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可能是短剧脱胎换骨的一年。一方面是,短剧行业遇到一定瓶颈,急需新变量。据巨量引擎的数据,2025 年 1 月,短剧的完播率同比下降了 18%,用户日均观看时长的增速也从 2024 年的 99% 急剧下滑至 11.3%。
另一方面,伴随 AI 大模型的持续迭代,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等技术让 AI 影视创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从曾经前途无限的 " 蓝海 " 迅速演变为厮杀不止的战场,短剧即将面临一场变革,而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变量是当下爆火的 AI。
AI 重塑短剧生产:从剧本生成到智能剪辑的技术狂飙
短剧赛道在卷着 " 美学 " 的同时,技术也没有停歇,AI 短剧正在批量化进入市场。
例如抖音九五二七剧场在春节档上线了首部 AI 动画短剧《无名特工队》;随后,快手星芒短剧拿出了首部 AI 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先导片;紧接着,红果也拿出了首部工业级 AI 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风芒也不甘示弱地在近期推出了中国首部 AI 东北奇幻短剧《兴安岭诡事》。
这背后自然是过去一年多来 AI 大模型所带来的文生视频技术跨越式发展。从 OpenAI 的 Sora 展现出的惊人画面生成能力,到快手可灵 AI 和抖音即梦 AI 等国内大模型在视频生成领域的持续突破,AI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内容创作的边界。
分环节看,AI 更是渗透到了短剧制作的多个环节。
例如在策划与编剧上,AI 写作工具能够快速生成剧本大纲和情节,甚至可以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优化。例如,Deepseek 的剧本生成功能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和情节框架,自动生成完整的剧本初稿,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创作时间,还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了剧本结构,使其更符合观众的口味。
在美术与特效上,AI 技术在场景搭建和特效制作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美术和特效岗位的工作量大幅减少。例如,AI 可以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和特效,减少了实景搭建和后期特效制作的需求。
在导演与剪辑上,AI 技术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的应用,使得导演和剪辑师的工作更加高效。例如,AI 可以自动识别视频中的关键情节和情感氛围,进行智能剪辑,选择合适的镜头节奏和过渡效果。
AI 与短剧天生契合:要的就是爽点 " 短平快 "
可以看到,AI 迅速的渗透到了短剧制作的各种环节。这背后固然有技术的突破,随着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及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突破,AI 视频生成大模型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以 " 即梦 "、" 可灵 " 为代表的大模型,其独特的算法和丰富的数据素材库,为 AI 短剧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但更重要的是 AI 技术其实天生契合短剧的制作需求。例如 AI 大模型处理视频时长技术与微短剧时长的匹配。微短剧的商业性得益于其短小精悍、叙事节奏快的特征,单集 1~5 分钟的时长,填补了长视频、短视频中间的剧情地带空缺。微短剧剪辑节奏快、单镜头时长短,非常适合多镜头 + 短镜头的制作方案。
并且在制片层面,AI 短剧在压缩周期、降低成本上优势明显。在当前短剧市场竞争中,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抢占题材热度、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作方需要不断压缩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而 AI 大模型的引入,正好契合了生产者的这一需求。
因此当大模型将视频生成成本压至不断压缩,几天内完成全流程制作,影视行业突然意识到:数字时代的富士康,已经举着算力扳手叩响制片厂大门。这些搭载着千亿参数的 AI 引擎,正以每周迭代的速度吞噬着从剧本生成到智能剪辑的完整工作流。
AI 与短剧的最后一个公里:如何让 AI 味更低
但正如每一个新生事物但不是完美的那般,AI 短剧也有着自己的问题和短板。如果多看几部当下流行的 AI 短剧,抛开所谓的 "AI 制作 " 真正关注到内容本身时,就不难发现当下的 AI 短剧存在的短板实在过于明显。
首先是在视频质量和真实感方面,AI 生成的内容仍普遍存在 " 恐怖谷效应 ",特别是在人物表情、动作连贯性等细节表现上,常常会出现不自然的违和感。
其次,即便是采用 " 人机协同 " 的创作模式,AI 短剧还是需要大量快速剪辑来规避其无法实现线性动作的问题,导致在情感共鸣和叙事张力的营造上,AI 短剧与传统作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而 MIT 媒体实验室的神经影像研究揭示了更深层危机:观众观看 AI 短剧时,前额叶皮层激活度比观看人工创作低 37%。这意味着算法生成的冲突转折虽然符合戏剧理论,却未能触发真正的情绪共振。这暴露了当前 AI 创作的致命伤:算法在精准复刻数据模板时,形成了 " 工业流水线审美 "。
结语:不完美或许是人类情感的底层逻辑
因此或许只有当 AI 学会在剧本里留下不完美的泪痕,才是机器真正理解人性的时刻。
当前的人工智能创作建立在完美主义的数学模型之上。ChatGPT 生成的剧本总能保持严密的逻辑闭环,Stable Diffusion 绘制的画面永远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这种精确性恰恰暴露了机器的本质:它们将人类情感解构为可计算的参数,用概率分布模拟喜怒哀乐,如同用圆规绘制蒙娜丽莎的微笑。
而人性的光辉恰恰绽放在不完美的裂缝中。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在 " 生存还是毁灭 " 的独白中出现语法错误,契诃夫在《樱桃园》里安排不合时宜的笑声,这些创作中的 " 瑕疵 " 实则是人性真实的凸面镜。当 AI 开始理解眼泪不该均匀分布在第二幕第三场,当算法意识到主角的犹豫需要打破三一律的桎梏,意味着机器真正读懂了情感的非线性本质。这种突破不是代码的胜利,而是人类教会了硅基生命如何拥抱存在的矛盾性。
因此这场行业变革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重新定义了 " 创造 " 的边界。当 AI 可以生成完美结构时,那些不完美的情感颤动反而成为稀缺品;当算法能预测所有热点时,偏离数据曲线的创新才真正珍贵。短剧产业的未来,不属于技术万能论者,也不属于怀旧原教旨主义者,而是属于那些在数字洪流中坚守叙事初心的 " 两栖物种 "。他们正在书写的,不仅是娱乐产业的进化史,更是一个关于人如何与技术共处的元叙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