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果梁遗址
站在江河入海的时代,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五庄果梁遗址自数千年前的漫长岁月中走来,沉淀着古老悠远的文明记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粒尘土都承载着岁月的低语,每一件遗物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它是时间的见证者,沉默中藏着千年的秘密;是文化的守护者,沧桑里透着不朽的辉煌。
五庄果梁遗址位于靖边县黄蒿界镇大界村小界自然村西北,庙梁东与黑河子西之间的五座山梁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探索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黑河子,这条古老的生命之河,从遗址东约 1 千米处自南而北流过,仿佛是一位守护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与沉浮。黄土覆盖的山峁与流沙掩埋的鞍部,既显露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沉寂与神秘。山原与河流,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和谐共融,编织出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1987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揭开了五庄果梁遗址的面纱,将其从岁月的尘埃中唤醒。
1996 年夏秋之际 , 为了配合陕京天然气管线的建设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榆林地区文管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管线穿越区域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清理了仰韶时期房址 9 处、灰坑 6 个、陶窑 4 座。
2001 年 6 月至 8 月,为了配合榆靖高速公路的建设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五庄果粱遗址的公路穿越区域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揭开了更多隐藏的秘密。21 座房址、88 座灰坑、2 座陶窑、3 座周代墓葬的揭露,不仅更新了人们对古代生活形态的认识,更收获了数百件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每一件都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1992 年,五庄果梁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庄果梁遗址内暴露有多处灰坑、房址、陶窑、墓葬等。采集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泥质红陶片、龙山文化的夹砂红陶、灰陶片及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盆等残片;出土的陶器有灰陶、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方格纹等;可辨器形有折腹钵、夹砂绳纹罐、尖底瓶、直口缸、平底碗、盆等。
对所获资料初步整理表明,五庄果梁遗址主要文化内涵接近于 " 海生不浪类型 "。与中原同期遗存比较,大致相当于西王村、半坡四期发展阶段,个别遗迹已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较丰富的磨制石器 , 有石刀、磨石、石斧、石铲、石锛、石锤等,以及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 , 显示了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的经济特征。
五庄果梁遗址是榆林境内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对研究陕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生产活动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为研究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特征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弥补了陕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缺环。特别是五庄果梁遗址出土了大量极为完整的动物骨骼,为动物考古学研究和环境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并将极大推动陕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古代环境变迁及生物种类演化的研究。
稀疏的树木、坚韧的沙打旺与繁茂的苜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顽强生长,古老的遗迹与自然风光相融共生,它们既是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见证。曾经的房址、灰坑、陶窑与墓葬,依然顽强地保留着往昔的痕迹,如同一部无声的历史书,等待着后来者的解读。
探索华夏生机勃发的底蕴,聆听历史奔流不息的回想。五庄果梁遗址的持续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北方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内容,也对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迁徙、交流、融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岁月的年轮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无法抹掉曾经铸就的辉煌。
山高水阔,长流天际。五庄果梁遗址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一件件器物碎片,让风化的历史轮廓再次清晰,让破碎的文物遗存得以重生。在这里,跟随远古的印记,向着更深处的历史追寻。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