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03-12
工业成熟期下亟待重估的钢铁行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人类社会的演进总在螺旋式重复中前行。从荷兰郁金香泡沫到英国铁路投机,从美国大萧条到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历史总以不同面目重演着相似的周期律。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振,在钢铁这个最古老的工业图腾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

当中国的人均钢产量突破 600 公斤大关,这个数字不仅标志着工业化进程的质变,更预示着整个经济体系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嬗变。从投资的宏观视角出发,这个看似 " 夕阳 " 的行业或许值得重新审视?

钢铁:丈量文明高度的标尺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本质上是一部钢铁锻造史。1850 年英国成为首个钢产量突破百万吨的国家时,其工业产值已占全球 45%;当美国在 1890 年以 434 万吨钢产量问鼎世界,正是其 GDP 超越英国的关键节点;1973 年日本粗钢产量突破 1.2 亿吨之际,东京湾的钢铁洪流正将这个战败国推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这种历史规律在 21 世纪的中国得到更极致的演绎。2000-2020 年间,中国钢铁产量从 1.28 亿吨跃升至 10.65 亿吨,年均增速超过 10%,与同期 GDP 增长曲线高度吻合。当 2021 年中国人均钢产量达到 615 公斤时,这组数据已经超越美国工业化巅峰期的 572 公斤 ( 1973 年 ) ,与日本经济奇迹时期的峰值 628 公斤 ( 1973 年 ) 仅咫尺之遥。

这个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暗含着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现实投射——当一个国家完成 " 起飞 " 进入 " 成熟阶段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必然让位于消费升级。

中国钢铁消费曲线在 2020 年出现的 " 黄金交叉 " 具有标志性意义。当年建筑业用钢占比首次跌破 50%,而制造业用钢比重升至 45% 以上。这种结构性转变与日本 1970 年代的经历惊人相似:当新日铁产量登顶时,日本住宅投资 /GDP 比重从 1973 年的 8.3% 降至 1985 年的 5.1%,同期机械制造业占比却从 22.6% 升至 28.9%。

这种嬗变在中国表现为新能源汽车用钢需求激增—— 2023 年国内汽车板需求量突破 1800 万吨,其中高强钢占比从 2018 年的 35% 跃升至 62%,折射出产业升级对材料科技的倒逼。

固定资产投资退潮带来的阵痛正在显现。2023 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较峰值期萎缩 58%,直接导致螺纹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 11.2%。但制造业的韧性提供了缓冲垫:风光电基地建设拉动电工钢需求增长 23%,造船业手持订单保障中厚板需求稳定在 2800 万吨水平。这种 " 东方不亮西方亮 " 的格局,恰是经济进入成熟期的典型特征——正如美国 1950 年代 " 马歇尔计划 " 结束后,钢铁需求从基建向汽车、家电转移的历程。

康波周期下的价格重构

在 50-60 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框架下,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第五波康波的萧条期向回升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大宗商品结束需求驱动的暴涨模式,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成为价格主导因素。2023 年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 78.4% 的现状,与 1975 年石油危机后的 76.2% 形成历史呼应。不同的是,中国主导的产能调整正在重塑游戏规则——通过兼并重组,前十大钢企集中度从 2015 年的 34.6% 提升至 2023 年的 43.8%,这比欧洲经历二十年整合才达到的 42% 集中度更为高效。

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催生出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当 2024 年行业产能预计控制在 12.4 亿吨时,85% 的产能利用率将把行业利润中枢稳定在 4%-6% 的合理区间。这种稳态与日本 1970 年代 " 减量经营 " 战略异曲同工:当新日铁在 1975 年主动压减产能 12% 后,吨钢利润反而回升至危机前水平的 118%。中国钢铁行业正在复刻这种 " 以退为进 " 的智慧,2023 年重点钢企销售利润率回升至 4.3%,较供给侧改革前的 0.04% 实现质的飞跃。

在工业化成熟期,钢铁企业的竞争维度发生根本转变。浦项制铁在 1986 年研发世界首套 FINEX 熔融还原工艺时,韩国人均钢产量恰突破 600 公斤;新日铁 2003 年推出全球最强汽车板 NSAF ® 钢时,日本钢铁出口单价已是中国的 3.2 倍。这些历史片段揭示着行业进化密码:当总量扩张触及天花板,材料革命就成为破局关键。

中国钢企的转型轨迹正在印证这个规律。宝武集团 2023 年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3.1%,0.015mm 手撕钢、1800MPa 超高强汽车板等 " 独门绝技 " 开始反哺利润;沙钢股份依托全球首个钢铁全流程数字化工厂,将定制化产品交付周期压缩至 72 小时。这种蜕变在财务数据上已有显现:2023 年重点钢企高端产品毛利占比升至 38%,较五年前提升 17 个百分点。这些微观层面的进化,共同编织出宏观经济抵御下行周期的防护网。

站在历史维度审视,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深度调整绝非衰退前兆,而是文明跃迁的必经阵痛。当人均钢产量曲线走平之际,正是单位钢耗 GDP 开始陡峭上升之时——这个 " 剪刀差 " 现象在德国 ( 1970-1990 年钢产量下降 18% 而 GDP 增长 68% ) 、韩国 ( 1995-2015 年钢产量增长 43% 而 GDP 增长 207% ) 的发展历程中反复验证。

或许周期不是病态而是常态,它是创造性毁灭的脉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钢铁行业正在经历的,恰是一场静默而壮丽的涅槃重生。

钢铁行业亟待重估?

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长周期资产,其定价逻辑需突破传统商品周期的短期波动框架,构建跨越经济周期的价值评估体系。从国际经验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钢铁行业虽呈现强周期性,但其成熟期具有显著延续性,本质上是 " 永不衰退的基础性产业 "。

这源于三重底层支撑:一是作为工业社会 " 粮食 " 的刚性需求属性,全球钢材年消费量仍维持 8.5-10 亿吨量级;二是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如高端特钢、低碳冶金技术迭代催生新增长极;三是政策驱动的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竞争格局,2024 年粗钢过剩 1.13 亿吨接近 2015 年水平,倒逼行业加速出清。

在估值体系重构过程中,现金流贴现模型 ( DCF ) 与重置成本法 ( PB ) 形成双重锚定。当前 A 股钢铁板块 PB 处于 2010 年以来 9% 分位,PE 普遍低于 10 倍,部分优质钢企 PE 不足 5 倍,凸显资产重置成本优势。

成熟期钢企的稳定现金流与资本开支下降形成正向循环,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将 CR10 从 38% 向 50% 迈进,形成集中度溢价。以宝钢股份为例,其氢基竖炉技术降低低碳钢成本 30%,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韩国工业化 2.0 阶段的经验为中国提供重要镜鉴。20 世纪 80 年代,浦项制铁在政府主导的 " 重化学工业投资调整 " 政策下实现三重跃升。这种 " 政策护航 + 技术跃迁 + 资源控制 " 模式,使韩国钢铁企业在全球产能过剩期仍实现 ROE 中枢上移。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正经历从 " 量价齐升 " 到 " 质效优先 " 的范式转换。2024 年政府暂停产能置换公示,推动行业向三大方向进化:成本曲线陡峭化 ( 环保限产使吨钢碳排放下降 5% ) 、盈利稳定性溢价 ( 高分红企业股息率达 5%+ ) 、产品结构升级 ( 特钢占比从 15% 向 30% 目标迈进 ) 。这种转型使钢铁资产兼具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在信用货币向金属价值回归的宏观周期中,龙头钢企有望通过分红回购实现估值重塑,从成熟期的 PB 折价转向 DCF 溢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日本 美国 gdp 制造业 英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