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前进,集体做多。
作 者丨东木褚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Deepseek 等中国科创公司持续炸场之际,全球投资机构正掀起新一轮看多、做多中国的热潮。
2025 开春以来,美股阴云不断、科技巨头跌跌不休,港股、A 股却在科技股的强劲升势带动下持续走红,科创带头的牛市味道已经相当浓厚。
曾经反复出现,且最近几年尤为猛烈的 " 中国经济崩溃论 ",显然是又一次崩溃了。
2 月 5 日,在楼高 108 层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办公的德意志银行亚太研究主管 Peter Milliken,按下了一则文档的发送键。
短短几小时内,他发出的投研报告便在投资圈里刷了屏,然后破圈传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份报告的标题相当耸人听闻——China eats the world(中国吞食世界)。
Peter Milliken 毕业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主修经济,1994 年进入金融行业,有 30 年的从业经历,也是 30 年的港漂,他先后在 DBS 证券、雷曼兄弟和德意志银行驻港工作,领英的个人简介是:
" 具有丰富的亚太地区投资经验,善于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Peter Milliken 开篇第一句就先给 Deepseek 的出现定了性:这是中国的 " 斯普特尼克时刻 "。
1957 年,苏联抢先美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 " 斯普特尼克一号 ",引发了西方世界的焦虑,也打响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发令枪,加速了美国科技的追赶,此后 " 斯普特尼克时刻 " 被用来指代科技竞争中的转折。
紧接着,报告预测 2025 年将是投资界认识到中国遥遥领先的一年,资本将为主导地位买单,中国股市的估值折扣会转变为溢价,并将在年中超越 2024 年牛市的高点。
Peter Milliken 的信心不只是来自 Deepseek 对美国科技霸权的挑战,也根基于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定量分析:贡献了全球制造业增量的 30%、商品出口量是美国的两倍、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一半,在电动车领域拥有 70% 的专利、全球 70% 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组装……
此后至今的市场反应,几乎是按照 Peter Milliken 的预言在上演:
A 股和港股市场被 Deepseek 点燃,Deepseek 概念股的交易额在 16 天内,从 560 亿飙升到 4800 亿,拉动 A 股成交额时隔两个月重回 2 万亿,A 股科创 50 指数单日大涨 5.97%,创下近两年的新高。
港股也迎来全面爆发,恒生科技指数从年初至今连续高开高走,逼近 6000 点大关,创造了 2021 年以来的新纪录,连日超过百亿的买入,让阿里、美团、京东、腾讯涨个不停,科技股小米刷新市值纪录,半导体股中芯国际股价刷新历史新高。
在大洋彼岸,Deepseek 像当年苏联卫星一样,引起了美股的 " 斯普特尼克恐慌 "。
以桥水基金为代表的美国主要投资公司从 2024 年 12 月以来,大幅减持 M7(苹果、英伟达、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 和特斯拉),买入中国股票,桥水将英伟达股票减持 26%,增持了百度;Third Point 清仓了苹果;阿帕卢萨管理公司减持了亚马逊和 Meta,增持了阿里、京东和百度。
1 月 27 日,美股主要科技公司市值蒸发总计超过万亿美元,其中英伟达市值下跌 3000 亿美元,创下史上最大单日跌幅。
有 " 欧洲股神 " 之称的投资人 Anthony Bolton 更是判断," 美国牛市即将结束,未来 10 到 20 年,主导全球市场的是东方,而不再是西方。"
" 股神 " 话音未落,外资大行排队点赞,美银、高盛、摩根士丹利纷纷发声,看多中国——
美银认为,对中国股市来说,Deepseek 堪比 " 阿里巴巴的 IPO 时刻 ",可能改变人工智能领域的游戏规则;
高盛发布报告指出,应该重估中概股的价值,技术突破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一直对中国股市持谨慎态度的摩根士丹利发文表示,不再看跌中国股市,因为在技术突破的推动下,中国股市的涨势将更可持续;
最近一个月内,全球对冲基金加速涌入 A 股,拉动在岸与离岸市场总市值增长超 1.3 万亿美元(约 9.4 万亿元)。
从物美价廉的世界工厂到以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为代表的出口新三样,再到 AI 的突破,中国正在加速证明自身在科创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改革开放几十年人才和技术的积累迎来质变时刻,忽如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在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的判断,而资本已然对中国股市开启了 " 买买买 " 模式。
外资大行们满屏的赞誉不禁让人恍惚。就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前,外国投行或相关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关键词还是以" 乏力、悲观 "为主:
2023 年,欧盟商会发表报告,称外国公司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丧失信心,正在将投资以及总部撤离中国,Jens 会长甚至讲话:" 商界对中国的信心跌至有纪录以来的最低点。"
2024 年,日经调研了 25 位国际投行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预期,结论是受房地产和消费的拖累,GDP 增速会降到 3% 以下。
甚至在 2025 年 1 月,Deepseek 发布 R1 模型几天前,外资机构都还在看空中国," 经济基本面不明朗,股市疲软 "。
这些悲观论调的背后,是新一轮" 中国经济崩溃论 "的持续发酵。
事实上,即便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过去二十来年," 中国经济崩溃论 " 也都反复出现了好几轮。
早在 2001 年,就有所谓的美籍华裔专家专门出书唱空中国,其 " 成名作 "《中国即将崩溃》还曾登上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
当时,这位所谓的专家就预言中国经济最多只能维持 5 年,但 2000-2009 年中国对世界 GDP 的贡献率一路上涨,累计贡献率超过了 20%,比美国还高,他又把中国经济崩溃的时间改为了 2011 年,2012 年。
最后,中国经济没有崩溃,他的预测连续两年被《外交政策》评为 " 年度十大糟糕预测 "。
