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万亿资产跃居券业第二。
文 / 每日财报 张恒
3 月 13 日傍晚,国泰君安证券与海通证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了新组建公司的人事任命,合并后公司党委已经成立,朱健担任党委书记,李俊杰担任党委副书记。
与此同时,原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已正式调任至中保投资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待监管批准后,或将正式出任中保投总裁一职。这也是继今年 1 月份海通证券原董事长周杰辞职旋即赴任上海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之后,海通证券高管层传出的又一次重磅人事变动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担任合并新公司党委书记的朱健,原先是国泰君安证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而担任党委副书记的李俊杰,此前一直担任着国泰君安证券党委副书记、总裁要职。而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则调任至其他上海市管企业。有消息称,李军已赴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 " 中保投资 ")担任党委副书记,待监管批复后或将出任中保投资总裁。原董事长周杰已经出任上海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这意味着,通过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原海通证券的 " 一二把手 " 皆以完成与国泰君安证券的合并重组过渡工作而挂帅离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合并重组后新公司的掌舵者仍采用了国泰君安原董事长和总裁的组合模式。
回顾两家万亿 " 航母级 " 券商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历程,早在 2024 年 9 月份之时就拉开了大幕。作为新 " 国九条 " 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可以看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 A+H 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 A+H 最大的整合案例。以去年三季度末的数据来计算," 国君 + 海通 " 的总资产达 1.63 万亿元,比肩中信证券的 1.74 万亿元,高于华泰证券的 8474.58 亿元,位居行业第二。
随着合并成立的新公司以两位高管落定开局,市场接下来关心的重点又会聚焦新公司采用何种新名字。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两家券商合并新成立的公司名称为 " 国泰海通证券 ",尚待上市公司公告。
重组合并开启加速度,
朱健、李俊杰再搭档
按照党内任职惯例,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两个职务将会分任公司董事长、总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此次朱健、李俊杰的任职资格顺利获得监管核准,那么接下来朱健将会担任合并后新公司董事长;李俊杰则搭档成为新总裁。
另有市场消息传出,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除到龄原因外,预计均将留任至合并成立的新公司。
事实上,市场对此次两者的再次搭档并不陌生,也抱有了不少期许,朱健和李俊杰在国泰君安领导层共事多年,有助于减少人事磨合,而且两者也有非常丰富的监管和从业管理经验。
根据履历,朱健,现年 53 周岁,1996 年 7 月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上海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秘书,随后 1997 年 12 月,转入证券监管系统,历任上海市证券期货监督管理办公室公司部干部、副主任科员,开启近 20 年的监管生涯。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管办信息调研处副处长、处长,上海监管局办公室主任、机构二处处长,2010 年 8 月升任上海监管局副局长,成为当时证券监管系统内最年轻的局级干部之一。直到 2016 年,朱健完成了从监管者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型,当年 9 月份卸任上海监管局副局长,同年 11 月加入国泰君安证券,任副总裁并分管投行业务。在任期间,主导投行事业部改革,推动公司股权承销规模从 2017 年的 3474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5581 亿元,连续三年稳居行业前三。2020 年朱健跨界至银行业,9 月份被调至上海银行出任副董事长、行长,成为当时少数兼具券商和银行高管背景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在任期间,他主导推动了上海银行新战略布局,尝试将重点放在对公业务上。
图:朱健
2023 年 12 月,他结束三年银行生涯,再次回归证券业,回到 " 老东家 " 国泰君安,接任董事长一职。此次回归也正值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重组关键期,朱健曾表示,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延续 " 稳健经营 + 创新驱动 " 策略,重点推进投行、财富管理、跨境业务三大板块协同。
朱健的职业生涯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跨监管机构、券商、银行的多维度历练;二是始终扎根资本市场核心领域,从监管者转型为行业从业者;三是擅长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战略突破。他的这种鲜明特点,在此次两家公司合并重组的 " 闪电速度 " 有序推进(100 天即完成了全部公司治理程序,137 天即完成全部行政审批程序)上也得到了印证,其高效执行能力也可见一斑。
