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市场的 " 续航竞赛 " 迈入 2025 年,动辄 700 公里以上的 CLTC 标称续航数据早已成为标配。
然而对消费者来说,参数表中的数字是否能真正转化为无焦虑的出行体验?充电效率能否在长途奔袭中兑现 " 即充即走 " 的承诺?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实测才能找到答案。
最新一期极速焦虑,我们就聚焦在了年轻消费者关注的 20 万级纯电轿车市场,根据销量榜单挑选出了四款热门车——特斯拉 Model 3、极氪 007、小米 SU7、小鹏 P7+,把它们一起开到成都二绕上,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看看谁是真正的 " 续航王 "?
01
续航实测:结论在预料之中
我们这次找到的特斯拉 Model 3 是 2023 款后驱版,指导价 23.19 万。其搭载 60 度电的磷酸铁锂电池包,CLTC 续航 606km,电池冷却方式为液冷。电芯由四川时代和福鼎时代供应(宁德时代子公司),算是目前第一梯队电池包。
极氪 007 是 2025 款后驱智驾版,指导价 20.99 万。搭载 75 度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 纯电续航 688km,电池冷却方式为液冷。电芯是吉利旗下衢州极电工厂生产,属于第二梯队的电池包。
小米 SU7 是 2024 款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指导价 24.59 万。它搭载了 94.3 度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 纯电续航 830km,电池冷却方式为液冷。电芯是宁德时代提供的,属于第一梯队的电池包。
小鹏 P7+ 是 2024 款长续航 Max,指导价 18.68 万。新车搭载 60.7 度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 纯电续航 615km,电池冷却方式为液冷。需要说明的是,车主换装了 20 英寸轮胎,因此 CLTC 续航算作 590km。电芯来自亿纬动力,属于第二梯队的电池包。
对比测试条件 / 环境:
测试当天成都地区的天气预报温度为 7-10 ° C,车辆显示温度为 7 ° C 左右,是个阴天;每台车上都有 2 个成年人(驾驶员、摄影师)。四台车的空调都开到了 22 ° C,1 挡风,驾驶模式均为普通模式。
正式测试前,我们在高速上的服务区把四款车都充电到 95% SOC,并把相应小计里程清零。四款车一上高速,我们就把速度拉倒了 120km/h,除了限速 100km/h 的隧道等路段之外,四款电动车基本上都保持在 110-120km/h 编队行驶,所以整个测试下来全程平均速度能够做到 105km/h 左右。
在测试前,我们照例先对四款车型的表现进行一个预测:
我们认为特斯拉 Model 3 和小米 SU7 最有争夺 " 续航王 " 的实力。因为按照经验来说,前几年我们测试过特斯拉 Model 3/Model Y,它的成绩确实算是高速 " 续航王 ";而小米 SU7 则搭载了宁德时代电芯,又是新车型,所以理论上续航也会比较实在。
同时,几位测试员预判极氪 007 的续航会比较虚,因为此前我们测极氪 001 时,电耗和续航折扣的确表现一般。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一次测试出来的结果狠狠打了大家的脸。
四款车型都在有充足剩余电量的情况下回到了出发服务区,实际行驶里程算作 223 公里(二绕一圈实际里程)。
话不多说,下面就来公布续航成绩——
极氪 007:到达服务区剩余 40% SOC,全程掉电 378.4km,实际行驶 223km,折扣率 58.9%。满电情况下能在高速上顶着限速跑 405km 左右。
特斯拉 Model 3:到达服务区剩余 30%SOC,全程掉电 393.9km,实际行驶 223km,折扣率 56.6%。满电情况下能在高速上顶着限速跑 340km 左右。
小鹏 P7+:到达服务区剩余 28% SOC,全程掉电 395.3km,实际行驶 223km,折扣率 56.4%。满电情况下能在高速上顶着限速跑 332km 左右。
小米 SU7:到达服务区剩余 50% SOC,全程掉电 373.5km,实际行驶 223km,折扣率 59.7%。满电情况下能在高速上顶着限速跑 495km 左右。
