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Tanya。
上周刚刚从漳州回来,想和大家聊聊这座东南小城。
作为厦漳泉三兄弟之一,
这座城一直是低调的,也是最被低估的。
这里没有厦门的初代网红背书,也没有泉州当红炸子鸡众神人间办事处的风光。
但却让我在三天的行走里,刮目相看。
漳州,被称为最像台湾省的城市。
不仅仅是因为有三分之一的台湾小吃都出自于此,也不只是《云水谣》在台湾路和土楼的取景与流量。
有一个数据统计,漳州籍的台胞占台湾总人口,近百分之四十。
1300 年的岁月荏苒,让闽南的传统文明,中原的厚重根基,与海洋文化的冒险开放,在这座城相融共生。
有意思的是,在漳州相融共生的不仅仅有生活习性,还有文明与信仰。
开漳圣王陈元光和观音、关老爷、土地爷一起供奉在漳州人街头的庙宇里。
是众神信仰,也是包罗万象。
行走在漳州古城和老街巷,台湾路香港路与北京路一脉相承,四通八达,清清爽爽。
我惊喜地发现这座城虽然小,但足够利落干净。
即便是雨后,小路不污浊,市场不泥泞。
别看这句话简单,老街小城,做起来不易。
慢悠悠散步,从古城到新城,随便抬头就是一个老字号,价格足够便宜,种类齐全到深得我心。
△面每份四元,性价比极高
不仅十元可以吃得巨饱,
去任何寺庙任何景点不用买票不用预约。
一个字,有脚就行。
比起隔壁泉州的人头攒动,再比起另一边潮汕的挤破头。
漳州疏朗的人流,确实深得我心。
佛系又有趣,有一个形容说漳州,我觉得特别贴切。
说这里是众神下班后的度假地。
神仙们在泉州和潮汕上班,然后在漳州休假退休。
显然,这里,是 P 人和人从众患者的福音,
也有着潇洒淡然从古到今的底气。
(点击下方视频,看我们的 vlog)
「最爱吃面的南方城市」
来到漳州,第一件事情,要从吃吃吃吃吃说起。
而吃吃吃,又要从「面」说起。
漳州是最爱吃面的南方城市,几乎没有之一。
△光是看这些面码,就已经很诱人
抵达漳州三日,我们一行人一顿「米饭」都没沾到,「面」的品种实在太多,让我们几乎怀疑置身山西。
也因为小吃太过于丰盛,抬头就是老字号,回头就是「原某某路店」的字样,真的让人走不动道。
小店大多简单朴素,在社区在转角,老板默默无闻经营, 却一不小心红遍社交网络。
毕竟,漳州一出手,所有台湾美食都要靠边站。
我最爱的,是漳州的干拌面。
其中首推北京路上的松树干拌面和阿国干拌。
必须用碱水面,开水下面,沸腾捞起,再用凉水晾干,保证面的筋道口感。
而之后,花生酱则是属于干拌面的灵魂。
漳州的花生酱从不是一味的甜腻与厚重,而是加了些清爽的辣,配以五香(粿肉)、肉卷或是猪大肠、肉肠。
同步来一碗细腻的贡丸汤,这一晚上就足以春风荡漾。
我们熟悉的牛肉面,漳州也多种多样。
酱爆牛肉面,牛肉炒方便面,还有各种各样的红烧牛肉面与牛肉粉丝汤。
一个字,吃到爽。
卤面。
单是 " 卤 ",就要用肉丝、笋、香菇、黄花菜、豆芽等材料精心熬制。
出锅时一样要加上卤肉、卤大肠、油条之类的浇头,
混上香菜、胡椒、炸蒜渣的香气,每一口吃下去,口腔里甚至会有回甘。
达聪小店的五香面。
这里的面竟然是冷的,初看起来无趣,淋上酱汁后却别有一番风味。
冷冷的口感更适合春夏,配以五香卷,厦漳泉的本地哥儿们说要喝点白酒才够味,而我们当成早餐,则能让整个早晨都为之一振。
锅边糊。
汤底用大骨精心熬制,米浆沿锅边涮出,薄而嫩滑,入口即化,看起来不多,但仿佛有魔法,会吃得特别撑。
蚵仔煎。
我们去的是古城旁边的建国蚵煎蚵面,大颗的海蛎子,鲜美不腥,酸萝卜调味,让这家店的客人源源不绝。
△这个白色就是酸萝卜,解腻
只是不少老字号开店时间佛系,慕名而去的张福记牛肉面没有到营业时间。
而心心念念的中山公园旁的和尚豆干面,也要等到下午两点以后。
但没关系,整个漳州城就是一个巨大的碳水宝典。
错过了这一家,还有下一家。
离开了下一家, 还能有三家。
转个弯,我们就能看见无敌好吃的孙氏手工麻糍。
滚着黄豆粉的麻糍,芯里还夹着脆片,
将软糯与酥脆的口感融为一体。
老板娘一边做,我们一边等。
顺便又被绿豆糕和蝴蝶饼吸引,一不小心就能越吃越多。
更别忘了务必趁热吃的烧肉粽,在葱油和卤汁里打过滚的糯米,包住了红烧肉和虾干、瑶柱、板栗、花生…
想不香都难。
看,哪里还有空间吃「米饭」?
