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权威的糖尿病科普直播间中,一张针对身患糖尿病老人的销售网已经张开。
2 月,消费者秦安的母亲,被网络平台 " 宋老师 - 糖判官 " 直播间宣传所吸引,花 499 元购买了直播间所谓 " 胰岛修复 " 产品——一款既无保健品批文又无药品资质的普通食品。秦安称,本就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在直播间的引导下,停服治糖尿病的药,持续服用直播间产品一星期后,血糖升至 22mmol/L( 正常范围为 6.7 - 9.4mmol/L 之间),情况一度十分危险。
" 告别降糖药 "" 摆脱胰岛素依赖 " 等极具诱惑的话术背后,不少老人信以为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持续跟踪多个直播间发现,有直播间宣传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自家产品 " 拿掉 " 降糖药,但实际上其售卖的产品甚至都不具备保健食品资质,相关宣传行为涉嫌违法。
记者发现有的直播间买 " 药 " 还要先 " 进体系 ",而这个体系背后则暗藏着主播、医院、生产商等各方精心设计的销售网。其中,有生产方号称,下游小批量代理销售一罐单价 366 元的 " 保健品 ",就可以拿到 40% 的返利。
而在类似交易中,又因为 " 保健品 " 销售公司线上获客线下成交、私域直播隐蔽性强、老人与销售公司站在统一战线等问题,加大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江苏安珀志律师事务所张弛律师表示,保健食品需要取得国家相关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俗称 " 蓝帽子 "),并检查标识下是否有可通过网络查询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张弛建议,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查看产品是否有保健食品资质,如 " 蓝帽子 " 标志及批准文号;二是判断价格是否超出正常范围;三是最好通过正规的公开途径进行购买。
【陷阱】
" 拿掉胰岛素 " 诱骗老人 499 元买产品 称服用后血糖飙升
" 吃降糖药,吃得越久,胰岛死得越快 ",3 月 10 日,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 "107 糖友生活管家 " 的直播间中,主播手持一款名为 " 疏唐粉草本固体饮料 " 的产品,辅导老年人在减量、停止使用糖尿病药品的同时,使用自家产品,以达到所谓 " 修复胰岛 " 的效果。
▲ "107 糖友生活管家 " 的直播间中,主播在介绍一款名为 " 疏唐粉草本固体饮料 " 的产品。
根据产品信息,该产品为石家庄中唐糖尿病食品有限公司委托河北中唐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该产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查询发现,河北中唐医药有限公司旗下存在另一款名为 " 中唐牌疏糖粉 " 的产品,获批为保健食品。
然而,主播所展示的产品并无 " 蓝帽子 " 标识,并明确提示 " 本产品不能代替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 "。配料成分为佛手、香橼、山药、马齿苋、枸杞子、荷叶、桑葚、薏苡仁。
在直播间,主播并不称呼其产品名 " 疏唐粉草本固体饮料 ",而是称其为 " 疏糖粉 "。
秦安向贝壳财经记者反映,2024 年 11 月,他的母亲因糖尿病引发脑梗并发症,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出院后身体一侧瘫痪。今年 2 月,老人通过手机短视频平台进入了名为 " 宋老师 - 糖判官 " 的直播间,该直播间声称能够通过使用 " 疏糖粉 " 修复胰岛。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位宋老师,曾在 "107 糖友生活管家 " 直播间中被反复提及,双方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也有多次互动。
经过连续三天的观看,老人被主播的宣传深深打动。随后,老人通过直播间链接支付了 499 元下单购买。不久,直播间客服主动联系了老人,在一番沟通后,客服要求老人完成一套 " 测试题 "。客服声称,只有 " 测试合格 ",才会通过线下发货的方式将 " 疏糖粉 " 寄出。最终,老人收到了邮寄到家的产品,其中包括一本标注着 "107 大家庭专供食谱 " 的小册子,以及一罐 " 疏糖粉草本固体饮料 ",内含 10 小包草本固体饮料。
▲秦安母亲购买的 " 疏糖粉 "。受访者供图
直播间中,主播频频提及,在使用其产品的同时,要停用、减用降糖药。
秦安称,他的母亲服用该产品一星期后,血糖飙升至 22mmol/L,情况十分危险。即便如此,老人仍对主播深信不疑,认为这是 " 正常的反应 ",家人担心她再次脑梗,坚持带她就医,这才好转。
在糖尿病治疗中,吃保健品能否起作用?航天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松明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保健品不能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系统管理和医学干预的慢性疾病,保健品的本质是食品,不是药物,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单凭保健品无法替代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调整。
董松还告诉记者,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病理基础未能根本去除,突然减量或停用降糖药物就会导致血糖显著升高,代谢紊乱加重,甚至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等,危及生命。即使是血糖控制稳定尝试减药,也需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的逐渐减量。
之后,秦安曾经试图通过平台维权,但最终,平台以秦安举证不足,线下交易不归属平台监管为由,拒绝了秦安的维权要求,该直播间的客服最终拉黑了秦安。
张弛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对于发生在线下的交易,互联网平台很难起到监管作用;不过,针对新型售卖行为,互联网平台、子女及社会都应该对老人多作提示,其中,互联网平台如能提示在课程中进行线下交易的相关风险,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 保健品 " 陷阱围猎老年人现象时有发生。贝壳财经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 " 老年人 "" 保健品 " 为关键词搜索后发现,109 条投诉涉及相关关键词。其中,多位消费者投诉杭州唐来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直播课、售卖产品的方式,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投诉中,有消费者表示家人吃了直播间的产品后无效果,更有消费者投诉称有老年人出现食用号称 " 降血糖 " 的产品后出现血糖不降反升、血尿等情况。
【营销】
买 " 药 " 先要 " 进体系 " 号称小量代理 " 疏糖粉 " 即可返利 40%