虽然被评为年度十大糟糕,但 " 中国经济崩溃论 " 却从此被一些人反复追捧,然后不断翻版上演。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海啸,中国的出口市场受到冲击,东莞接连有外资工厂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城市化进程也一度放缓。
有 " 华尔街大空头 " 之称的对冲基金大佬 James Chanos 和美国《新闻周刊》作出预测,中国经济会在 2010 年崩溃," 到时候,全世界都会听到一声爆裂的巨响。"
但到了 2010 年,世界并没有听到中国崩溃的巨响,反倒是听到了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响。
期间,中国不但以 " 大投资、大基建 " 的内循环模式走出了困局,也在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上更上台阶," 中国崩溃论 " 轰然崩塌。
2015 年,中国股市出现异常波动,经济增速放缓," 崩溃论 " 换了身马甲卷土重来,英国 BBC 断言,中国的银行系统将崩溃,还说让人想起了 1929 年的美国大萧条。
曾准确预测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Kenneth Rogoff 表示,他一直认为中国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下一个大威胁," 这一回,中国岌岌可危。"
一片 " 岌岌可危 " 的论调中,以高铁、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站上世界前列,为经济增长找到了新引擎。
" 十三五期间(2016-2020)",中国 GDP 从不到 70 万亿增加到 100 万亿," 崩溃论 " 又落空了。
历经数次崩溃后,2021 年 " 崩溃论 " 又迭代成 " 中国经济见顶论 ",继续危言耸听。
2021 年末,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Hal Brands 对中国经济作出预测,他认为 " 中国崛起已经到达顶峰,实力即将下滑。"
Hal Brands 教授和另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共同发表文章,阐述 " 见顶 " 的依据:在过去十余年内部经济增速放缓和外部围堵打压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经济崛起已经见顶,轻松增长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站在 2025 年回看,这位教授所说的 " 过去十余年 ",中国确实经历了增速放缓和科技封锁,但让他失望的是,我们在 2015 年两会上提出的" 中国制造 2025",目前已在 10 个重点产业实现了 86% 的国产化率,并且在无人机、石墨烯、高铁、电动车等领域全球领先,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反超指日可待。
如今,面对微软、英伟达、亚马逊等 200 家世界企业接入 Deepseek 的现实,中国企业在科创前沿的不断炸场,以及中国面向未来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 崩溃论 " 再次崩溃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对中国经济唱多或是唱衰的声音来来回回,但投资中国的真金白银不会说谎,资本市场之外,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实体经济的投资。
截至 2024 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 123.9 万家,实际使用外资 20.6 万亿元人民币。
2025 春节刚过,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就加快了落地建设,包括 " 合肥大众研发中心、苏州博世新能源汽车中心、宝马沈阳工厂、福建古雷炼化中心 " 等 15 个项目。
而且,这些项目的功能都不再是生产甚至代工生产,而是研发最先进的技术,目的是快速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
日本显示器制造商电气硝子在厦门投了 80 个亿,建设了他们在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完整的工厂,日方总经理表示:
" 全球显示器产业的七成都集中在中国生产,将来这个市场还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看好中国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不时有外资撤离中国市场的新闻,比如沃尔玛近两年关闭了十几家中国门店,有人说沃尔玛在中国失败了,撤资了。
但就在 2024 年 12 月,沃尔玛中国第 52 家山姆会员店刚刚在温州开业。整个 2024 年,沃尔玛中国净销售额约为 203 亿美元(约 1473 亿元人民币),连续三年稳坐中国超市一哥地位。
沃尔玛之外,还有很多类似案例。
比如,家电业务被中国公司超越的松下,也常常因为家电业务的凋零被认为撤离中国了,但事实上,松下已经在华成功业务大转型,通过聚焦新能源零部件和智能制造,紧跟中国高质量转型的步伐,实现了千亿的年营收。
所以,不是外资撤离了,而是外资正在中国发生结构性变化,所谓的撤离背后,既有不能适应竞争的市场出清,也有主动的转型升级,而这都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以 2024 为例,从总量看,外资的确减少了,2024 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 8262.5 亿元,同比下降 27.1%,但从行业上看,去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2212.1 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 5845.6 亿元人民币。
服务业大大超过制造业反映的也是中国经济的新趋势,内需驱动之下,服务业会是未来的重点和新的增长极。全球发达经济体,服务业所占比重也都显著高于目前的中国。
外资如此,内资就更是如此,整个中国经济都是如此。
一些落后产能出清淘汰,尤其房地产调整,让中国经济陷入阵痛,但阵痛之下,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成长,并开始喷涌而出,打开中国经济的崭新空间。
DeepSeek、人形机器人、《黑神话:悟空》《哪吒 2》等等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的出现,既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也代表中国经济正在攀登的新高度。
正站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积累上开启新质发展的中国经济,不是 " 见顶 ",而是在更加充满内力地登顶,是在给世界下一个巨响:从第二到第一。
这一天的到来,已经不远了。
[ 1 ] 《China eats the World》Peter Milliken
[ 2 ] 《新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加速落地》央视新闻
[ 3 ] 《外资机构看好明年 A 股市场》北京青年报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