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03-12
周冬雨刘昊然缺的,何止是这11分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昨天提到《平原上的火焰》。

有人就给 Sir 留言——

简单来说,很差。

其实,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刁亦男监制,双雪涛中篇小说改编,并亲自做艺术总监,主演更是当时口碑正好的周冬雨、刘昊然。

以至于到了今年,还荣登豆瓣 "2025 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 " 第一名。

可结果呢?

删减 11 分钟,豆瓣开分 5.8,惹来一片骂声。

谁背这个锅?

反正,不应该是观众们背吧。

平原上的火焰

01

怪删减?

在电影上映之前,导演张骥发了一条微博——

" 电影是少了 11 分钟,更合情、更合理、更合适。节奏更快,一切为了更好看。"

真的会更好看吗?

未必。

(以下都是剧透,这个电影剧不剧透没有任何所谓)

先说一下故事——

1997 年,东北小镇出租车司机被接连杀死,根据死里逃生的司机口供,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是四十岁左右男人,长脸、身上有汽油味。

为了破案,警察蒋不凡乔装出租车司机半夜拉客。

在平安夜的晚上,一对父女打上这辆出租车去医院,父亲叫李守廉(唐曾 饰),女儿叫李斐(周冬雨 饰),李斐骗父亲说自己肚子疼,实则是想半夜去见青梅竹马的庄树(刘昊然 饰)。

她身上揣着一瓶汽油,想要给庄树一个惊喜 .......

但没想到,走到半路,蒋不凡闻到了汽油味,认为李守廉就是连环杀出租车司机的凶手,两人扭打起来,李守廉抢过手枪,射杀了蒋不凡。

而,此时此刻,车上的李斐被一辆卡车撞到,出了车祸,成了残疾人。

8 年后,庄树当上警察,开始调查当年出租车凶案。

而当庄树再次见到李斐时,她已经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更大的秘密,在她身上展开 ......

这里是有冤案,却也没有人无辜。

如果按照这样的故事发展来说,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电影的剧本。

可最终呈现的效果呢?

导演最终却拍成一部支离破碎的 " 青春伤痛文学 "。

△ 本片的文学顾问为张悦然

举几个例子。

电影呈现的重点是李斐与庄树的感情,可是,影片是如何铺垫他们二者关系的?

一个情节是,李斐说自己一定要离开这里时,庄树亲了她。

可在这段吻戏之前,两个演员之间的表演可以说是 0 火花,你根本无法察觉出来戏里庄树喜欢李斐,或是对她有不舍的感情。

你只会看到李斐的自信——上一个场景里,她说 " 只要我跟庄树说,他就一定会跟我走。"

而在下一个场景里,是庄树毅然决然地说,在这里有什么不好。

这段虐恋里,仿佛李斐一直在热脸贴冷屁股但,导演却非要让他们谈恋爱。

这合情吗?

还有,李守廉谋杀蒋不凡的这场戏。

蒋不凡用枪指着李守廉,认为他是粉屯出租车司机凶杀案的凶手。

此时,小斐乘坐的出租车被卡车撞翻。

而李守廉,作为小斐的亲爹,他就是看了一眼出租车,接着开始跟蒋不凡打架,抢到了枪后,又马上射杀警察。

在这一切都做完之后,才去救女儿。

这合理吗?

如果说电影前期只是故事的铺垫,但在电影后半部分就是文艺作品对商业片的全面妥协。

导演一定要安排一场孙一博对李斐的猥亵才能表达自己畸形的爱。

最后,又要用一场强奸戏去激发李斐杀人,让李斐彻底坠入绝望的深渊 ......

这些,合适么?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

那么这个电影就是莫名其妙——庄树怎么就从小混混开始想当警察的?傅心东为何对这个家如此冷漠?李守廉看似这么普通的下岗工人,为什么突然有胆量跟警察抢枪?为什么李斐最后要报复庄树,约他去公园向他开枪之后又要自杀?

本该体现 " 时代灰尘 " 落在小人物身上的沉重感,被《平原上的火焰》漫不经心地轻轻掸去。

留下了的,不过就是那句烂俗的 Slogan。

恨一场、狠一次

02

怪小说?

所以是删减的锅吗?

当然不止。

因为这个故事的精髓其实并不在于 " 抓凶手 ",也不在于 " 青春伤痛 ",导演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

小说里,让人心惊胆战的 " 粉屯出租车劫杀案 " 发生在 97 年,是东北下岗热潮下,动荡的社会必然会出现的暗流涌动,它是群体不安、危险、恐惧的心理映射。

而 " 出租车杀人案 " 结案的时间设定在 2007 年,东北社会结构重组完毕,阵痛已经过去。

所以它说的并不是什么追凶。

而是,将沉重感以漫不经心、逃避的方式化解掉,去表现小人物在动荡中的状态。

一个很直接的对比,剧版《平原上的摩西》。

你看导演张大磊是怎么处理的?

