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沁予 编辑 | 范志辉
方大同去世后,他的实体专辑《梦想家》被炒成天价了。
最近,方大同旗下厂牌赋音乐在社交媒体发布公告,呼吁歌迷切勿购买黄牛专辑,确保自身权利。
而方大同原创儿童绘本《艾美梦游》官方账号也发布声明,称当前由于订单过多,需要较多时间确认处理,请大家切勿购买网上黄牛炒作书籍,保障自身利益。
当艺术遗产沦为商业游戏的牺牲品,追思演变成商业掠夺,价格哄抬、人血馒头,似乎成为了巨星陨落后躲不掉的宿命。
被炒成天价的实体专辑
自 3 月 1 日方大同去世的消息公布以来,舆论场迅速被情绪裹挟,真假信息难以分辨,围绕方大同的一系列谣言、炒作、流量收割从未停歇。
方大同旗下厂牌赋音乐、赋教育 IP 艾美梦游接连发布公告,警示歌迷勿信不明来路的募捐骗局,提醒公众警惕黄牛肆意哄抬专辑价格。
在社交平台上,围绕方大同的虚假叙事层出不穷,一些自媒体人借机蹭流量、编造细节,刻意渲染情绪。
其中一名自称 " 作家 " 的博主韦观 Johnny 自方大同去世消息公布以来,已连续发布 17 篇相关微博(不包括因违规被举报下架的内容),屡次提出包括 " 方大同在抢救室最后一刻拒绝医疗干预 "、" 强行拔针 "、" 医务人员爆料更多细节 "、" 方大同尸骨未寒,薛凯琪吃相太难看 " 等无聊至极的言论。
这类内容真假莫辨,却精准迎合了围观者的窥私心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被疯传、误信、消费,也让粉丝愤怒至极。
与此同时,方大同的遗作《梦想家》的实体专辑在二手平台的价格被迅速推高。
据了解,《梦想家》自去年 11 月 18 日到今年 2 月 17 日之间,便在银河方舟官方抖音店独家预售。
专辑分为 CD、黑胶、彩胶三种版本,价格分别为 99 元、299 元与 399 元,其中黑胶和彩胶均配有独立编号,后者更以盲盒形式发售,包含红胶与绿胶两种颜色,红胶因稀少更具收藏属性。
随着方大同去世的消息传出,这些实体唱片的价格当日就在二手市场迅速飙升。其中,黑胶版本虽有溢价,最受青睐的无疑是彩胶,尤其是数量更为稀缺的红胶版本,有商家甚至在商品描述中写道 " 低于四位数勿扰 ",当前已被炒至 1500-3000 元区间,甚至有卖家叫价 6000 元。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专辑内随机附赠方大同的亲笔签名,一些二手平台上出售的 " 签名专辑 " 很可能多为伪造品。
根据方大同生前与新专辑混音师 Eric Lau 的交流,他本人从未收到实体专辑,签名仅限于专辑内附赠的明信片。因此,所谓的 " 签名专辑 " 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批流入市场。
不仅是音乐作品,方大同所著的儿童绘本《艾美梦游》也未能幸免,原本售价不过百元的书籍,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一度突破千元。
目前,所有版本的实体专辑《梦想家》并非限量发售,仍可在抖音 " 银河方舟 " 官方旗舰店以原价预购,预计 6 月正式发货。而《艾美梦游》也可以通过公众号 " 艾美梦游 " 直达 " 师焉图书 " 店铺购买。
官方渠道的供应虽在备货状态,但尚未枯竭,二手市场的疯狂溢价便显得尤为荒诞。
事实上,艺术家的相关遗作、周边的价格几乎总会在刚刚离世的时候出现陡然飙升的短期峰值,但通常在一到两个月内就会回落到去世前的水平。当然,某些特殊情况可能会导致个别物品在长期内保持高价,但这种情况可以说微乎其微。
比如,当 David Bowie 去世时,原本滞销的 David Bowie 海报突然能卖到 75 美元一张,但如今的市场价肯定远远不及当时。美国说唱歌手 Mac Miller 去世后,二手平台上一顶带过很多年的 Mac Miller 同款帽子竟也能卖到 50 美元,但如今的市场行情很可能无法再达到这个价格。
方大同去世后,虚假信息与情绪化叙事交织,网络充斥着自媒体编造的猎奇谣言与恶意揣测,理性消费与独立思考尤为可贵。
尤其是,相关专辑并未绝版,官方渠道仍可正常购买,而市场的投机炒作不过是短期泡沫,终将回归理性。
艺人去世,为何难逃被过度消费?
