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3-13
【今西安】中国沙尘暴秘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春天到来的信号是什么?

大部分人会回答天气回暖、草木发芽、雨水增多、候鸟北归 ...... 对于陕西人而言,或许还有一个答案:沙尘暴又要来了。

▲ 2024 年西安沙尘暴(图:央视网)

3 月 10 日 20 时 55 分,陕西省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预计包括西安市 11 区 2 县以及西咸新区在内的全省 86 个区县市将会在夜间到白天自北向南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3 月 11 日 6 时,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沙尘暴黄色预警:预计全国将在 3 月 11 日 8 时至 12 日 8 时出现沙尘暴的地区中," 陕西中北部 " 赫然名列其中。

2025 年的沙尘暴,虽迟但到。

侵袭西安的沙尘暴的最大策源地,是榆林的毛乌素沙漠。但在 2000 多年前,毛乌素不仅不是沙漠,反而是富饶的游牧区,曾经是匈奴人的快乐老家。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 413),铁弗匈奴大单于、大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在为自己的都城选址时,一眼相中了陕西的靖边。

五世纪时的靖边,是一个水草丰美、遍布牛羊的 " 临广泽而带清流 " 之地,是如假包换的 " 塞上江南 ",让赫连勃勃这样的乱世枭雄都忍不住由衷赞叹:" 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 于是,他征发了十万人,耗时五年在此营建了一座城外 " 石郭天池,周绵千里 ",城中 " 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 " 的富丽堂皇的都城。赫连勃勃将其命名为 " 统万城 ",取的是 " 统一天下,居临万郡 " 的好口彩。

▲榆林靖边的统万城遗址(图:网络)

为了确保把统万城营建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太平堡垒,赫连勃勃的手下、负责修筑统万城的将作大匠叱干阿利制定了严苛到几近残忍的 " 质量标准 ":" 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 ——统万城的城墙由弓箭手负责 " 验收 ",每修建好一段城墙,就会有弓箭手对着城墙放箭,如果箭被反弹落地,则这段城墙就算通过质检;反之,箭头只要刺入城墙一寸,那么修建这段城墙的所有人就会被全部填进城墙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加固城墙。

然而如此坚固的统万城并没能帮助匈奴 " 统一天下,居临万郡 "。承光三年(公元 427),, 统万城被北魏大军攻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入城后,感慨 " 就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竟然如此压榨人民,这种国家不灭亡,天理何在 "!此时,距离统万城整体竣工,只过去了不到 10 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图:网络)

此后数百年间,统万城历经战乱,数度遭到破坏。到唐朝时,曾 " 临广泽而带清流 " 的统万城,周围的风景已经变成了 " 皆流沙 "、" 风沙满眼 "、"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著名的毛乌素沙漠正在野蛮成长起来。

等到了北宋淳化五年(公元 994),宋军从西夏手中夺下了统万城,但却没有好好经营开发的打算,宋太宗为防西夏重新进犯,对统万城实行了 " 坚壁清野 " 的政策,将其直接拆毁。此时的统万城,在文献记载中的描述已是 " 深在沙漠 "。从原本水草丰美的 " 塞上江南 " 到 " 深在沙漠 " 的不毛之地,统万城成了人类过度开发的牺牲品。

人和沙尘越来越多,相应的是动植物越来越少。汉朝后华北犀牛灭绝;唐朝后大象在华北彻底失去踪迹;明朝后,老虎也在东北以南至广东以北的华北、华中、华东的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这一切都表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植被消失、物种灭绝。

而中国人与沙尘暴的 " 亲密接触 ",也随之而来。

宋太宗下令摧毁统万城的 13 年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 1007)三月,北宋都城开封与一场特大沙尘暴不期而遇。

据《宋史 · 五行志》记载:" 景德四年三月甲寅夕,京师大风,黄尘蔽天,自大名历京畿,害桑稼,唐州尤甚。" 这场沙尘暴从大名(今河北大名)出发,在席卷开封之后,一直吹到了唐州(治所在今河南泌阳)。而北宋立国 167 年,开封曾遇到过的大大小小的沙尘暴就有 13 场之多,最远的影响到了浙江江山。较大规模的沙尘暴持续可达十天以上,当时江南百姓都不敢出门,甚至有人因为长期被困在家中而活活饿死。

▲描绘北宋都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图》(图:网络)

客观地说:沙尘暴并非完全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它本来就是地球上的 " 原住民 ",历史比人类长得多,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的杰作。但人类的过度垦荒和滥砍滥伐导致了沙尘天气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极端,也是不争的事实。

强风、强热力不稳定和沙源分别作为动力因子和物质基础,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前两者是地球大气的自然运动状态,人力无法控制,但最后一个 " 沙源 ",却是货真价实的人类的咎由自取。

从中国历代古籍文献中的记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的不断发达和演进,沙尘暴的身影在历史资料中也出现得越发频繁。据统计:公元 4 世纪之前的漫长年代中,仅有两次关于中国境内沙尘天气的记录;4~10 世纪的 700 年间,关于沙尘暴的记载就出现了 39 次;11~15 世纪的 500 年间,这一数据剧增至 97 次;而 16~19 世纪的 400 年间更是进一步上涨到 115 次。很明显,统计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沙尘暴出现的密度却越来越高。

▲沙尘(图:网络)

除了时间和出现频率之外,沙尘暴肆虐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张。先秦时期基本只有西北地区才会偶尔出现沙尘天气;等到了北宋,西北统万城周边已经彻底成为一片沙漠,东南方向的河南一带也开始不断遭受沙尘暴的困扰;而元明清时期,沙尘暴的 " 足迹 " 几乎已经遍布整个北方。

