以平怨愤
适合人群:想不出这电影适合谁,可能会有纯爱这两张脸什么都不挑的观众?
不适合人群:几乎所有人
结论:别去就完了,听人劝,吃饱饭
《平原上的火焰》
刁亦男监制,张骥执导,曹柳、李白杨编剧,周冬雨、刘昊然领衔主演,改编自双雪涛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剧情片《平原上的火焰》。
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经历了改名、撤档、补拍、积压搁置,如今非常低调地抬了上来,带着明显的删改痕迹。
但去除掉所有的场外元素,即使为删改造成的作品损伤留出一部分感情分,它也很难称得上是一部及格作品,因为原著具有强文学性和广阔的影视化空间,而电影大大辜负了这一点。
时代的凋敝,命运的无常,秩序的坍圮,人生的苍凉,这些阅读原著时扑面而来的观感,在电影中只被表面化为沉郁的基调和人物口中几乎每十分钟提到一次的 " 离开 ",唯有男主最后点燃玉米地那一幕带出点文学性,但又实在很基础很缺乏想象力,其余段落更是既无深度,又无足够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视觉呈现,所有的意象都很浅显。
台词也写得相当糟糕。角色既不说人话,也不真正文艺深刻,警察无来由问刚认识的小混混 " 你知道被勒死的感觉是什么吗 ",女儿对下岗后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父亲边哭边抒情。下不接地气,上够不着高级,每段对话里都有台词能让我眉头紧锁甚至在脑中思考修改方案,对我而言十分折磨。
而真正应该虚写、应该卡在一个暧昧尺度上的男女主关系,反而被电影落得很实。庄树和李斐在一切刚刚萌生时就遭遇命运的拨弄,又在刚刚重逢时迎来残酷的真相与再次坠落,个中爱恋乃至情欲并不宜让角色真正吻上去,吻上会破坏所有张力,这个早就应该发生的吻要一直悬而未决,最后女主被捕后靠在男主肩上那一刻才会有巨大的冲击力,结果电影用一场亲吻和旁人的强暴未遂,把整个故事歪成了青春疼痛的背景板。
逻辑问题不像《想飞》那么严重,也有不少会影响沉浸感,不过我给不及格的主因,还是电影完全浪费了这个文本。我看不出导演自己想在这个故事里表达什么,仿佛只是被塞了一个改编任务,所以最后既不商业也不文艺,既不深刻也不惊心动魄,有点青春疼痛有点悬疑,勉力完成罢了。
与改编自同一文本的相比,《火焰》在影调风格和作者性上都差距明显,明明前者只是六集的剧集(当然这毕竟是张大磊),明明后者才是电影。
而与已经被嘲成流行语的《燃冬》相比,同样是周冬雨 + 刘昊然,我也更不喜欢这一部。《燃冬》里起码流动着强烈的情绪与氛围,起码周冬雨与屈楚萧的对手戏张力十足。
删改痕迹也确实是明显的,尤其是结局,但以目前正片的质感来看,即使被删掉的都是极为精彩的戏份,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这部电影的平庸。
我也不理解这样一个强地域性的故事(与《想飞》恰恰相反),为什么主角无一东北出身。周冬雨的李斐和梅婷的傅东心还可以理解,因为人物设定就自带疏离感,本身就与环境格格不入。但庄树父子、本地警察、李斐的父亲李守廉、诊所小孙医生,都应是地道且典型的本地人,结果演员无一东北籍,也没能演出什么真东北味。若电影彻底抽离背景也就算了,可年代与置景指向性如此明确,群演和只承担功能性角色的演员又全是地道东北人,这使得主角团如油浮在水面上一样融不进去背景里。
片中唯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是周冬雨的表演,虽然也有些忽高忽低不稳定。在非重点戏份里她有时会露出周冬雨本体,此时会让我出戏,但在重点戏份里她又贡献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极为精彩的表演,尤其杀人后那一场戏,绝对是年度表演级别,整部电影对不起这一场表演。
没找到那一场的剧照,不过这一段的表演也非常准确
而刘昊然则一如既往拖后腿,演混混时不像混混,演警察时不像警察,我本来超级嫌弃《平原上的摩西》里董子健的表演,跟刘昊然一比,董子健起码有痞感。
