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作者 | 海有梦
锂电池材料行业又涌现一笔大额融资。
3 月 11 日,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以增资的形式,4 亿元战略投资了锂电池正极材料厂商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而升华新材母公司是上市公司富临精工,这又是一次强强联合。
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华新材)的创始人叫彭澎,2003 年从中南大学毕业,2005 年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归国创业。
2008 年,她就创立了湖南升华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团队与中南大学共同研发锂离子正极材料,并获得动力材料磷酸铁锂的发明专利。
2015 年,当磷酸铁锂市场尚处技术路线混战时,彭澎带着多年科研成果到 " 锂都 " 江西宜春,创立升华新材。
彼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刚进入爆发期,但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仍被日韩企业主导。创始团认为,磷酸铁锂路线在成本与安全性上的潜力,将草酸亚铁法工艺作为核心突破口,在 313 亩的土地上建起首批生产线,实验室里的晶体结构研究逐渐走向工业化试产。
到了 2016 年,主营汽车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富临精工,察觉到传统燃油车市场潜藏的危机,同时也发现了升华新材的 " 与众不同 ",随即以 21 亿元的高价收购了升华科技 100% 股权,升华新材也由此被纳入富临精工旗下。
2020 年,升华新材成为宁德时代时代控股公司江苏时代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应商,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
2021 年,升华新材与宁德时代的首次 " 资本 " 握手:宁德时代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注资增资 2000 万元。虽然当时升华新材估值仅 2.2 亿元,但联姻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打通产业链的密钥。
如今,这家以 " 草酸亚铁液相法 " 独创工艺破局的企业,已跻身国内磷酸铁锂出货量 TOP10 榜单中赫然在列。
升华新材主攻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核心产品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制造。
这一材料通过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解决了电动车续航短、电池寿命低等痛点,同时凭借高性价比优势推动行业降本增效。
目前,升华新材已投产的年产能达到 21.5 万吨。其产品供应给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众多头部电池厂商,并且在 2025 - 2027 年间,与宁德时代签订了每年至少 14 万吨的采购协议。
其中,比亚迪自 2020 年起就持续采购升华新材的产品,早期主要采购镍电池用球形氢氧化镍,2024 年后采购产品转向碳酸锂及磷酸铁锂材料。
蜂巢能源和鹏辉能源则长期稳定采购升华新材的产品,有力支撑了升华新材在储能及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此外,国轩高科近年也加大了对升华新材第三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的采购力度,推动了该产品在快充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 年、2023 年、2024 年上半年,升华新材分别实现营收 48.79 亿元、28.08 亿元、19.50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2.88 亿元、 -10.53 亿元、8012.29 万元。
2024 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达到 242.7 万吨,同比增长 48.2%,总体市场规模达到 970.8 亿元,同比下滑 30.3%。
行业目前存在一些主流痛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原材料依赖与成本压力问题。正极材料生产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超过 60%,碳酸锂等关键资源价格的频繁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稳定性。
其次,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觑。高端产品,如高镍三元材料,研发周期长且技术壁垒高,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导致市场上初级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却依赖进口。
另外,市场集中度较高,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主导着下游市场,上游材料商的议价能力较弱,为了维持订单,往往需要深度绑定头部客户。最后,回收体系的短板也制约着行业发展,动力电池残值评估困难,梯次利用标准缺失,严重影响资源循环效率。
升华新材能够在众多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在低端产能过剩的行业困境中,凭借高端产品的稀缺性实现了逆势增长。
一方面,其产品的技术指标远超行业标准。以第三代产品为例,粉体压实密度在 2.52g/cm ³ 以上,极片压实密度>2.65g/cm ³。相比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速度和温度控制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压实密度越高,意味着在相同体积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磷酸铁锂材料,进而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
随着快充产品应用的不断增加,第三代 " 高压实磷酸铁锂 " 技术有望成为市场主流。目前,由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电池厂加大采购力度,该产品已经处于 " 供不应求 " 的状态。
另一方面,升华新材在生产技术上也进行了大量投入。早在 2022 年,就斥资 50 亿元完成 " 智转数改 ",建成全封闭式磷酸铁锂自动化产线。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利好政策的持续推进,锂电池产业链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
行业预测,2025 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达到 471 万吨,相比 2020 年的 47.6 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 32.6% 。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还参考了宜春市人民政府、钛媒体 APP、 起点锂电、北极星电池网、 数字锂电、宜春新闻网等相关内容,一并致谢。图片源自官网配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