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一类新型职业—— " 职业闭店人 "。
这一灰色产业链通过 " 合法外衣 " 掩护恶意闭店行为,导致大量消费者预付资金 " 打水漂 ",而维权却陷入 " 找不到人、追不到钱 " 的困境。
" 职业闭店人 " 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的 " 职业闭店人 " 乱象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等多家媒体调查发现,这一灰色产业链通过 " 合法外衣 " 掩护恶意闭店行为,导致大量消费者预付资金 " 打水漂 ",而维权却陷入 " 找不到人、追不到钱 " 的困境。
以北京某连锁健身房为例,央视新闻披露,该店在收取超 500 万元会员费后突然闭店,原经营者将法人变更为一名无偿还能力的农村老人,并转移公司资产。消费者起诉时,新法人仅以 " 无力赔偿 " 搪塞,而实际控制人早已携款消失。类似案例在教培、美容、母婴等行业屡见不鲜。
据《新京报》报道,2023 年上海某儿童乐园闭店前仍大力促销,三天内吸纳 70 万元预付金后连夜搬空设备,消费者至今未能追回损失。
这些 " 职业闭店人 " 团队通常以 " 企业债务优化 " 为名,与不良商家合谋完成 " 金蝉脱壳 "。其操作分为四步:变更法人、转移资产、拖延闭店、另起新店。
首先,将将公司法人变更为无资产、无偿还能力的个人(如农村老人),利用其法律身份承担有限责任;然后通过虚假合同、关联交易转移资金;最后以 " 经营不善 " 为由停业,原团队则以新公司名义继续经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产业链已形成专业化分工。新华社援引业内人士说法称,部分团队提供 " 闭店套餐 " 服务,包括法律咨询、债务清算和寻找 " 替罪羊 " 法人,收费高达闭店企业债务的 10%-30%。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 职业法人 " 群体,以每月数千元的价格出租身份,为闭店行为提供 " 背锅侠 "。
多项法规已出台
2024 年,仅上海市消保委系统受理预付式消费相关投诉就接近 2 万件,争议主要集中在 " 预付金额难以追讨 "" 拒绝合理退费 " 等。
目前,国家已出台法规,整治 " 职业闭店 " 行为。今年 2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对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转移资产以逃避债务的企业,可撤销其登记或备案,并对相关责任人实施 3 年内禁入市场的限制。该法规直指 " 职业闭店 " 产业链,切断企业通过虚假变更逃避责任的路径。
今年 3 月 14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收款不退、丢卡不补、限制转卡等 " 霸王条款 " 应依法认定无效,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 7 日内有权请求返还预付款本金。
(时代财经时浩,综合自央视新闻、新京报、经济参考报、澎湃新闻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