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03-15
央视3·15曝光:电子签债主竟不是活人,维修“刺客”啄木鸟要当心,手机抽奖不要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央视 3 · 15 没曝光的看这里!

作者/   IT 时报记者   贾天荣 毛宇 孙妍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3 月 15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 3 · 15 晚会,曝光了维修 " 刺客 " 啄木鸟,上门维修乱收费;年化利率近 6000% 的电子签 " 高利贷 ",涉及平台有借贷宝、人人信,放款人甚至不需要是活人;手机抽奖演变为新型消费陷阱,开电子发票、扫码停车、使用共享设备等日常场景中,常遭遇强制跳转的 " 幸运大转盘 " 抽奖页面,实为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背后是某头部互动广告公司日流水高达 20 亿元。消费者需牢记,任何需要跳转页面的 " 优惠 " 都可能是消费陷阱的入口,保持质疑与求证意识,才是守护钱包的最佳防线。

《IT 时报》在今年 3 · 15 也将焦点瞄向了动辄千元的上门开锁,日常生活中,高价维修、乱收费等现象屡见不鲜,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早在 2016 年,《IT 时报》便连续曝光了借贷宝 " 击鼓传花 " 式的连环贷,以及高达 20% — 30% 的逾期管理费。如今打欠条,收取高额逾期费的模式,不过是当年的变种。这家成立于 2015 年的公司,在 10 年后,依旧坐在互联网社交金融的第一把交椅上。

维修 " 刺客 " 啄木鸟

高价上门维修乱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家电维修市场乱象频出,消费者投诉不断。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之一,啄木鸟家庭维修在宣传中号称业务覆盖 300 多个城市、拥有 10 万名维修师傅。然而,今年央视 3 · 15 晚会栏目揭露,该平台存在虚假维修、夸大故障、随意收费等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央视记者应聘进入啄木鸟公司,发现维修师傅的培训周期极短,仅需几天即可上岗。培训内容并未涉及实际维修操作,而是重点教授如何通过营销手段提高收费。" 客户不会想到工程师刚学三天,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尽可能提高收费。" 一名培训经理直言不讳。

两天的营销套路培训后,央视记者就能够跟随维修师傅上门服务,发现多种欺诈手段:某次维修更换洗衣机电机,维修师傅使用 91 元的塑料电机,却向客户收取 659 元,并带走旧电机转卖废品;客户未打开水龙头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维修师傅谎称进水阀故障,收费 100 多元;燃气灶没电,只需取下电池帽即可使用,维修师傅却谎称更换点火器,收费 250 元,而点火器成本仅 20 元。

面对高额收费,部分维修师傅也心生不安。但他们坦言,平台掌握着客源,若收费过低会遭批评,甚至面临淘汰。维修单的高额费用,大部分被平台抽取,师傅若不 " 想尽办法 " 提高收费,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时报解读

几百元疏通马桶、上千元更换空调零部件、开锁费用动辄上千元……日常生活中,上门维修高价收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今年 3 · 15,《IT 时报》记者也瞄准了上门开锁乱象,记者在采访全国多地消费者时发现,他们的经历存在多个共同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 " 原住民 ",年轻一代在遇到家电维修、开锁等 " 技术活儿 " 时,通常优先选择线上平台寻求服务。然而,在事前咨询时,商家往往对价格含糊其辞,称最终收费由上门师傅决定。更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开锁师傅上门后并不直接提供开锁服务,而是强烈建议暴力拆锁,最终促使消费从 " 开锁 " 升级为 " 换锁 "。

" 家庭维修行业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 中消协曾指出,该行业长期存在巧立名目乱收费、小病大修、无病乱修等现象,甚至有商家用二手零部件冒充新零部件。此外,搜索引擎中充斥着 " 山寨 " 维修广告,黑维修商家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受骗的风险。

《IT 时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涉及 " 电器维修 " 的投诉量已接近一万条," 疏通管道 " 相关投诉有上千条,而 " 开锁 " 相关投诉则超过七千条,投诉理由集中在 " 漫天要价 "" 收费不当 " 等问题。

3 · 15 当晚,啄木鸟官方发布声明,称高度重视用户的投诉与反馈,接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将对报道情况进行彻查。彻查完成后我们将第一时间宣布彻查的结果。

啄木鸟方面表示,针对媒体关于平台工程师虚高收费、小病大修、工程师抽佣高、工程师三天上岗等问题的报道,所述问题都是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完全责任。" 因此,任何维修或服务上的不妥之处,啄木鸟家庭维修均承认为自身之全责。我们将毫无保留地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与责任。"

最高年化利率近 6000%!

