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03-17
资金爆买新主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今天市场轻微震荡,整体波动不大。

截至收盘,沪指涨 0.19%,深成指跌 0.19%,创业板指跌 0.52%。

全市场成交额 16209 亿元,虽然缩量了两千亿左右,但仍有 3000 多家公司上涨。

春节以来,市场的交易主线一个是 AI 技术驱动的科技股,一个是政策预期驱动的大消费。

港股尤甚,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14 日收盘的近一个月内,港股通资金大幅流入非必需性消费行业达 929.59 亿港元,远超流入资讯科技业的 387.85 亿港元。

大消费势头如此强劲,由它替代红利,和科技组成新的杠铃策略,能否在今年取得更好的收益?

01   周末重磅消息

盘面上,深海科技、乳业、环保、机器人等板块涨幅居前,小金属、券商、宠物经济、智慧医疗等板块跌幅居前。

上周在消费政策预期下,近几个交易日可选消费板块强势反弹,白酒、乳业、汽车等消费板块上周都录得较好的涨幅。

昨晚,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简称 " 方案 ")正式对外发布,从八个方面提出了 30 项具体措施,来针对性地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

具体来看,此次政策包含七大行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

方案提及的重点领域,上周以来在 A 股和港股里都有所反映。

譬如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上周 13 号,呼和浩特率先将明确了育儿补贴细则,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 10000 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 50000 元,按照每年 10000 元发放,直至孩子 5 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 100000 元 , 按照每年 10000 元发放,直至孩子 10 周岁。

乳业、三胎概念股早盘延续强势但冲高回落,金发拉比、悦心健康、爱婴室、贝因美、阳光乳业封板涨停。

港股消费股方面,今早餐饮股、乳制品股、啤酒股等消费概念股表现活跃,海底捞一度大涨 7% 市值重回千亿港元,中国飞鹤、蒙牛乳业、华润啤酒普遍上涨,随后涨幅收窄,甚至转跌,疑似部分资金兑现利好。

其他板块中也有政策重点提及的科技领域。

譬如 " 深海科技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 深海科技 " 列为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提出支持其安全健康发展,并配套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海工装备的发展,可燃冰和矿产(深海资源)、智能装备(水下机器人)以及海底数据中心可能将成为受益方向。

另外,华为传出消息,在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公告的安全可靠测评结果中,华为海思麒麟 X90 CPU 芯片获得安全可靠等级测评 II 级认证,或将用于 PC 端处理器。

经消息刺激,华为海思概念股力源信息、世纪鼎利、盛剑科技、惠伦晶体、中电港等快速跟涨,深圳华强直线拉涨停。

02   升级!

今天下午三点,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发改委与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提振消费相关情况。

从昨晚公布的方案内容来看,和 3 月 5 日政府工作报告围绕 " 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 展开论述的方向基本一致,仍然围绕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三个大的方面。

政策表示要 " 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

再结合   2   月   17   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通知,消费产业提质增效为主旋律。

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消费要求的表述,是递进式逐渐在提高的,2023 年是 " 恢复和扩大 ",2024 年是 " 稳定增长 ",而到了 2025 年,变成了 " 提质升级 "。

这体现了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锚,消费政策从短期修复开始走向了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那么如何从量的扩张,变成质的升级呢?

在传统消费随着地产调整,长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逐渐饱和的情形之下,未来国家的内需增长需要靠优质供给,新型消费模式的不断涌现。

从具体措施和细分行业来看,我们更看好新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未来的发展。

服务消费方面,方案表示,要优化 " 一老一小 " 服务供给,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加快配齐购物、餐饮、家政、维修等社区居民服务网点。

其次是精神属性类消费,譬如扩大文体旅游,户外运动、冰雪消费、入境消费、银发经济等等。

最后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创新型消费,方案提到出 " 人工智能 + 消费 " 的概念,要求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除了这些还有近两年一直处在风口的低空经济。

这些都是未来很有想象空间的消费领域,政策指明方向,那么必定会吸引公司去投资布局,创新业态中还会生长出如泡泡玛特这样的公司。

那么目前,这些新型消费赛道里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投资机会呢?