3 月 8 日,音乐博主耳帝发表了一篇长文,当中提到,歌手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对民众的影响,一种是对同行与后辈的影响。要成为一位伟大的歌手,两者缺一不可。他指出,方大同是两种影响力兼具的同时,意义更偏向于后者的音乐人。
从近期互联网悼念浪潮中可以看到,同行的缅怀、后辈的追思、乐迷的哀悼,汇聚成的集体回响导致《梦想家》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张唱片,更是一种仪式化的媒介,连接着歌迷、同行,以及乐坛对方大同音乐理念的传承。
其实,这种现象在音乐史上并非首次发生。披头士在列侬身故后其唱片也曾被当作某种文化信仰的象征,黄家驹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作摇滚精神的灯塔。
正如英国音乐作者 Tim Keppie 所说,当下,听众是善变的,前一分钟他们还是你最大的粉丝,下一分钟就消失了。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当你完全离开这个星球时,你的受欢迎程度会不可估量地增长。
加拿大营销学教授 Scott K. Radford 也曾指出,粉丝们在艺人去世后的两周内比在世时更有可能花钱购买纪念品。比如《洛杉矶时报》曾报道,美国歌手 Prince 在 2016 年去世之后,他的专辑销量额增长了约 42000%。
但如今这种已故艺术家的 " 圣物化 " 并不单纯源于文化记忆的自发生长,而是在社交媒体和商业逻辑的操控下,迅速成为一种高度机制化的 " 死亡经济学 "。
当前,这种情感与商业的碰撞愈发显得赤裸且高效,尤其是在稀缺性被精心渲染之后。黄牛以 " 绝版 "、" 限量 "、" 手慢无 " 等饥饿营销话术,强化粉丝的非理性消费心理,令原本可通过官方渠道正常购买的专辑,在二手市场上演变成一场投机狂潮。
另外,无良自媒体更是依靠制造争议性话题收割流量,将艺人的离世转化为可变现的情绪资产 , 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制造信息噪音。这些内容以极高的情绪密度迅速传播,并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一种 " 苦难—流量—变现 " 的常规操作模式,让几乎每一位陨落的明星都难逃被吃干抹净的宿命。
在明星生前,他们的作品或许只是普通的商品,但一旦生命戛然而止,这些商品便被赋予遗物般的稀缺性。真正的歌迷被情绪裹挟、当韭菜,逝者浑然不知,投机者却靠着吃人血馒头,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刚去世不久的大 S 签名专辑,也在二手平台上标出了最高 2 万元的价格。
但整体来看,除非是极少数特殊案例,艺人去世带来的价格上涨几乎都是短暂的。
因此,明星离世所引发的市场波动,多数时候是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消费狂欢。人们为逝者落泪,但与此同时,一场围绕遗产、遗作与纪念物周边、甚至死后尊严的荒诞戏码也悄然上演。
结语
粉丝合理的怀念无可厚非,市场自由流通亦无可指摘。
讽刺的是,总有人试图踩着逝者的余温漫天要价、大发横财,借着粉丝情绪的高涨牟取私利,甚至编织虚假叙事,以博取眼球、刺激消费,恨不得榨尽最后一滴价值。
这既没有道义可言,更谈不上对逝者的丝毫尊重。
" 失去后才会珍惜 ",是人之常情,然而,悼念与收割、敬意与逐利,在人性的秤盘上,重量悬殊,一目了然。
*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如何看待方大同实体专辑被投机炒作?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将会在本周发布的文章推送内,从所有留言评论中,挑选 3 位读者,分别赠送 18.88 元、8.8 元和 6.6 元红包。获奖名单将在每周日的 " 先声周报 " 栏目中公布,请保持关注。
长期招聘音娱产业记者(实习 / 兼职 / 全职),不问出处,能力说话,待遇从优,详情请后台回复 " 招聘 "。
排版 | JOHNNEX
音乐先声工作室介绍
音乐先声,即专注音乐产业,先发未来之声。怀抱对文字和产业的敬畏之心,我们致力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通过对国内外音乐产业案例、现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后的逻辑、规律和趋势,持续输出深度干货,争取领先行业半步。
目前,音乐先声在虎嗅、36 氪、钛媒体、界面等核心平台累计发文超 1300 篇,获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0 年度最具影响力作者,内容穿透力、行业影响力居音乐垂直领域第一位。
往期热文
- 关注我们,收获最新产业洞察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点击下方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