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指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
这既传递出国家层面深化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的决心,也给因非理性竞争导致行业陷入困境的光伏行业吃下一颗 " 定心丸 "。
与之相对的是,某些地方的政策引导明显违背统一大市场建设,很容易引发新的非理性竞争。例如,2025 年 1 月陕西印发通知,2025 年将实施 2GW 左右光伏领跑计划,要求组件转换效率 24.2% 以上。此要求指向非常明显,直接将 TOPCon、HJT 等广受认可的高收益产品拒之门外,在行业内外瞬间激起千层浪。
行业担忧的是," 只强调正面效率,忽视综合效率 " 的做法,可能会误导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内卷式竞争。已经严重过剩、失血的光伏行业,再经不起一轮新的非理性投资扩产了,公平的市场竞争需要公平的政策引导来呵护。
综合效率才是先进性评估的科学指标
说起 " 领跑者计划 " 这个名字,光伏行业不陌生。在过去十数年间,国家能源局数次下发 " 领跑者计划 ",通过效率指标倒逼技术升级,推动单晶 PERC 量产效率大幅提升和度电成本快速下降,为最终实现平价上网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 2018 以前,光伏行业以多晶组件为主,只是正面发电,背面不发电。光伏组件标称的转换效率,也仅考量正面转换效率,也就是通过正面功率除以正面面积计算得来,没有考虑背面发电贡献,这符合当时的技术发展情况。
但时移世易,随着背面发电技术的进步,双面组件的关键参数背面率 ( ( 背面功率 / 组件面积 ) *100% ) 达到如今的 80% 以上。从实际应用来看,在草地、沙地及雪地环境下,组件背面发电贡献占比高达 5% — 15%,是不可忽视的发电价值。而且早晚时段背面发电增加更多,更契合当下新能源上网消纳的需求。
从市场占比看,双面发电组件的市场应用比例,已从十年前的 0% 增加到了目前的 80% 以上,组件背面发电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终端客户广泛认可。装光伏的终极目标是发电多,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发的电都是客户价值。在背面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只提正面转换效率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应实际的发电能力。
总之,在当下如果政策引导依然简单的将单一的正面效率作为领先指标,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行业更认可的指标是综合效率(正面加反面转换效率),综合效率指标更加科学、严谨地考量正面与背面功率贡献。
通过应用综合效率作为先进性评估的关键指标,能真正引导光伏电站降本增效,以契合电力市场化后度电成本降低的目的。
警惕 900GW 资产浪费和非理性扩产风险
业界担忧的是,如果政策引导走向只看单面效率的单一指标,会引发大量企业围绕 BC 技术大上产能,这将造成新的投资过剩和固定资产投资浪费。
据 CPIA 最新预测,2029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保守预测在 800GW 以上,那么对应电池环节有效产能约 1000GW。从结果倒推,若 BC 想要复刻单晶成功之路跻身主流,市占至少需超过 50%,即需要 500GW 产能。截至 2024 年底,包括隆基、爱旭、Maxeon 等企业在内的 BC 有效产能仅为 50GW 左右,距目标还差 450GW。
假设缺口的 450GW BC 产能全部通过新建进入市场,按照 4 亿元 /GW 的单位投资强度(电池约 3 亿元 /GW,组件约 1 亿元 /GW)保守估算,行业需要投入 1800 亿元左右。以光伏行业当下盈利能力和资金储备情况看,这 1800 亿元谁来投?
现在光伏行业失血有多严重,可以看笔账:2024 年光伏主产业链仅 20 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损额就高达 555 亿元(表中净利润值,取财报预告范围中间值),若再算上非上市头部公司,预计亏损幅度超 800 亿元。
2024 年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净利润预告(单位:亿元)
若政策强化向只看单面的 BC 技术路线引导,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企业为达标,被迫再投建新产能,放弃 900GW TOPCon 成熟产能,造成千亿级资产浪费,行业失血进一步加剧;二是技术路线之争最终演变为资本竞赛,进一步抬高行业杠杆率,加剧财务风险。
其实,目前行业内高达 90% 的产能大多集中在 2023 年之后,据第三方统计,2024 年底已经建成先进产能 1000GW(其中 TOPCon 900GW),都以综合效率为目标进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看,这些产能都是新产能、先进产能。
如果再来一轮非理性投资扩产,势必使全行业更深地陷入 " 内卷式 " 竞争的泥潭。
而这样的结果,一定与国家设定该先进性指标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直接违背政府报告提出的综合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的要求。
在当前亟需解决过度内卷的大共识之下,期待政策设计
更加尊重和鼓励技术多元性,引导当前主流技术路线从 " 效率优先 " 转向 " 系统价值均衡 ",
从而推动行业更快走出 " 产能过剩—低价竞争—资本沉没 " 的泥潭,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