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人说,每年的 315 晚会就像一次走过场,但还是那句话,有,总比没有好。好比古代的击鼓鸣冤升堂断案,只要有这个 " 鼓 " 的存在,那些坑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不就会真的少一些吗?
明天就是 315 晚会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接近 50%,今年汽车方向的选题估计不会少,不管是燃油车的陈年旧弊还是新能源车的时代难题,明晚多少都会曝光一些,给遭受了这方面问题侵害的消费者一个提气的机会,或许还有一些暖心的解决方案。
从过往一年来的新闻来判断,以下三个方向可能出现 " 雷区 " 的概念会比较高,先看着,回头再比对一下,看看到底能命中几个。相当于高考押题,不求多少的准确度,参与感最重要了。
电池安全与续航虚标
今年 3 月 10 日,三星电池 SDI 因高压电池组缺陷宣布召回福特、奥迪等品牌超 18 万辆新能源汽车。
而在国内市场,因为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也是经常出现在朋友圈的小视频里。
5 秒内突破 800 ℃高温从而引发爆燃,是锂电池与生俱来的脆弱化学特性。即便在实验室通过 GB 38031 标准测试,即要求热失控后 30 分钟不起火,现实中碰撞、过充、低温等复杂场景仍会突破安全阈(yu)值。例如,锂枝晶生长可能刺穿隔膜导致短路,而电解液泄漏更会加剧燃烧风险,事实上,单个电芯的失控就可能引发整个电池包产生连锁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
平时,因为种种原因,电车起火的事情都很少见诸于正规新闻媒体之上,看看今年 315 吧,是不是给曾经受此侵害的用户们一个说法,乃至于一个道歉或者赔偿。
另一个和电池有关的就是虚标,今年某媒体搞了一个冬测,某品牌标称续航 620km 的车型实测仅跑出 250km,续航达成率不足 40%。测试显示,主流车型冬季续航普遍缩水 35%-50%,部分车型在 -20 ℃环境下,电量显示呈断崖式下跌,甚至会出现表显续航 100km 时突然黑屏断电的险情。
尽管电池虚标也是源于锂电池底层化学的缘故,但是厂商就没有一点儿责人吗?能不能实打实的标注一下,春夏秋冬分别跑多远,这个不难吧。
所以说,电车虚标的根源还在于宣传,在于厂商测试标准与真实场景的割裂。
CLTC 工况在 23 ℃恒温、匀速行驶的理想条件下测试,与实际驾驶中的高速、空调使用、低温等场景差异巨大。车企更利用算法 " 美化 " 表显数据,调整能量回收逻辑,隐藏真实电量等等做法是不是也应该让公众知晓呢?
电池安全与续航真实性,已成为新能源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当行业从 " 野蛮生长 " 转向 " 精耕细作 ",唯有技术突破、标准重塑、监管加码三管齐下,才能重建消费者信任。
智能辅助驾驶 " 画饼 "
随着厂商们不断高喊的 " 智驾平权 ",智驾功能已然成为了大部分用户在购车时的一个必选项。
中信证券的研报预测,今年搭载智驾方案的新车销量有望冲刺 500 万辆,对应渗透率超 20%;搭载城区智驾方案(NOA)的新车销量有望冲刺 300 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 15%,而到了明年,进一步展望 2026 年,搭载智驾方案的新车销量有望较今年至高再增长 100%。
然而,因为技术路线和水平的参差不齐,尽管技术已经平权了,看上去每家品牌都有了,但是落实到车主的体验上,往往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也就是体验并没有跟着宣传中的技术一起实现平权。
现在智驾画龙的问题估计都解决了,但是倒车入库啥的,似乎也不是每家车企都能完美呈现。显示出车企营销制造的技术神话与用户真实需求还是存在脱节现象,甚至还有车企将基础 L2 包装成高阶智驾的乱象。
尽管消费者都将智驾作为了购车时的标配,但也不妨碍它们在社交媒体上痛斥车企 " 夸大功能,不是宣传 ",在此影响下,愿意为高阶智驾额外付费的中国用户一直不算很多,有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数字不到 4 成。
当智能辅助驾驶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行业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从比拼功能覆盖率转向用户体验可靠性,要知道,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功能,而是可预期、可信任、可掌控的驾乘体验。
" 孤儿车 " 的售后服务
2024 年,威马汽车破产后,全国 11 万车主瞬间陷入售后真空。不少车主的车机系统黑屏、手机钥匙失效,第三方修理厂报价 2000 元仍无法修复核心功能。
高合汽车停工后,60 万元级豪华车 HiPhi X 的 ASD 高阶智驾沦为摆设,车主被迫 " 降级 " 使用基础驾驶功能。
数据显示,2024 年消失的新能源车企中,造成了超 16 万车主面临配件断供风险,部分车型拆车件价格飙升 300%。
传统车企退出市场的 " 善后逻辑 " 在新势力领域完全失效。
因为现在汽车的智能系统都高度封闭,比如威马智行 APP 停服后,车主连基础车辆状态查询都无法实现,官方维修更是无从谈起,彻底沦为了无人管问的 " 孤儿车 "。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特性,将售后问题从机械维保升级为数字生存危机。某越汽车在名存实亡后,其搭载的某度系统因服务器关停,自动泊车、远程控车等功能都集体脑死亡了。更严峻的是软件升级停滞带来的安全隐患,在车企倒闭后,那些程序里的 bug 成为随时可能触发的定时炸弹。
保险公司对 " 孤儿车 " 的规避则又加剧了车主的困境。不少车主在续保时遭多家保司拒保,理由是 " 停产车型事故维修成本不可控 "。
车不好用了,保险也不好买了,那就卖掉吧,抱歉,卖都不好卖,第三方评估显示,倒闭品牌的二手车残值率普遍低于 20%,部分车型甚至出现 1 折甩卖都无人问津的极端案例。
买车,为什么要买知名品牌,那都是用户们用血泪堆出来的经验教训啊。
写在最后
不管明天的 315 会说些什么,都希望电池爆燃、续航欺诈与智驾谎言以及孤儿车的善后问题都能在以后得到解决,315 不应只是消费者愤怒的宣泄口,更该成为撬动行业变革的支点。这场年度 " 质检风暴 " 的价值,不在于让多少车企登上黑名单,而在于撕开行业 " 皇帝新衣 " 的勇气。
曝光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315 过后,愿每辆飞驰的汽车都不再是移动的风险,每次 OTA 升级都不再是空洞的承诺,每位消费者都能在油门与刹车之间,踩出真正的安全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