除了人类因素外,沙尘暴在数千年间侵袭越发频繁,中国的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天气转冷时,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遭遇长期干旱,草原退化,沙漠扩大,一方面为沙尘暴提供了 " 弹药库 ",另一方面迫使边境的游牧民族南下,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数千年间反复不断的交战、开荒和拓边,又进一步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

▲匈奴骑兵(图:网络)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大将霍去病出击右匈奴大获全胜,一举把今东起兰州、西至敦煌的整个河西走廊纳入了汉朝版图,为大汉一举增加了数千里的广袤国土。之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 " 河西四郡 ",并将大量中原民众迁移至河西一带。而在之后千余年间不间断的人口增加和边疆开发之下,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的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而《汉书 · 西域传》中曾记载的楼兰、龟兹、且末、精绝、月氏、莎车等绿洲古国则一个个被掩埋在了漫天的黄沙之中。土地沙漠化也和沙尘暴一起,自西向东一路渗透到了中原腹地。

从内蒙古阴山到河西走廊一带,在西汉时期还是森林密布,但随着先民们的开垦,很多地方的森林和草原开始了急剧的减缩和消退,被沙漠和戈壁取代。就在河西走廊以东的甘肃天水、陇西地区,西汉时期还是 " 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 " 的密林区,不过三百多年时间,到曹魏景元四年(公元 263),当地就已经出现了大片沙漠;内蒙古的乌兰布和地区,原本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大草原,但秦汉时中央政府为了防御匈奴,在河套平原大量驻军,造成草原植被的不可逆破坏,如今已成了 " 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 " 的乌兰布和沙漠;再加上之前提到的被沙漠吞噬的统万城,可以看出:在中原王朝持续的开疆拓土之下,环境也在不断遭到破坏,而环境破坏带来的最直观的后果,就是沙尘暴的规模越来越大、波及越来越广、出现频次越来越高。

金贞元三年(公元 1155)农历四月,北京也把自己的名字首次写进了中国沙尘暴史。当时,整座北京城被困在沙尘暴中长达 17 天,期间全城都是 " 昏雾四塞,日无光 "。之后从大定十二年(公元 1172)到大定二十三年(公元 1183)的十一年间,北京城又出现了三次沙尘暴 " 雨土 " 的记录,整个华北平原关于沙尘暴的记录也越来越多。

▲中央气象台 3 月 11 日发布的

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图:网络)

中国上下五千年史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整体一直呈现 " 东迁 " 的趋势,从长安开始,逐渐东移到洛阳、开封,再到现在的北京、上海,其根源就在于关中平原以及承担关中平原生态屏障职责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了长安渐渐丧失了作为首都的基础职能。而当首都迁移到北京之后,紧跟其后的就是大面积的植被破坏。

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北京营建大都城,几乎将北京周围的森林砍伐一空。据记载:仅仅是至元十七年(公元 1280)为了修建圣寿万安寺,元朝就派出四千人的军队在北京周边砍伐了近 5.9 万根木料。于是各种 " 雨土 "、" 雨霾 "、" 雨土霾 " 甚至 " 天雨红沙 " 接踵而至。沙尘暴一时之间成了北京每年定时上演的 " 保留节目 " 。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北京周围的植被总算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但好景不长,随着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以及之后清朝继续定都北京,北京的生态环境再次遭遇沉重打击。明朝两百多年间,沙尘暴的记录多达近百次,几乎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大规模的沙尘暴。而清朝 " 康乾盛世 " 期间,中国人口爆发式增长,大量人口被移民至新疆、内蒙古一带,再加上闯关东、走西口之类的人口迁移,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也终于没能逃过灭顶之灾,到乾隆年间,中国的沙尘暴策源地,西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至东北的呼伦贝尔沙地,绵延了数千公里,几乎自西向东贯通了整个中国。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3 月 23 日,爆发了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状况最恶劣、影响最广的一次沙尘暴,先是河南开封、尉氏等地 " 大风夜作,黎明天赤如血,雨土竟日 ",之后这场沙尘暴开始南下,经山东汶上后又先后横扫了安徽沛县、巢县、无为等地,于次日抵达上海、浙江湖州、桐乡等地,造成这些地区 " 雨黄沙,两日方止。"

至此,中国还没有被大规模沙尘暴光顾过的地区,基本只剩下最南端的几个省了。

▲ 2015 年 4 月 15 日北京沙尘暴(图:网络)

时代在加速,科技在进步。近代以来,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变本加厉,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自然也是稳中有升。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更强更大的沙尘暴。

截至目前,中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是 2015 年北京的 "4 · 15 沙尘暴 "。这场沙尘暴把北京的主要污染物从 PM2.5 直接变成了 PM10,大部分地区的 PM10 浓度超过了 1000μg/m3 每小时,属极重度的污染,甚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沙尘暴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环境问题。

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十年间,对沙尘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1961 年以来,我国北方春季平均沙尘日数和沙尘暴日数均显著减少。曾为沙尘 " 大本营 " 的榆林已在沙漠腹地建成了总长达 1500 公里的四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 1629 万亩,林草覆盖率由 0.9% 上升到 25%。而整个陕西的森林覆盖率也已达到 46.39%,是北方 " 最绿 " 的省份。

荒漠化面积和程度都在下降,但年年如约而至的扬沙天气仍然提醒我们:治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环境保护不是一句空话,这项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