"107 糖友生活管家 " 直播间一般从下午一点开始直播,主播推销之前,会花费数小时在直播间进行患者连线,开展糖尿病知识 " 科普 "。
经过几个小时的 " 宣教 ",成功吸引消费者对 " 疏糖粉 " 的兴趣后,主播表示直播间不卖 " 疏糖粉 "" 花费 499 元进体系学习,送一桶‘疏糖粉’ "。随后,主播开始一步一步向直播间观众展示,如何通过直播间内的 " 尿糖高的影响知多少 " 课程购买链接,下单进入 " 体系 "。
贝壳财经记者追问什么是 " 进体系 ",直播间一位管理表示," 进体系学习(就是)服务你一年。" 主播多次在直播中强调," 疏糖粉 " 仅在体系内有售卖。
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进入体系后,客服会联系称,499 元进入体系赠送一桶 " 疏糖粉 ",后面再买为 499 元 / 桶,而继续花费 666 元成为 VIP,则可以享受每月第一桶 198 元,第二桶 298 元的优惠价格。
" 咱家体系里面还有石家庄糖尿病医院,人家对糖尿病是分科就诊的。" 直播间中,主播持续将产品与石家庄糖尿病医院绑定。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石家庄糖尿病医院为一家私立医院,石家庄糖尿病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企业注册资本 1000 万元。2008 年 -2023 年间,该公司多次成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金额超过 400 万元。
石家庄糖尿病医院与 " 疏糖粉 " 生产商河北中唐医药有限公司为同一实际控制人,王钢柱分别持有两家公司 60.67% 和 77.8455% 的股权。
天眼查信息显示,除了这两家公司之外,王钢柱曾在河北中唐八六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唐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唐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专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石家庄糖尿病医院四家公司担任股东,四家公司均已注销。
▲王钢柱任股东的六家公司,其中四家已注销。 图 / 天眼查
在此之前,河北中唐医药有限公司曾为石家庄糖尿病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于 2014 年退出,退出时持股比例为 56.5217%。
不过,"107 糖友生活管家 " 直播间则被相关方反复提及为合作关系。
贝壳财经记者以考察市场的名义联系到生产方,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相关产品在中唐之家小程序上售价为 366 元,承诺小批量代理销售每罐可以 40% 的额度对记者进行返利。与此同时,该位工作人员表示,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的销售方每次采购量为两万桶起,假如达到这个进货量,价格可以做到 150 元 / 桶,直播间中提到的体系是该公司自己的服务体系。
▲中唐之家小程序上售价 366 元 / 桶的产品。
针对该直播间与医院的关系,贝壳财经记者致电石家庄糖尿病医院,一位自称刘大夫的工作人员称,上述直播间为医院的合作单位,主要负责在直播平台讲课。医院和该合作单位各有分工,直播间主播会将患者推荐到她这里进行会诊,假如老年人食用相关产品出现问题,不属于其负责的技术问题,需要联系直播间客服。
但是,张弛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主播售卖的产品不具备保健食品资质,那说明就是一般食品,更加不得宣传具有疾病防治功能,这种宣传涉嫌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此前,已有相关公司因涉及虚假宣传被罚。依据衡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杭州唐来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通过在拼多多销售降糖贴的方式引流,客户在购买降糖贴后通过产品内的电话或者微信联系客服从而与当事人取得联系,由当事人的医师、营养师核实客户的基本情况后,给客户制订服务包以降低客户血糖值。达成交易后杭州唐来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发货,子公司杭州唐来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衡水分公司负责售后。因虚假商业宣传行为,2024 年 9 月 20 日,衡水市桃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杭州唐来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衡水分公司处以 1.3 万元罚款。
【维权】
有老人年 1/3 退休金花在了保健品上
律师:保健品骗局分类应对
近年来,我国持续规范涉老企业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违法行为。随着监管持续加大力度打击相关行为,针对老年人的 " 保健品 " 陷阱也变得越发隐蔽。
上海的一位消费者李林介绍,自家老人也通过线下门店被拉进微信群,然后进入私域直播间购买保健品。家人多次替老人退出营销群聊,都无法阻止。老人手机转账记录显示,一年多时间内,给该门店店员转账超过两万元,已超过他年退休金的三分之一。
为维权增添了更多难度的是,经过保健品公司长时间的洗脑,很多老人与保健品公司站在了统一战线。
一位消费者宋悦也表示,在购买保健品这方面,家中老人防着自己,经常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偷偷下单。
家中老年人陷入 " 保健品 " 陷阱,如何维权?张弛表示,在购买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比如宣传资料、聊天记录、打款记录等,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通过公证的方式固定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张弛介绍,保健品 " 陷阱 " 大致包含几种情况,需要分类来看。第一种情况是所谓的 " 保健品 " 本身具有质量问题的,比如没有保健食品的相关资质,这个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及食品药品的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处理;第二种情况是本身是正规的保健食品,但是在销售过程中涉及虚假宣传,甚至有欺诈胁迫行为的,或者售卖价格明显与实际价值相差过大显失公平的,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或者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三种情况是假借售卖保健品的方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比如进行诈骗、非法集资、传销等,建议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
(经采访对象要求,文内李林、宋悦、秦安为化名)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