与朱健搭档的李俊杰,今年 50 岁,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 年 3 月,他加入中国银联,从办公室秘书起步,历经助理经理、经理、高级经理等职,2007 年 9 月升任中国银联办公室助理主任,完成早期金融行业经验积累。2007 年 9 月至 2010 年 11 月,李俊杰转战上海国际集团,历任行政管理总部总经理助理、金融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期间深度参与国资企业战略管理与金融业务统筹,为其后续证券业发展奠定管理基础。
图:李俊杰
2010 年 11 月,李俊杰加入国泰君安证券,开启了自身核心金融职业生涯,历任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证券事务代表等职务。2015 年 11 月开始,担任上海证券副董事长、总经理,上海证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2021 年 1 月担任国泰君安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兼任上海证券董事。2021 年 6 月起担任国泰君安副总裁,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兼任公司投行事业部总裁、执行委员会主任,2023 年 5 月兼任公司财富管理委员会总裁。直至 2024 年 1 月起,李俊杰升任国泰君安党委副书记、总裁,成为公司核心决策层成员。
可以这么说,朱健和李俊杰的职业轨迹折射出上海金融国资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典型路径,同时跨界融合的趋势也非常显著,两者未来如何在合并后的新平台上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将是对朱健和李俊杰战略智慧的考验。
合并新股上市流通,
1+1>2 待观察
3 月 13 日,对于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的 A 股投资者来说,同样发生了一件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海通证券 A 股的投资者,即将正式成为国泰君安的 A 股投资者,两家公司账户换股而来的国泰君安 A 股,将于 3 月 17 日正式上市流通。
2025 年 2 月 5 日,海通证券以 10.41 元 / 股的收盘价完成在 A 股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总市值定格于 1360 亿元。根据当时所披露的公告,公司股票自 2 月 6 日起连续停牌,进入现金选择权行权申报及清算交收阶段,不再公开交易。紧接着,3 月 4 日,上交所正式终止其 A 股上市资格,标志着这家成立于 1988 年的老牌券商结束了长达 17 年 8 个月的 A 股资本市场历程。
为保证投资者权益,当时重组方案规定,海通证券 A 股股东持有的股票将按 1:0.62 比例转换为国泰君安 A 股股票,即每 1 股海通证券股票可换得 0.62 股国泰君安股票。
与此同时,该方案还作了进一步说明,在 3 月 4 日海通证券退市后,原股东账户将不再显示海通证券股票,市值暂无法体现,待 3 月 17 日新增股份上市后,投资者账户将自动更新为国泰君安股票,市值同步恢复。
另据此次国泰君安发布的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之实施情况暨新增股份上市公告书等公告显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新增 A 股股份数量为 59.86 亿股,均为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募集配套资金新增 A 股股份数量为 6.26 亿股,均为限售股,自该等股份发行结束之日起 60 个月内不得转让。
对于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及募集配套资金发行的 A 股股份,国泰君安则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增加至 176.3 亿股,其中 A 股股本增加至 141.24 亿股,同时存续公司的主营业务将保持不变,在资本实力、客户基础、服务能力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
截至 3 月 14 日收盘,国泰君安 A 股股价报收 18.35 元 / 股,总市值 1634 亿元。算上 A 股新增股份,国泰君安的市值将超过 2000 亿元。待 H 股完成换股后,其 A+H 股总市值将逼近 3000 亿元。
业绩方面,截至 2024 年末,国泰君安资产总额达 1.05 万亿元 ,较 2023 年末的 9290 亿元增长 13.17% ,首次突破万亿规模。同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34.06 亿元 ,同比增长 2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扣非净利润 124.33 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 42.62%。而海通证券 2024 年业绩预告称,全年净亏损 34 亿元。
总的来看,经过合并重组流程、高管人事、公司更名等一系列重磅事项的调整,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强强合并正处于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时期,这其中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比如,合并下所涉及约 2.8 万名员工、345 家境内营业部及多家境外子公司,需尽快平衡人员安置与薪酬体系调整等纷繁复杂事项。而且,国泰君安国际与海通国际在投行、资管领域存在规模庞大且布局重叠同质化的现象,如何通过牌照整合避免内耗,达到业务结构均衡发展,这也是两者合并过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期待,在 " 朱李配 " 再次联合的带领下,作为重组 " 新生 " 的国泰海通证券,能够尽快发挥出强大的协同效应,克服以上种种困难,打开新局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