这说明导演对演员毫无调教能力,无论是遇上周冬雨这种很多时候凭本能演戏的天赋型,还是遇上刘昊然这种实质水平很一般的纯氛围型,都只任由演员自己发挥。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5.5 分,故事勉强通顺,周冬雨几场精彩的表演拉高评分
适合人群:i 周冬雨、i 刘昊然、高低尝个咸淡的原著粉
不适合人群:追求深度与调性的原著死忠粉、追求娱乐性的观众、对地域性要求高的、对东北故事厌倦的
结论:整体不推荐
《北上》
3.3 央一黄金档,桃独播
由姚晓峰总导演,周楠联合执导,赵冬苓编剧,白鹿、欧豪领衔主演,根据徐则臣斩获矛盾文学家的同名小说改编,《北上》。
看完十集,觉得有点难评。
横向对比这几年大量的年代剧,它制作水准当然比较靠前,起码比走狗血下沉路线的《六姊妹》们更有质感也更有追求,也比去年的《南来北往》更容易让我看下去,但显然不如《小巷人家》前半段吸引人,更比不得《人世间》的厚重。
故事从千禧年主角团 10 岁开始讲起,两集后跳到 07 年高中时代,选择 2000 年作为故事起点,称年代剧已有点勉强。这是它的优势,因为 2000 年的生活与当下已不存在天差地别,不必如六零七零八零年代剧,在还原与敏感触线之间处处受限、勉力平衡;但也是它的劣势,年代跨度短就不太容易做出厚重感史诗感,而且如今的观众对 00 年之后的记忆仍然清晰,细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沉浸感,
所以江浙群友纷纷对开篇偷西瓜跳大运河以及后续运河里游泳情节提出质疑,90 年代游野泳确实普遍,00 年之后管理严格了,家长意识也跟上了,很难像剧中那样,十个家长没有一个担心孩子溺亡或被船卷被船撞,何况运河又不同于普通江河。不过北方的我对此毫无认知,这可能也是我对《北上》的开头比《南来北往》接受良好的缘故。
所以夏凤华的牙套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她在 00 年后 07 年前戴上价格不菲的矫正牙套,大家会质疑她的家庭有没有这个意识又有没有这个财力,不过真正的问题出在具体呈现上,多数镜头里她的牙套位置已经接近齿尖,这又能起到什么矫正作用呢?给人物做这种印记鲜明的外形设计是好事,但不准确可能会适得其反。
谁会这么带牙套?
不过这些细节都还不到狠狠扣分的程度,让我无法在及格之上给出很高分的关键,在于时代主题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
其实前四五集的剧集氛围还不错,能明显看出主创在追求踏实落地的烟火气,在一些完全可以更狗血的情节上相对克制,小家庭的亲情有不少动人片刻,主角团的伙伴氛围也很成立,做好事做坏事都有人并肩的陪伴,张嘴就骂伸手就打也不会有人生气的松弛,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彼此放在心上,这种氛围在主角团因家庭苦恼一个接一个走上天台拥抱取暖的几次片段里达到了顶峰。
但越看越觉得,整个故事和具体时代具体地域之间的连接有些骨肉分离。除了刻意强调的游泳、跑船等地域符号,以及互联网创业等时代符号,我看不出这条运河和 00 世代对故事与主人公深入骨髓的影响,好像只给了父母辈经济起伏和子女辈急切赚钱一个理由和路径。
这么说好像比较抽象,那么横向对比。《繁花》遮盖住上海背景与外在的上海元素,主人公的言行、选择乃至气质依然带着浓郁的九十年代沪上气息;而《漫长的季节》更是深刻描绘了东北下岗这个时代浪潮如何令每一位被潮水席卷的人从大命运到小情绪都急转直下,时代地域与人物事件密不可分。
但《北上》就仿佛把一层 " 运河 " 的皮披在一个放哪里都大差不差的群戏上,家庭情感创业亲情友情爱情一应俱全,但哪一部年代剧不是呢?这个地域里生长出来的故事其独特的吸引力在哪里呢?
具体到每一个主角也是如此。我不太理解 ta 们到底是怎样的人,也就更谈不上被角色魅力吸引。
比如夏凤华,她张扬外放假小子,这是外在特征,她喜欢谢望和,对每一个小伙伴掏心掏肺,这是赤诚重情义,但除此之外呢?
