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发病率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过敏列为 21 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针对儿童这一特定人群的过敏现象,市场上涌现了大量 " 无敏 " 产品,如儿童维生素 AD、液体钙等。这些产品宣称 " 敏感宝宝可放心食用 ",吸引了众多家长的关注。然而,消费者的实际反馈却与商家的宣传有所出入——一些婴幼儿在食用后出现了过敏反应。
" 无敏 " 产品真的无敏吗?
食用 " 无敏 " 产品,有了过敏反应
在某购物 APP 上,witsbb 健敏思海外某电商平台旗舰店位列该平台的 " 萌娃营养店铺榜 " 第三名,被 106.1 万人关注。该店铺的简介写着 " 敏感宝宝放心吃 ",开店时间为 2021 年 10 月 11 日。
店铺内共有钙镁锌等 31 款产品,包括婴幼儿维生素 AD、维生素 C、叶黄素护眼软糖、液体钙、多效藻油 DHA、赖氨酸钙镁锌等,产品主要面向 18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 0 至 3 岁的婴幼儿。
该店铺多款产品宣传页面提到,该品牌是 " 无敏 " 维生素 AD 开创者、" 无敏 " 液体钙开创者、" 无敏 " 婴童营养品连续三年销量第一。在宣传首页的图片上,29 款产品标注 " 无敏 " 文字,其中 12 款产品还附加了 " 敏感宝宝放心吃 " 的字样。多款产品的名称里也含有 " 无敏 "" 敏宝 " 等关键词,其中部分 " 无敏 " 关键词加了双引号。
点进这些产品的宣传页,商家以小字标注了 " ‘无敏’指的是不含有 GB7718-2011 指出的牛奶、鸡蛋、麸质、花生、大豆、海鲜类、坚果、鱼类 8 大常见过敏原,过敏原因人而异 "。
该店铺内销量第一的产品为一款婴幼儿维生素 AD,单价 159 元 / 瓶(90 粒),已售超 50 万瓶。在该款产品的评论区,多位消费者反映,宝宝在食用这些 " 无敏 " 产品后出现了过敏症状。一位家长留言称:" 孩子吃了过敏,去医院开了脱敏药才好转。" 另一位消费者称:" 商家宣传说是无敏配方,为什么孩子吃了还是过敏?"
今年 1 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消费者投诉称," 我在健敏思海外旗舰店购买了 witsbb 健敏思 AD90 粒 *2 婴幼儿无敏维生素 AD,小朋友使用了以后产生了过敏,过敏严重,需要住院扎针才能缓解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多位网友称,孩子吃了健敏思的无敏产品有过敏症状。
除了健敏思,多家店铺也在销售面向儿童、宣称无敏的产品。例如,某电商平台 " 年度五星店铺 "" 口碑店铺 " 澳特力(AUTILI)旗舰店正在销售一款名为 " 维生素 D3 滴剂婴幼儿无敏液体 vd3" 产品,并在宣传首页标注 " 无敏 VD3",单价为 248 元 / 瓶(10ml),目前已售 90 件;天猫国际 Newlamon 海外旗舰店正在销售一款名为 " 无敏维生素 ad" 的产品,已售超 3000 件。
专家:真正的 " 无敏 " 食品并不存在
仅不含八大过敏原就可以声称是 " 无敏 " 食品么?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真正的无敏食品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过敏源种类繁多,且每个人的过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对 " 无敏食品 " 有明确定义,主要是因为无法涵盖所有可能的过敏源。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云无心也表示,绝对 " 无敏 " 并不存在,理论上任何食物均可能引发过敏,这取决于个体差异。
对于商家在商品详情页多处以较小的字体对 " 无敏 " 解释为 " 不含八大过敏原 " 的做法,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梁振禄表示,这并不构成有效告知。
梁振禄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企业应以显著方式告知消费者关键信息,否则涉嫌隐瞒或欺诈。在他看来,商家的这种 " 文字游戏 " 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者,已构成虚假宣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在 " 基本要求 " 栏里明确提到," 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不应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 "。
阮光锋认为,企业在宣传中利用 " 无敏 " 概念,消费者难以分辨真伪。他称,企业的创新应在研究领域进行,而在市场产品和营销方面应有所限制。当前市场上推广 " 无敏食品 " 的行为缺乏科学依据,背后主要是商业利益驱动,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从中获利,而消费者则可能成为受害者。对于过敏患者,最有效的做法是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并通过其他营养替代品来满足营养需求。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