他拍时代下的小人物——

前一刻,工厂还在如火如荼热闹地举办职工运动会,下一刻,却在广播里传来了工厂要改制的消息。

此时,镜头先是对准广场的那群参加运动会的工人们,再用一个平移将焦点落在了一个准备骑车回家的工人身上。

他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默默低下头,再骑上自行车离开。

张大磊将厚重的历史就这样轻轻地放在了一个 " 小人物 " 的肩膀上,用一颗沉重的脑袋表达了集体情绪。

他拍不被重视的千禧年——

2000 年,新世纪来到,本是最让人期待的新纪年,但,他却让庄树的眼神落在一个拿着酒瓶、喝得迷迷糊糊的酒鬼身上。

他将酒鬼作为 2000 年的注脚,体现了人们在这个时代里的迷茫与痛苦。

导演避免刻意描绘集体情绪," 轻而易举 " 地用许多不起眼的闲笔就将这座城市的集体氛围给刻画了出来。

相比来说,在《平原上的火焰》里导演也有意将时代特征见缝插针地放在人物的生活中。

比如,李斐在存钱的时候,听到了银行隔壁的窗口里喊道:

厂里提取买断费的同志,到对公窗口办理

人群乌泱泱的涌向了窗口。

或是,庄树在离开工厂办公室时,听到了围堵的工厂下岗员工们的不满。

但,这些笔触都太硬了,硬是要去强调这个时代情绪反而显得不高级。

怪谁?

只能怪导演读不懂《平原上的摩西》。

03

怪改编?

所以为什么这些年东北文学大热,可趁着这股春风拍出来的东北题材作品却鲜有成功的,无论是《东北虎》还是《无价之宝》,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败?

Sir 的看法是,这些导演,大多用错力了。

东北文学的内核讲究的是 " 轻 "。

在面对苦痛时,以一种轻飘飘地方式,一带而过。他不是不痛苦,而是无法面对这些痛苦而形成自我逃避意识。

说白了,像是一种 " 强打起精神吹牛逼 " 的气质。

在《仙症》里,郑执在每一篇短篇的结尾处几乎都会选择用一种魔幻的方式,逃避现实的痛苦。在双雪涛的小说里,《飞行家》的结局,是二姑夫坐着热气球远远地飞走了。在班宇的《冬泳》里,主人公突然走向河面,以一场白日梦式的冬泳结束了这个故事。

你会在这些 " 轻 " 里看到现实的 " 重 "。

而《漫长的季节》与《平原上的摩西》这两部东北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也是抓住了其中的轻。

比如,如何去表述痛苦。

中年丧子、丧妻的王响去派出所办理死亡证明,这应该是最大的人生创伤了吧。

导演没有给王响正面,也没有眼眶隐隐泪光的大特写。

而是给了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就剪短了活着的证明。

而镜头一转,又到龚彪的死。

此时,握着剪刀的人变成了王响,他剪下了龚彪咧着嘴笑着的证件照,作为骨灰盒上的遗照。

王响喃喃自语道:你说的对,咱们都得乐呵的。

从恐惧死亡到接受死亡,王响走到这个年纪也终于接受了命运不可抗的 " 沉重 "。

可是呢,或许对于一部剧集来说,我们会习惯于这些娓娓道来的轻,电视剧有这样的优势。

但放到电影里,很多观众就不会满足了。

人们不想看 "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

就好比去年的《老枪》,其实是一部难得具有东北气质的电影,但,票房表现却十分低迷。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创便会极力凸显那些重——

就像《平原上的火焰》里强调李斐被强奸。

之后报复杀人。

但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割裂。

以及主次不分。

本来,东北文艺复兴里的这些作品几乎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它不愿意直接表现人物的懦弱,因为那不体面;它不去描述角色的惨状,因为大家过得都不如意。它甚至不想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以用各种臆想去逃避痛苦。

所以,这些文字越是轻,就越显浪漫。

可当强调了它的 " 重 " 之后,原本东北文学里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东西也就彻底被掩盖了。

只剩下一个罪案的空壳。

而这样的空壳非但没有任何辨识度,单论案件设计本身来说,也只是普通商业片的水准。

最终,拍成了四不像。

所以说,如此一来,东北题材的电影就没希望了吗?

Sir 不敢直接下结论。

因为在《平原上的火焰》后,关于东北的电影还有。

而且不少。

比如班宇《逍遥游》改编的同名电影,在 2023 年亮相平遥电影节并获得好评后,可惜一直没能定档。

或者双雪涛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飞行家》,最近不少影片的贴片里都有它。

Sir 不知道,这两部爱情和喜剧片,能否呈现出小说的内核。

但还是会期待。

只希望,不要像《平原上的火焰》这般潦草就行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周冬雨 刘昊然 豆瓣 导演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