电子签 " 高利贷 " 债主竟不是活人

" 借 5000 元、借 1 万元的,很多人还真借到了。" 刷着短视频,评论区里反复出现一个高频词—— " 电子签 "。用电子签在陌生人之间借钱的方式,真的靠谱吗?

2025 年年初,洪先生和王女士急需资金周转,分别在借贷宝、人人信平台上,按照放款人要求,分别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条和借条。

洪先生称,自己向放款人借款 5000 元,实际只收到 3500 元转账,可平台欠条上的借款金额却登记为 5000 元,短短 7 天,就要额外还 1500 元利息,洪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赤裸裸的高利贷和 " 砍头息 "!王女士在人人信平台借了 30000 元,到账 14000 元,扣除了 16000 元,说是利息。用电子签借钱,最终却借出了 " 高利贷 "。

借款人在借贷宝平台签了正规的电子签协议,平台可选的最高利率不超过 13%,处于民间借贷合法区间,为什么还会掉入 " 高利贷 " 陷阱?打了电子签的欠条,实际交易的时候,真正的交易却不在平台上进行。

3 · 15 晚会曝光,借贷宝每单都向借款人收取 " 出证费 ",如果借款人还不上钱,借贷宝会给借款人办理展期,延长 7 天还款,且不收利息,但放款人私下却让借款每天转 300 元利息,否则不同意延期还款。如果欠条逾期,借贷宝还要收取逾期费。只要放款人没拿到他想要的全部利息,就不同意把借贷宝上的欠条撤销,借贷宝就能不停地收逾期费,借款人的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从借贷宝业务负责人的表述中能明显听出,借贷宝对平台上 " 打欠条 " 功能被高利贷利用、借款人利益受损的情况是知情的。

多位在借贷宝、人人信这些电子签平台上签条借款的人告诉记者,即便遭遇了放款人的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由于不清楚其真实身份信息,根本没办法起诉。

人人信的一位产品经理表示,目前他们平台上的放款方,很多都是通过做假账号来规避法律风险的,目的就是让受害人找不到起诉对象。甚至,已去世人的信息,也能用来做账号," 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科技技术,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着,法院肯定带不走。" 电子签平台的 " 实名认证 " 成了摆设,即使是被人告,平台给出去的放款人资料,也是无法查证的。这样设计的商业模式,放款人通过电子签放高利贷挣钱,平台不断通过电子签欠条收借钱人的手续费,出了问题,谁也不用担责任。

相关链接:

借贷宝迷局 : " 宝友 " 数千 90% 欠债难还

收取高额逾期费,是借贷宝的惯用模式。2016 年,《IT 时报》便连续曝光了借贷宝 " 击鼓传花 " 式的连环贷,以及高达 20% — 30% 的逾期管理费。

当时,《IT 时报》记者曾详细计算过,以借入 "1 万元 / 年化 24%/7 天 " 为例,到期原本应该支付本息共 10046 元。但如果逾期 16 天,在利息罚息(属于出借人)之外,还需另外支付基础逾期费和 20% 的特别逾期管理费(由借贷宝收取),共需偿还 12449 元,相当于当日的逾期年化利率是 556%。

但这只是借贷宝收益的一小部分。借贷宝鼓励宝友们 " 赚利差 ",你可以和自己的上下游好友产生两个独立的借贷协议,也就是说,一个宝友很可能既是借款人,也是出借人。这样,一笔 1 万元的本金,可能会由于不同利差,形成一个多人之间事实上的 " 连环借贷关系 ",由此带来的风险是,这个连环贷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逾期,所有借款人都要支付平台的逾期管理费,雪球便越滚越大。

但是,借贷宝声称的催收系统并不见成效。不少 " 宝友 " 被卷进雪球中,负债累累,家徒四壁。

如今打欠条,收取高额逾期费的模式,不过是当年的变种。这家成立于 2015 年的公司,在 10 年后,依旧坐在互联网社交金融的第一把交椅上。

层层嵌套的抽奖骗局

日流水高达 20 亿元的暴利

" 中奖 200 元话费券 "" 免费领取千元白酒 ",消费者在开具电子发票、扫码停车、使用共享设备等日常场景中,常遭遇强制跳转的 " 幸运大转盘 " 抽奖页面。实际上,话费券需充值数千元才能完全使用掉;免费白酒实为货到付款的劣质产品;更有自动续费协议被隐匿在停车抽奖页面的角落里。据央视 3 · 15 曝光,仅头部互动广告公司日流水就达 20 亿元,暴利背后是海量消费者被误导消费的真实困境。