基础民生行业需求非常的大,所以服务供给端的数量和质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升级空间,在这些领域有布局的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比如,在养老康复领域有布局的鱼跃医疗、悦心健康、美年健康、三星医疗等;在托育领域有布局的爱婴室、美吉姆、昂立教育、威创股份等;以及可以提供家政、托育等购买服务的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

旅游这块涉及到与之对应的包含景区、酒店、OTA、免税在内的出行链产业,文娱活动包含体育赛事以及潮玩 IP 产业,还有此前政策多次提到的 " 冰雪经济 "," 银发经济 " 等概念。

新型消费场景这块,一个传统线下零售渠道的品质升级,很多线下商超都有升级整改的需要,譬如接受胖东来指导的永辉超市,经营效率改善提高的同时,员工待遇也得到了保障。

另一个是 AI+ 消费场景的深度结合,譬如 AI   旅游体验、智慧零售、智慧教育、智能穿戴

等,该方向不仅利好数据量大,技术实力强的互联网企业,配套智能硬件需求也将给制造业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看点。

举个例子,未来智能家居生活的起点,或许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设计,而是通过 AI 实现从设计、生产到产品端的全链条、个性化赋能。

生产式 AI 可以通过用户输入的照片风格需求快速生成高质量的室内设计方案,智能家具工厂和柔性生产线作出品质保证,再具体到单个家具的使用,也将转换成能够实现人机交互、APP 操作甚至能够自主感知决策的智能产品,比如智能床垫,智能音箱、智能电动沙发,电动升降桌等等这些。

智能终端硬件方面,除了我们经常讨论的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手机等,其实还有终端产品能得到 AI 的赋能。

比如 AI 玩具,在热门 IP 加持下,兼顾了教育和情感陪伴两种需求。

A 股布局相关业务的企业包括实丰文化,去年推出过第二代 AI 玩具—— AI 魔法星,这是运用豆包大模型进行二次训练出符合儿童对话习惯且脱离敏感话题的 "AI+ 毛绒 " 玩具,支持不同性格多角色切换,针对不同语气、语境适时进行回复和提问题与深层次对话。

(AI 魔法星;实丰文化)

还有健身器材赛道,比如融入了 AI 算法的智能跑步机,能根据用户日常锻炼情况、运动习惯、身体数据推荐合适的跑步方案,并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区间,对训练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语音指导与针对性改进建议。

智能化健身场景未来在户外、家庭、健身房、学校体育课堂中有望广泛使用,跟 AI+ 玩具类似,对于原来做健身器材的 A 股公司,譬如舒华体育、康力源,意味着业务机遇,可以关注起来。

未来还有很多可以观察的点。传统消费赛道经由 AI 技术赋能升级,也可能意味着商业模式由买断式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型,改变制造业单纯靠硬件迭代的销量逻辑。而且迭代渗透空间不止于内需,出海需求有的赛道可能更为旺盛。

03   " 科技 + 消费 ",新的杠铃策略?

今年 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3731 亿元,同比增长 4.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76838 亿元,增长 4.8%。

当部分资金在科技股撤离时,非但没有使大盘陷入调整,反而继续迈进 3400 点,这背后当然离不开消费的托底。

跟 PE 较高的计算机、汽车板块相比,许多顺周期板块当前 PE 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汽车同时被赋予消费 + 科技属性,又受到以旧换新政策的眷顾。

所以当前并不意味着投资逻辑就彻底向科技 + 消费转换,情绪面的边际变化、外资的交易行为等多重因素均会导致过去以 " 科技 + 红利 " 主导的杠铃策略再次成为主导的可能。

短期来看,消费本身的拥挤程度并不高,让交易也具有了一定的持续性。随着促消费政策的具体措施实施,以及 AI 应用落地,前面提到的这些新型消费场景或许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有潜力的投资主题。

但其他传统消费板块则更多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复苏情况,预期差在于,消费政策的定调和实施能否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复苏曲线,外部环境多大程度会扰动复苏进程,仍然需要逐步验证。 ( 全文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育儿 深海 港股 机器人 概念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