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所有人都知道,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关键性的大决战,谁会是最终的幸存者?谜底将在今年揭晓。
在这样残酷的背景下,一度陷入低谷的小鹏汽车,却在此时上演了一场令人惊叹的逆袭大戏——销量超越理想、股价不断飙升、爆款车型频出。
对此,本文将重点解析小鹏汽车这场逆风翻盘的核心逻辑。
产品战略重构:
从 " 技术溢价 " 到 " 性价比革命 "
在笔者看来,小鹏汽车逆风翻盘最显性的逻辑是,定位的改变,他放弃了放弃 " 独享高毛利 " 的幻想。
小鹏曾试图以智能驾驶技术构建溢价壁垒。例如 2021 年推出的小鹏 P5,搭载当时顶尖的 XPILOT 3.0 系统,却因 "10 万元的车壳卖 20 万元 " 的定价策略陷入尴尬,三年仅售出 7 万台。
这一教训让何小鹏意识到:在主流市场,用户对性价比的敏感度远高于技术概念的包装。
2024 年,小鹏推出 MONA03 和 P7+ 两款车型,以 " 技术下放 + 价格下沉 " 打破僵局。
MONA03 MAX 版定价 15.58 万元,却标配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直接将高阶智驾拉入 15 万元区间;P7+ 以 19.88 万元起售,较老款降价 30%,同时搭载新一代视觉智驾方案,成本降低 25%。这两款车型迅速成为爆款,单月订单突破 1 万台,拉动小鹏季度毛利率同比上涨 12%。
由此,我们就可以读懂何小鹏在 2025 年春季发布会上的产品战略了。
在发布会上,何小鹏对 G6 和 G9 的 " 回炉再造 " 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新款 G6 全系标配 5C 超充电池和图灵 AI 智驾,售价下探至 17.68 万元;G9 标配双腔空气悬架和全车座椅按摩功能,价格直降 6 万元至 24.88 万元。
这一策略彻底消除用户对 " 选装套路 " 的疑虑,将性价比推向极致。市场反馈立竿见影:G6 上市 7 分钟订单破 5000 台,G9 在 45 分钟内突破 3000 台。
何小鹏的转变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存量竞争时代,技术领先必须转化为价格竞争力。当智驾从 " 卖点 " 变为 " 标配 ",胜负手已从技术堆砌转向成本控制。
何小鹏通过 " 技术普惠化 + 价格平民化 ",成功将产品矩阵从 20 万 -50 万元扩展至 10 万 -50 万元,覆盖中国最主流的消费市场。
组织进化:
从 " 野蛮生长 " 到 " 刮骨疗毒 "
如果说产品是子弹,那么组织能力就是枪械。
小鹏汽车逆袭第二个核心逻辑是一场从管理到文化的系统性变革。
何小鹏在全员信中 22 次提及 " 效率 ",直指企业膨胀期的通病——大公司病。
2023 年,小鹏内部一个月召开 1.2 万场会议,总时长 1.4 万小时。若换算成单人连续工作,需耗费 3 年时间。何小鹏痛斥:"10 场会议的成本足以买一辆顶配 G6!"
此后,小鹏启动 " 会议提效 " 专项:30% 线下会议转为线上,8 人以下短会占比超 70%,AI 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节省 20% 时间。至 2024 年,小鹏员工规模不变,车型平台从 3 个增至 5 个,会议总量却下降 40%。
何小鹏曾因 " 食堂剩菜 " 发全员信,细节苛求近乎偏执。但公司规模扩大后,他意识到 " 规则比呼吁更有效 "。2024 年,小鹏将 " 效率 " 写入 OKR,要求员工拼房出差、提前订票,并通过系统自动监控执行。这种从 " 人治 " 到 " 机制 " 的转变,让降本增效成为组织基因。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卓有成效的 " 王凤英改革 "。
2023 年 5 月,王凤英的丈夫张利出任小鹏生产制造负责人,其女婿江子杨负责战略规划。这位长城系 " 铁娘子 " 的到来,标志着小鹏从 " 技术驱动 " 向 " 制造驱动 " 的转型。
此次改变小鹏汽车命运的供应链改革主要有以下三大抓手:
首先是成本管控,大众曾指出 G9 零部件采购成本高出行业 15%-25%,王凤英上任后,小鹏供应链成本下降 20%;
其次是产能爬坡,要知道 2023 年小鹏因产能不足四次延迟交付,暴露出供应链短板,对此,王凤英通过飞书云文档建立 450 万份共享文件,供应商可实时查看零部件需求,缺料率下降 35%。这种 " 产供销一体化 " 模式,让 MONA03 在两个月内扩产三次,月交付量突破 1 万台。月产能从 1 万辆提至 2.5 万辆,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
最后是渠道变革:推行 " 木星计划 ",引入全国 TOP100 经销商集团,门店数从 500 家增至 639 家,销售费用率压降至 8%。
这一系列动作,本质是将长城的 " 制造业基因 " 注入小鹏。王凤英曾坦言:" 汽车业的竞争,最后拼的是成本和效率。"
2024 年,王凤英改革大获成效:2024 年三季度,小鹏汽车毛利率回升至 8.6%,创历史新高;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 50%,G6 激光雷达缺货问题彻底解决;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降至 28 天,资金效率提升 38%。
这一切为小鹏汽车的逆风翻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鹏汽车对智能化的长期投入
迎来了收获期
2025 年是中国全民智驾的元年,在电动化趋同的今天,智能化是车企最后的护城河。小鹏的逆袭,离不开其对技术路线的超前布局。
2025 年春季发布会上,何小鹏宣布 G6 将搭载 " 园区漫游功能 " ——车辆无需导航即可自主寻路、避障、博弈。
这背后是端到端大模型的突破: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系统像人类司机一样实时决策,而非依赖预设规则。目前,小鹏智驾系统已实现数天一迭代,远超传统车企更新频率。
这一切离不开小鹏汽车对自动驾驶的长期投入。
2024 年小鹏汽车规划的人工智能年度研发费用高达 35 亿元,并在算力基础设施层面实现超前布局。
2025 年小鹏汽车的研发预算将占总营收的近 50%,其中 AI 领域的投入高达 45 亿元。
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巨额投资,也获得了老牌车企大众的认可,2024 年前三季度,小鹏汽车在与大众的合作中收获颇丰,通过技术授权收入 36 亿元,预计 2025 年合作车型上市后,这一数字将翻倍。这种 " 卖车 + 卖技术 " 的双轮驱动,让小鹏在价格战中多了一张底牌。
如今,行业内将 2025-2027 年定义为 " 生死淘汰赛 "。
当 L3 智驾普及、价格战白热化时,胜负还取决于两点:
第一,是能否用 AI 重构产品体验;
第二,是能否保证组织效率。
目前来看,小鹏汽车胜算很大。
尾声
小鹏的翻盘绝非偶然,它所折射出的进化逻辑如下:
从产品维度来看,要从 " 品牌溢价 "" 堆参数 " 到 " 卷性价比 ",技术必须服务于大众市场,正如雷军所说的:" 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人民 "。
而从组织维度,必须从 " 规模扩张 " 到 " 精益经营 ",组织效率是生死线。
最后从生态维度来看,从 " 单点技术突破 " 到 " 生态的全面构建 ",由此才能重塑产业规则。
何小鹏说:" 我们只是从 ICU 病床回到了 ICU 门口。" 这句话背后,既有对残酷竞争的清醒,也有对未来的野望。当中国车企开始 " 刷新自己 " 而不仅是 " 造车 ",这场淘汰赛的终局,或许将诞生一批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物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