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8 日,北京大学发布消息,2025 年将增加 150 个本科招生名额。
在此之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宣布将扩招 150 到 300 个名额。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负责人分别阐释 " 优质本科扩容 ",明确 " 双一流 " 高校本科扩招 2 万人。
国家推动 " 双一流 " 高校扩招,释放了什么信号?
理解北大清华扩招,要先看清当前我国的高考形势。
近 5 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递增。
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
2020 年只有 1071 万,2024 年已经增长至 1342 万,增幅高达 25.3%。
2025 年的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再创新高。
按年龄推算,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绝大多数为 2007 年出生人口。
彼时,我国的出生人口为 1594 万。按 83% 的普通高中录取率计算,大概有 1323 万人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以上,只是高中应届生,还要再加上复读生。
近年来,高考复读生也越来越多。
2024 年,复读生已经超过了 400 万。
有机构预测,2025 年的复读生可能突破 500 万。
如此一来,2025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突破 1400 万大关。
报名人数持续增长,要想维持同一水平的录取率,扩招就成了一种必然。
近 5 年来,我国高考录取人数已从 2020 年的 967.45 万人,增长至 2025 年的 1050 万人(预估数)。
近年来高考录取人数
很多人担心,扩招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
一个真相是,高考录取人数在扩大,本科录取率却在下降。
近年来高考本科录取率
数据显示,我国本科录取率从 2020 年 41.4% 降至 2024 年 33.5%。
也就是说,与整体扩招相比,本科的供给是相对不足的,优质本科更是稀缺资源。
这次,北大、清华宣布扩招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除了顶尖学府自带热度外,更因为这两所学校在扩招上极为谨慎。
就拿北京大学内地普通本科生录取人数来说,2020 年为 3673 人,2022 年增加至 3863 人,2 年间扩招了近 200 人。
看起来不少,但再看 2024 年只有 3871 人,2 年间只扩招了 8 人。
近年来北京大学内地普通本科生录取人数
从 2020 年到 2024 年,平均每年扩招不到 50 人。
清华大学在内地的招生规模比北京大学更小,常年保持在 3400-3500 人之间。
这样一看,北大、清华宣布扩招 150 人,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在 " 双一流 " 高校内部,学生结构也在悄然变化。
部分 " 双一流 " 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本科生相对变小。
这就是 " 双一流 " 高校出现的 " 本研倒挂 " 现象,即 " 研究生培养规模 " 超过 " 本科生培养规模 "。
以清华大学为例,2024 年研究生新生高达 12069 人,本科新生只有 3800 人,相差 2 倍之多。
清华、北大、上交大本研新生数量对比
诚然,高校研究生扩招,原因也很复杂。
" 本研倒挂 " 必然导致高校的资源向研究生倾斜,本科生培养投入相对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提出打造 " 研究型大学 " 的愿景,但是,本科教育才是大学的根和本。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本科教育。
本科阶段是学生形成专业基础、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期,是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创新的基础。
如果本科教育搞不好,那么,研究生教育无从谈起。
" 双一流 " 高校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能够缓解 " 重研轻本 " 现象,强化本科作为 " 立校之本 " 的地位。
如此看来,优质本科扩招,势在必行。
从时间线看——
202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
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指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2025 年 3 月,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负责人分别阐释 " 优质本科扩容 ",明确 " 双一流 " 高校本科扩招 2 万人。
北大、清华带头扩招,可视为 " 双一流 "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标志性事件。
国家推动 " 双一流 " 高校扩招,释放了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强烈信号。
扩招已定,下一步,怎么扩?怎么招?
答案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早在 2023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到 2025 年,优化调整高校 20% 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简单来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扩招什么样的专业。
当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却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 500 万,仅上海市 2025 年需求 40 万,而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仅为 4 万,差距很大。
艾媒咨询今年 2 月发布的《2024 年中国企业智能化发展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高达 91.3% 的受访企业面临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问题。
正因如此,清华大学 2025 年拟增加约 150 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大学新增招生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将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 双一流 " 高校将扩招名额投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犹如一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 " 及时雨 "。
既能确保学生的入学率,也将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也期待,本轮扩招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因教育资源和水平存在差异,我国各地区的本科录取率差距较大。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本科录取率超 60%,河南、河北、广东等地不足 40%。
化解这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需久久为功。
应该将本轮扩招,作为增强教育公平性的关键契机。
" 双一流 " 高校应向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予以倾斜,以促进教育公平。
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中国,一直在努力!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