而即便如此,我们吃的,不过依旧是沧海一粟,
即便让我们再在漳州待两周,也能在漳州吃到顿顿不重样。
除了漳州古城,还有龙海,还有石码,据说很多在地小吃,在这些古镇,才是老家。
沙茶面、生烫、三角粿、豆花米粉…
中和了闽南和潮汕的风格,又受到了东南亚和客家菜系的影响,
漳州的味道清淡又不失鲜美,酸甜但不黏腻,够香浓的同时,也能有出挑的爽辣感。
也像这座城市,看起来温柔佛系,其实也带了点自己的个性。
让人在一间又一间小店之间沦陷,完全走不出来。
走不出来的不止小吃,还有传说中的片仔癀果汁。
漳州遍地都是孔庙果汁,外地人第一次会觉得懵懂,这怪异的绿色饮料,竟然是饮品,也是良药。
而我们的第一次,是贡献给了新华西路上的这一家。
漳州果汁头牌,就是这看起来生人勿近的「片仔癀 + 甘蔗」。
即便我加上了柠檬,依旧是绿油油的颜色。
小店大多够简单,片仔簧汁液从齿轮中汩汩流出。
这看起来古怪的绿色液体若尝一口,却是清甜的,利利落落的春夏感。
只需 6 到 8 元,就可以收获这清热解毒的一天。
和漳州一样,主打一个绝佳的性价比。
「众神的休假之地」
作为众神下班后的躺平之地,
漳州的生活离不开味蕾的愉悦,也舍不下对历史的眷恋。
△在百货大楼 11 楼的窗口看下去,可以看到古城的全貌
古城内外纵横的城市肌理,就是漳州的血脉。
站在中山公园 11 楼眺望下去,可以看见古城的全貌。
修旧如旧的漳州城,没有大面积翻新,而是小心翼翼保留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传统建筑那两面坡的屋顶,和闽南的红瓦。
还有窄窄的石板巷弄,与巷子尽头的庙宇。
不像泉州神明们来自世界各地——
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天后宫、开元寺毗邻而居,伊斯兰教碑刻与关帝庙签筒共存。
漳州的神明体系更接地气。
开漳圣王是移民保护神,保生大帝是医神,连土地公都化身 " 大伯公 " 管南洋侨民事务。
祭祀常与农事节令结合(如 " 做田头 " 敬土地),香火中飘散着农耕文明的务实。
走到古城龙眼营胡同的尽头,有一座通元庙。
是一座纪念东晋时期著名宰相谢安的古刹,同时也供奉天后娘娘。
也是漳州唯一一家同时信奉道教和佛教的寺庙。
寺庙很小,但众神共存,后院还能听见阿姨们悠闲喝茶聊天。
氛围奇特,但这就是漳州。
独树一格的寺庙,这座城还有很多。
香港路上,会路过一家伽蓝庙。
在不到尚书探花牌坊的一个小石巷里,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香港路修整之后,这座庙上了吉尼斯纪录,成为中国最小的空中庙宇。
钻进石巷,抵达庙宇需要爬一段摇摇晃晃的楼梯。
楼梯狭窄,只能允许两个成年人的承重,慢慢爬上去,寺庙仅容一人转身。
但一回头,就能看见这座古漳州中轴线上,屹立了百年的探花牌坊。
据说,这座庙宇由附近的在地居民们共同管理,大家手中都有小庙的钥匙,与古街的生活,早就融为一体。
在漳州,神奇的寺庙还不止于此。
在城区旁的石码老镇,繁华的打石街正中央,也有一座寺庙。
名为「宛南亭」。
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后来石码市政在开辟马路时,因寺位于街中,本来打算拆毁。
但宛南亭两旁商户纷纷愿意把门前往后退让数尺,所以才得以保留下来。
数年来,这里香火不断,两边车来车往。
倒也成为了如今路中央的一大景观。
这,也非常漳州。
这些市井中的庙宇生命力蓬勃,
暗藏着闽南人的民朴素信仰,正是漳州从唐宋一路走来的生存哲学。
我最爱的,是漳州龙海一座没有围墙的寺庙——
七首岩寺。