她是上进还是躺平?前几集里她对自己成绩差脑子不好看似坦然,却又在小伙伴功成名就自己花街摆摊的幻想里受到惊吓;她是指挥型还是辅助型?从小什么事都要强出头,看起来主动性很强,但又把所有成功的期冀放在谢望和身上,那段 " 从小我就相信你一定能创造奇迹 " 的对话,真的很像含辛茹苦的妈妈毒奶自己的好大儿。
你要说她就是对未来浑浑噩噩、只把眼前的伙伴情义看得比什么都重吧?她在伙伴用假春春 Q 号骗自己的时候,发怒的重点竟然是 " 凭什么看不起春春看不起喜欢春春的我 ",而不是 " 所有人都可以不理解但和我一起长大的你们怎么可以骗我羞辱我 ",这个完全可以用来强调女主重视情谊的片段,直接歪成了追星女宣言。
谢望和也是如此。剧情一边强调他的聪明他的眼界甚至格局,刻画他想得比别人多,看得比别人远,帮别人出赚钱主意一套又一套,心里有成算;一边又要刻画他莽撞冲动傻大胆,脑子一热敢撑伞从桥上跳下去敢摸电门(研究者的痴不能用在谋划者身上吧);同时又特别有领导力,谁都听他的愿意追随他,相当于诸葛亮张飞刘备三位一体。可能是我见识少,这样的人确实没见过,但更可能只是为了方便情节推进——聪明人哪怕真不懂法去偷废弃船上的柴油,也不会脑子一热就冲过去,不踩点不做计划不对风险做任何预案,而热血义气老大型角色又很难靠脑子创业,所以必须杂糅。
目前最立得住的是马思艺这个角色,她因为被母亲抛弃的经历而敏感纤细又格外重视情谊,她因为自小的磨难而成熟度高出同龄人一大截,所以会嫌弃小伙伴不分青红皂白的莽撞惹事,也会坚决与大家站在一起。
总之前几集的重要篇幅里,感觉年轻一代的人物细节没能劲儿往一处使,倒不是要拒绝复杂人物,也不是要求主角必须卓越不能平凡普通,但总得先给我一个明晰的框架,然后再丰满再复杂再反转吧,而这几位演员,显然也没能力用演技弥补文本缺陷,不让我很出戏已是有大进步(是的这是夸奖)。目前我无法相信进而被主角吸引,是影响我追下去的最大问题。
关于主演再多说两句,白鹿外形的扮丑效果确实有利于帮助她进入人物,同时,无论是真 · 量身定制还是选角时意外契合,这个角色也足够贴合她本人(跑男版,所以单论单场戏的观感,我个人觉得好过此前她在《警察荣耀》里的表现——伊在《警察荣誉》里演技垫底对手戏一直被碾压这个结论应该没有太多异议吧?
但问题关键在于这部剧几乎需要她与欧豪等人挑起大梁,而年轻演员们又普遍不具备人保戏的能力,那么类似只会用大声喊叫表达激动情绪的表演显然过于单薄。所以剧在家长主导时最好看,在有家长托底时还不错看,而完全属于年轻一代的对手戏,只有文本本身吸引人时才能看,还得诸位不扣分太多。
肯定比她在偶像剧里强,但之于正剧主演的演技要求,差距也着实太明显。
豆瓣未出分
个人评分:6.5 分
适合人群:i 白鹿、i 欧豪、i 家长里短烟火气、i 运河文化呈现
不适合人群:对人物精彩程度要求高的、对年轻演员撑大正剧信不过的、对时代细节较真的、道德感秩序感过强的
结论:大家对照选择
三八档《想飞》《火焰》两部国产新片都不行,那看什么呢?除了推荐上周聊过的舞台剧直拍电影《初步举证》,还有本周刚上映的意大利女性电影《还有明天》。
《还有明天》是意大利影后的导演首作,也是 2023 年意大利票冠,在国内公映后豆瓣分已经飙到 9.4,与《初步举证》的 9.5 分交相辉映。故事围绕二战刚结束时意大利一名底层家庭妇女的生活磋磨与选择,结尾有反转,大家尽量不要被剧透。
这部电影广受好评的原因,除了反转带来的力量感与振奋外(为了不剧透只能说这么多),其刻画家暴的方式与尺度也非常独特。我认为是在 " 过度渲染女性苦难 " 与 " 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 之间找到了一个视觉呈现上的平衡,令电影的某方面气质如《美丽人生》一样,用乐观包裹苦痛与绝望,待时机催生希望的种子萌芽。但与此同时,用向来象征着浪漫的双人舞来呈现残酷家暴,这种表与里的巨大错位又形成了浓浓的讽刺意味,剑指大众习以为常的浪漫叙事。
电影可说道的精彩段落非常多,比如父子俩关于如何打女人一本正经的对话,比大吼与拳头更令人背脊生寒;比如无论出身、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女性都被她身边的男性——父亲、伴侣甚至陌生人——提醒闭嘴,等等。而这些细小的屈辱涓涓汇入电影的主干河流,在最后形成了冲垮了堤坝的强大力量。
我还格外喜欢女主与美国大兵交情的最终落点,那真是全片最利落也最酷的段落。总之如果还有排片,强烈推荐走进影院。
本周无重要开分与重大分数变化,那么就是这样,有缘下周见!
看了啥,来聊聊 ~
影版三大队 鸣龙少年 爆裂点 恋恋红尘
更多过往新片试毒内容,关注娱乐栗场后查看 ~
随手点个 " 赞 " 和 " 在看 " 支持一下嘛
后台回复 "入群" 加入娱乐栗场社群
与八卦小伙伴一起吃瓜
零散娱乐观察与影剧评
请关注微博@爱吐槽的栗小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