综上,从续航达成率来看,小米 SU7 是四款测试车型中最实在的。而从这次测试也可以看出,尽管在过去几年特斯拉 Model 3/Y 是毫无疑问的高速 " 续航王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车型在电控、电池技术方面也越做越好,像小米 SU7、极氪 007 这次和 Model 3 同台竞技也有胜算。
更有价值的结论就是:国产电动车的技术实力,在持续的市场磨练中不断提升。
02
补能测试:800V 优势凸显
接下来我们按照栏目惯例,在日常用车中常见的 120kW 充电桩上对四款车型进行了补能测试。
特斯拉 Model 3 的最大充电功率为 88kW 左右,但是保持高功率充电时间较短,不是在波动,就是到了涓流阶段后充电功率断崖式下降到 35kW 左右,所以整体补能效率上表现一般。
小米 SU7 比较有趣,它无论是在单桩单充还是在单桩双充情况下,充电功率都保持在 60kW,而在超充桩上充电时峰值功率也只有 100kW 左右,整体表现一般。所以对补能效率有要求的消费者,我们强烈建议选择顶配,800V 平台充电会更快一些。
小鹏 P7+ 在单桩双充时充电功率比较一般,但是换到单桩单充后它的峰值功率能够拉到 120kW,可见 800V 平台对补能效率影响明显。不过在 80% SOC 左右的涓流充电阶段,小鹏 P7+ 的充电效率也会明显下降。
极氪 007 的充电功率则是一如既往的快,虽然它在 120kW 充电桩上峰值功率只有 90kW 左右,但强在几乎充电全阶段(到 95% SOC)都能够保持 90kW 充电功率。而且如果在极氪自家的 320kW 超充桩上的话,峰值功率能够做到超 200 kW,属实很快。
由此来看,四款车型中极氪 007 和小鹏 P7+ 的充电效率更高,而小米 SU7 在此项中最为一般。
当然,以上数据只供大家日常用车参考,不能作为定性评判。
03
驾控对比:符合各自形象定位
我们不仅测试了小米 SU7、极氪 007、小鹏 P7+ 和特斯拉 Model 3 的高速能耗,也感受了它们在操控特性和性能水平上的差异。
PART1- 运动车和买菜车的转向落差
四台车都有转向力可调,其中特斯拉 Model 3 在不同模式下手力变化比较大,其它三款车型则大概有 20%-30% 的回馈力差异。尤其在低速的泊车手力上,Model 3 模拟出了液压助力转向的粘滞感,而小米 SU7 和极氪 007 的转向力则比较适中,小鹏 P7+ 就比较轻柔,带着更浓的电子味。
从转向响应来看,特斯拉对应偏沉的手感,车头动作做得最积极,甚至有抢在驾驶员思维前面的感觉:手上的输入动作还没到大脑,前轮就已经转过去了,如果来回左右摆动几轮,很容易晕车。
和 Model 3 截然不同的是小鹏 P7+,它的转向手力本身就很柔和,转入转向后的反馈也缓和很多,虽然不至于有需要等待叫号的巨大空隙,但也很好呈现出舒适风格的取向,能让后排乘客跟得上车辆的动态,回正力矩也是四车中最小的。
小米 SU7 和极氪 007 转向响应依然属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节奏和动态都有些类似,但极氪没有小米方向盘转动时手力紧致,回正力矩也弱于特斯拉 Model 3 和小米 SU7,给人的感觉会更松弛。
直线行驶时,小米 SU7 和特斯拉 Model 3 的感觉更好,对路面接缝之类纵向干扰能保持路线,有不错的保舵手力。极氪 007 和小鹏 P7+ 也能做到不错的直线行驶性能,但随速增益的感觉弱一些,尤其 P7+ 中高速下中央区域比较松,不过听说小鹏已经针对性做出了调整,随后会通过 OTA 改进。
PART2- 跑起来风格迥异,操控不是唯一指标
在驾控表现上,我们主要在封闭场地通过变道、调头等动作,感受了四台车的侧倾和横摆反馈。
极氪 007 的侧倾表现出渐进感,阻尼的压缩节奏比特斯拉 Model 3 要快,整体呈现出的柔和度更像是有韧度的橡胶,不会像特斯拉做得那么紧绷,回弹释放也有曲线感。而且 007 的车尾跟随很积极,前后轴较为平衡,大幅调头时横摆角不会太大,车速提快的话会有些转向不足的趋势。
特斯拉在发布焕新版 Model 3 时,重点改善了旧款在舒适性上的不足,我们也能感觉到新款车型的底盘更放松,尤其对于颠簸的吸收幅度更大。但 Model 3 的底盘依然有运动轿车的底蕴,不仅尺寸最紧凑,快速变道时的横向支撑也是四车中最足。