鲜有人至,清净安宁,禅意悠悠,你会觉得这甚至不像是一座在漳州的寺庙。
七首岩寺实为文殊菩萨道场,始建于梁天监 540 年,委实是漳州颇有年龄的庙宇了。
素有北五台,南七首的说法。
也称 "先有七首岩,后有漳州城"。
山林清幽,可登顶而上,石上山间,随处可见菩萨们,也随处可见禅意机锋的箴言。
△我非常喜欢照光法师的这句话——「因为没有篱笆,会延伸到天涯」
更妙的是,在照光主持的推动下,
七首岩和现代艺术、大自然从二十年前开启了共融共生的概念。
这概念,在当时可谓相当超前。
在照光法师心里,文化艺术是文殊菩萨的两扇翅膀。
他希望诗人在这看到诗意,艺术家看到美学,建筑师欣赏到空间的灵动。
" 成为佛教文艺复兴的一个启端。"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绕过文殊道场看见默园时,也不出奇了。
这尊佛曰一切智佛,无眼耳口鼻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佛教雕塑史上的一大转折。
他静静伫立于园中草坪,看天看地看苍生,等我们穿过法门走向它。
这时空就如同这园子的名字,静默下来。
花岗石山门上有两行字,可读作,「得未曾有,空如风情」。
若和默园两个字连起来,则是「默得未曾有,园空如风情。」
对真知唯一的诠释,是沉默。
包括我在内,一时都觉得眼前这一切,和刚刚从古城的来时路截然不同。
但细想,其实这精神这禅机,又同源。
这座城,最大的定义,就是没有定义,
大智若愚,一切智佛。
「爱佛才会赢」
所以有人说,漳州就是一座「爱佛」之城。
佛是禅意的佛,佛也是佛系的佛,佛更是慈悲和乐的佛。
他们极其热爱这座城。
唐朝的庙宇、宋朝的府学、明清的牌坊、民国的老街,全部融入了这座时光中的老城。
漳州籍名家林语堂先生说,这里适合精神浮游。
得一个月烦闲,换上一件不太旧的长褂,着一双不太新的皮鞋,带一渔竿,携一本《醒世姻缘》,雪茄若干,好心情若干,来到此间,即不知身在何乡,今夕何夕。
古城内外随处可见亲近人的猫咪。
有的是店家自己养,随意可撸,有的就是街头的小流浪,吃百家饭,睡百家床。
鲜见居民驱赶,大都会心一笑,拍张照离开。
这是这里的善意和温柔;
我在小店吃得慢了些,老板过来哈哈一笑,
快点啦, 花生酱都坨了啦!
吃不完带走路上吃呀,中午不用在外面饿肚子!
这是这里的热烈与生活。
北京路上,我们寻到了一家独立旧书店。
名曰「门口」。
空间非常小,租用了以前的温泉疗养宿舍,改做一间三室的旧书店。
书店以公益为主,主题则更聚焦于城市文化与女性话题。
很惊讶,在闽南这个有刻板印象的地方,
我在这样一间小书店里,找到了很多正在为女性发声的书籍和痕迹。
工作日的下午,竟有不少年轻人、中年人特地前来。
主理人是个男生,他定期在这间小小的书店举行活动和沙龙。
希望做一点点事情,也正在有一些改变。
这,也是这座小城正在改变、向上茁壮的声量。
坐在书店的旧沙发上,
可以看到阳台上,有一盆水仙花。
开得正漂亮。
——
最后,如果你也想来漳州 walk,
我们的行程可以给大家参考——
Day1 去看唐唐朝的庙宇、宋朝的府学、明清的牌坊、民国的老街。
漳州古城(中山公园 文庙 林语堂文学馆 香港路 台湾路 北京路 )
Day2 去看意想不到的漳州内核
七首岩寺 月港古镇 石码
Day3 走进街巷里的人文底蕴
通元庙 柑仔街 门口书店
也顺便问一句。
如果我们来漳州做一场 citywalk,
你会愿意来参加吗?
还有一个预告,我们在 3 月 20-23 日会行走温州,具体行程如下:
想报名的可 + 城城(chengchengblue)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