电子发票平台 " 诺诺网 " 的抽奖骗局成为典型案例。央视卧底记者调查发现,用户在平台提交发票信息后,页面会强制跳转至 " 幸运大转盘 " 抽奖游戏,系统必中 "200 元话费券 "。然而,所谓 " 大奖 " 实为 30 张需充值 4000 元才能用完的满减券,且使用规则被刻意隐藏。当卧底记者要求退款时,客服以 " 已标注条款 " 为由拒绝,而所谓的 " 标注 " 仅是支付页面底部一行不起眼的小字。

卧底记者追踪发现,该广告由兑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负责人坦言,话费券是 " 最暴利的业务 ",投入 100 万元当天即可回款 150 万元。盈利核心在于 " 沉默用户 ":多数人领取券后一两个月便遗忘,或根本未察觉自己购买的是券而非直接充值。

此外,兑捷还将套路植入扫码停车等场景,页面顶部设置虚假 "5 元停车红包 " 按钮,下方才是真实缴费入口。消费者误点后,会被诱导开通 "1 分钱体验会员 ",实则签订自动续费协议。扣费时间故意设在凌晨两点,利用信息流覆盖扣费通知,次月起每月扣取 19.9 元,多数用户因遗忘持续付费。

在另一类套路中,抽奖页面以 " 免费领取千元白酒 " 诱导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卧底记者体验后接到销售电话,称 " 支付 398 元体验费可得两箱价值 4700 元白酒 "。但调查发现,该酒实际出厂价仅 63 元 / 箱,所谓 " 免费 " 实为货到付款的强销售手段。变现猫网络科技公司承认,这是通过低价体验筛选目标客户,再进行二次推销的成熟模式。

面对监管压力,广告公司开发出更隐蔽的违法模式。诺禾网络科技负责人透露,其通过劳务市场收集他人身份证,每日注册 5-10 本营业执照,用于申请支付通道。" 一个通道存活 15 分钟就够收割一波用户。" 尽管流程看似合规,但本质仍是诱导消费,甚至还有欺诈嫌疑。

目前,相关部门已对涉事企业展开进一步调查。

时报解读

如何设局?如何识破?

从强制跳转的 " 必中大奖 " 到隐匿的自动续费条款,涉事公司利用人性弱点,在开票、停车、快递等刚性场景中强制植入广告,通过 " 必中大奖 "" 限期优惠 " 等话术,配合隐匿条款和支付陷阱,通过精密设计的心理操控链条完成对消费者的收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第一步利用开票、停车等时间较为紧迫的刚性场景,制造 " 不领即亏 " 的紧迫感,用 "200 元话费券 " 等高锚定价值诱导点击;第二步在支付界面混淆操作路径,将 " 领红包 " 按钮置于缴费键上方,利用用户操作惯性制造误触;第三步以 "1 分钱体验 " 降低心理防线,实则绑定长期扣费协议;最后通过凌晨扣款、信息流覆盖等 " 时间差战术 ",利用多数人的遗忘完成持续性获利。

白酒套路则升级为 " 筛选 - 转化 " 模型:先以 " 免费 " 噱头获取用户信息,再通过话术将到付包装成 " 体验费 ",利用签收场景的社交压力促成交易。整个链条环环相扣,最终将海量用户困在 " 沉没成本 " 与 " 侥幸心理 " 交织的消费牢笼中。

要破解此类消费陷阱,消费者需建立事前预防、事中识别、事后维权的三维防御体系。

事前设置支付防火墙,关闭支付宝或微信的免密支付功能,在手机设置中限制 " 订阅服务 " 扣款权限,定期检查 " 自动扣款管理 " 清单。

事中学会识别五大危险信号。一是跳转型奖励,凡是非主动进入的抽奖页面,立即退出;二是必中式话术,真正的抽奖通常中奖率会低于 0.1%,凡是 " 必中大奖 " 多为套路,需多留心;三是模糊化条款,发现 " 充值可用 "" 满减 " 等表述,拿捏不准之时,可截图留证;四是诱导性布局,付款页面出现非相关按钮,保持警惕;五是异常时间提示," 凌晨自动续费 "" 次月生效 " 等均为风险标记。

事后维权记好几个关键步骤。立即拨打支付平台客服冻结交易,如支付宝 95188、微信 95017。可通过 " 电子营业执照 " 小程序查询收款方资质,或向当地 12315 投诉时重点强调 " 未显著告知条款 ",《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显示: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遭遇自动续费,可援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赔。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央视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央视 电子签 培训 利率 消费者权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