它的阻尼在侧倾初段压缩更快,但随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积压能量释放也很迅速,来回拉扯很少。但可能是因为对舒适性的妥协,特斯拉有些左右互搏的内耗,所以在连续转向时,两侧悬架拉伸压缩节奏不算匹配,很容易出现不规律的摆动,横摆也会有更强的抛离感。即便这样,偏向中性转向特质的特斯拉 Model 3,仍是四车中操纵边际比较高的选择。
现款 Model 3 的操控风格和小米 SU7 有些类似,可能是 SU7 研发伊始就有明确目标,所以在完成度上对比特斯拉还有些许优势。SU7 变道时的侧倾幅度也有运动车的感觉,横向支撑性足够坚挺,悬架回弹的释放力度不小,很容易收敛车身稳定的姿态。小米 SU7 的车尾跟随感要靠后一些,快速调头的感觉更像是传统后驱轿车,会偏一点转向过度,只是它比较有大车的感觉,大幅运动的时候会体现出体量感。
同样作为 5 米级的中大型轿车,小鹏 P7+ 在调头时给我感觉要比 SU7 更灵活,这也是它在驾控上比较有优势的地方。虽然 P7+ 底盘操纵上保持了舒适风格,横向支撑性比极氪 007 还要软一些,压缩后的释放也不坚决,但在合理车速范围内,它还是能保持稳定的行驶姿态,尤其横摆动作在转向不足的同时,会更柔和、渐进,对于大多数普通驾驶员来说,小鹏 P7+ 更好控制,体感对乘客也更友好。
PART3- 舒适体验考验家用满意度
虽然很多年轻人选择 20 万级纯电轿车,会看重它的驾驶乐趣,但对于家庭使用来说,能有更好的舒适性,也是决定购买的核心因素。
操控上不够突出的小鹏 P7+,在这个环节扳回一城。它的一阶主体舒适性做得不错,主要是减震机构对于路面冲击的吸收幅度很充足,但小鹏 P7+ 在极具舒适性的悬架设置下,高速行驶时面对曲率起伏的抛跳感也偏大,最容易产生悬浮感。
另外在二阶次级舒适性的部分,小鹏 P7+ 对路面细碎的颗粒感也没有过滤干净,踏板、方向盘和座椅上会感觉到轻微的震动。当然在面对较大的离散冲击时,P7+ 的底盘可以发挥优势,对车身和转向的干扰都被很好地控制。
特斯拉 Model 3 在次级舒适性上的感觉和小鹏比较像,也会从粗糙的路面感觉到轮胎碾过的颗粒感,甚至还要比 P7+ 的路感更明显。但在主体舒适性上,它对于路面接缝、起伏的处理更贴服,基本听着声音就过去了,虽然阻尼压缩幅度不大,但没有太多来回的动作。离散冲击时,Model 3 的阻尼行程也基本够用,没有旧款在大冲击时硬碰硬的粗暴。整体来说,特斯拉对于舒适性的优化是较为成功的。
小米 SU7 在底盘舒适性上的表现比 Model 3 要再好一些,有点像大众帕萨特、迈腾那种本土化德国品牌的风格。一阶舒适性上,SU7 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对路面冲击的吸收很充分,不会有明显的撞击或者生硬的弹跳,次级舒适性也对细微的震动过滤干净,感觉不到路面的质感,行驶体感比较油润。单项离散冲击时,小米 SU7 的阻尼有比较从容的行程,不会发生尖锐的冲击感,比 P7+ 起伏大,但略胜于 Model 3。
极氪 007 在离散冲击下的表现和小米 SU7 很接近,它有不错的前后轴一致性,冲击的锐度也不是很生硬,阻尼的处理动作比较干脆。极氪 007 的一阶舒适性也不错,路面接缝、坑洞带来的颠簸吸收能力强,底盘行驶时有较好的厚重感。但二阶舒适性,极氪 007 不如小米那么干净,能感觉到路面信息,和小鹏 P7+ 的反馈差不多,稍胜特斯拉 Model 3。
PART4- 决胜 0-400 米加速,马力和重量的平衡点
我们在安全的封闭环境下测试了四台纯电轿车的动力性能。虽然它们都是单电机,但性能差异还是挺大:极氪 007 的 422 匹电机属于断层领先,小米 SU7 也可以达成接近 300 匹马力输出,Model 3 和 P7+ 电机功率相差 19 匹,是相对接近的第三梯队。
在 15 度左右的晴天,四台车的 0-100km/h 成绩都比官方数据快,看了反向虚标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其中极氪 007 跑出 4.85s,是唯一进入 4 秒俱乐部的成员,小米 SU7 则以 5.42s 的成绩排名第二。特斯拉和小鹏竞争激烈,最终 Model 3 用 6.17s 的表现,微弱领先 6.45s 的 P7+,体现出轻量级小体格的优势。
零百加速只算开胃菜,我们这次更是记录了四台车更极限的 0-400 米加速成绩。尾速最快的冠军,不出意外依然是极氪 007,186.58km/h 的车速要比小米 SU7 快了 22km/h,12.81s 的用时也明显快过 SU7 的 13.82s。特斯拉 Model 3 虽然电机动力比小米低一大截,但更小更轻的体量还是在后段发挥出优势,最终它 162.12km/h 的成绩比 SU7 尾速只差了 2km/h,也就 0.6 秒的差距。
