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03-13
“爆款”名包预售背后竟是造假产业链,多人被判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心仪的包包以不足平日一半的价格上架某 " 微店 ",你会不会心动?近日,在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 " 检察护航 3 · 15,共筑满意消费 " 主题开放日上,检察官以案释法详细揭秘超低价 " 爆款 " 包的骗局,一条由夫妻二人所 " 供养 " 的假冒奢侈品包制作、销售黑色产业链被彻底根除,所有造假售假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达 832 万余元,多人被判刑。

仿制订单带来 " 灵感 "

杨某和张某本是一对从事皮包生意的小夫妻,生产经营老实本分,辛勤打拼使得经营业绩逐步增长。就在这时,一个 " 暴富 " 的机会摆在了他们眼前。

2019 年 1 月,客户徐某主动与杨某攀谈,爽快打来 5 万元定金,表示自己希望对标某奢侈品牌广受欢迎的某款名包制作一批仿品。这次 " 代加工 " 的经历给了杨某启发,自己从事皮包生意多年,代加工厂家也熟识不少,仿造的质量基本可以保证,只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各类名牌包的标志,自己岂不是 " 发达 " 了?

杨某和妻子张某一商量,经营 " 转型 " 由此萌发。

试水预售套路繁多

夫妻两人分工配合,先按照时下流行款式选择奢侈品牌售价上万的 " 爆款 " 包,找到代工厂仿制一件样品,展示在 " 微店 " 中,标价不及正品的一半,以此吸引消费者。

两人采取预售模式,与顾客约定 45 天左右发货,接单后再联系代工厂进行加工。他们先后找到张某某和成某某两处货源,累计仿造多款奢侈品牌的 648 只名包,通过微店预售的销售额达 340 万余元。

造假产业法网难逃

徐某是他们最大的买家。徐某收货后,再将其加价贩售给钱某、王某、龙某、杨某某等下游经销商,他们同样通过网络售卖非法牟利,一条造假售假的产业链快速运转。

2021 年 2 月,在王某处购得所谓名包的齐小姐察觉到不对劲,向徐州丰县公安机关报案。案件移交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后,检察机关快速介入,引导公安机关 " 顺藤摸瓜 ",从王某的交易流水入手,逐步深挖徐某、杨某、张某等人犯罪事实,一条由夫妻二人所 " 供养 " 的假冒奢侈品包制作、销售黑色产业链最终被彻底根除,所有造假售假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达 832 万余元。

案发后,在检察官的教育引导下,杨某、张某等人主动退还违法所得合计 185 万元。2024 年 10 月 19 日,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了公开宣判,被告人杨某、张某、张某某、成某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徐某、钱某、王某、龙某、杨某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 6 万元至 175 万元不等。造假售假带来的 " 发财梦 " 终究破灭,杨某夫妻二人追悔莫及。

通讯员 张洁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张晓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