小鹏 P+ 作为 5 米级大车,在这种极限性能比拼中更吃亏,虽然 0-400 米用时和 Model 3 只差 0.3s,但尾速就落到 152.27km/h。好消息是 P7+ 选装了 20 英寸的米其林 PS EV 轮胎,100-0km/h 制动成绩是三车里最好的,只要 36 米出头,而其它车型都不约而同的选配了米其林更长续航的 e 聆悦,制动成绩也分布在 38-39 米。
给个结论吧:
这四款 20 万级纯电轿车在驾乘体验上有明显的不同,也为对应的目标人群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价值。如果想要 " 蹦一脚 " 的快乐,极氪 007 的性能优势会更明显;想要追求平衡的底盘质感,小米 SU7 在具备驾控乐趣的同时,舒适度也并不丢分;追求更多掌控车辆的力度,软化后的特斯拉 Model 3 依然突出,从转向到底盘,它的人车沟通最直接;单纯想要一台舒适的家用车,小鹏 P7+ 当仁不让,它不仅有智能化和大空间,对于前后排的照顾也很全面。
以前总会有朋友批评说新能源就是 " 傻快 ",底盘操控比不上传统燃油车企的底蕴,来到 2025 年,就本次试驾的四款新晋热门 20 万级纯电轿车而言——足以有能力推翻那些停留在五六年前的言论。
04
后排空间体验:最便宜的竟然最舒适
这次极速焦虑我们也对 4 款车的后排空间做了量化对比,对比结果有些出乎意料。
首先看看这四台车的原始尺寸:
对比之前先来控制变量:测试人身高 170cm,并将所有车辆的前排座椅位置调节到一致(距方向盘一臂宽)。
特斯拉 Model 3 后排体验——
腿部空间:2 拳 3 指
头部空间:4 指
乘坐感受:座椅靠背相对直立,中央扶手放下来时没有阻尼感,并且整个座椅包裹以及填充物在质感上还是有些欠缺,座椅的包裹感也相对不如其他几台车。属于载人这种硬需求能够完全胜任,但是长途出行的舒适感会有欠缺的类型。
极氪 007 后排体验——
腿部空间:2 拳 4 指
头部空间:3 指
乘坐感受:虽然体型是这四台车中第二小的,但空间感营造得不错。最大短板在于座椅坐垫较短,且地台有略微隆起。优点是靠背角度相对比较仰躺,后排乘坐姿势会比较舒展。
小米 SU7 后排体验——
腿部空间:3 拳 2 指
头部空间:2 指
乘坐感受:除了头部空间受限于车身造型相对较小外,其他空间感受跟尺寸最大的小鹏 P7+ 不相上下。并且在加长腿部承托的基础上向下做了一定延伸,小腿肚也可以受力。比较遗憾的两点:一是扶手放下来时没有阻尼,也没有其他设计,质感上要逊色一些;二是座椅靠背角度相对比较直立。总之,小米 SU7 后排整体表现已经达到主流水平,但仍有进步空间。
小鹏 P7+ 后排体验——
腿部空间:3 拳 3 指
头部空间:1 拳
乘坐感受:提供了四台车中最好的后排体验。凭借尺寸优势,整体空间感更宽敞,再加上我的一些个人喜好——全景天幕会比分体式的更有通透感,所以它的后排空间表现至少在我这里是完胜。并且座椅的填充物非常厚实柔软,皮质触感细腻,左右两个座位腿托位置做了加长,对于腿部承托也完全足够。
最后我们来做个排名:
腿部空间:小鹏 P7+ > 小米 SU7 > 极氪 007 > 特斯拉 Model 3;
(极氪 007 和特斯拉 Model 3 腿部空间相差不大,但我个人体感上会觉得极氪 007 更大一些。)
头部空间:小鹏 P7+ > 特斯拉 Model 3 > 极氪 007 > 小米 SU7;
乘坐体验:小鹏 P7+ > 小米 SU7 > 极氪 007 > 特斯拉 Model 3
另外我们也顺带测试了一下四台车的后备厢和前备厢空间。
其中,小鹏 P7+ 是四台车中唯一采用掀背式尾门的车型,放取东西更加方便;小米 SU7 的长处则在于后备厢纵深比较深,不过开口可以做得再大些。极氪 007 相比起特斯拉 Model 3,进深以及纵深差别不大,只是受益于车宽比较宽,所以后备厢开口度以及宽度稍大。而 Model 3 的整个后备厢载物水平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所以,后备箱空间的最终排名是——
小鹏 P7+ > 小米 SU7 > 极氪 007 > 特斯拉 Model 3
至于前备厢,这四台车中只有小鹏 P7+ 没有前备厢。小米 SU7 的前备厢开口度很大,但比较浅。特斯拉 Model 3 虽然开口适中,但好处是深度较深,是四台车前备厢储物能力表现最好的。
前备箱空间排名:
特斯拉 Model 3 > 小米 SU7 > 极氪 007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