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免费抽奖的奖品更新啦!!这次是 10 份印花抽绳垃圾袋,点一下就参与。反正不花钱,就顺手一点,说不定就中了
周末刷到一条宝妈的吐槽视频。
大致意思是,当妈前,觉得育儿就是喂饱孩子、哄他睡觉,
等真正上手,才发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天被各种琐事包围,一会担心娃这个习惯不好,一会儿焦虑玩具玩不出花样活,一点小事就觉得娃的未来要毁于一旦了……
刷的时候正好和二孩妈朋友约饭,我发给她,问她是不是也这样。
她漫不经心表示,刚开始那几年确实如此,后来这些毛病都被伟人的方法论治好了。
我兴趣就上来了,问她是啥方法论。
她给我说了四个字,抓大放小~
咱俩闲着也是闲着,就展开探讨了一番。
听完以后我的感受就是,
妙啊 ~
这个方法论真应该让全世界的爸妈都知道!
讲真啊,不管是网上看到,还是身边亲眼所见,甚至我自己的父母辈,都有这个毛病,
容易在一些看似关乎娃未来的小事上纠结,然后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娃也不开心。
事实上呢,
在育儿持久战里,80% 的焦虑都是因为咱揪着 20% 的次要矛盾不放,
甚至可能因此忽略掉真正决定孩子成长方向的 " 大头 ",费力不讨好。
抓大放小,四个字适用于任何场景的养娃难题。用那位朋友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你们就懂了。
01
抓价值观,放松形式
马哲里说意识能创造客观世界。所以抓大,就得先抓意识。
朋友大儿子的学校之前办了一场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变废为宝制作手工艺品,设计得好会有奖品。
朋友是学设计的,她干劲十足,准备和娃一起精心策划一个大放异彩的作品。
然而儿子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看到楼下的流浪猫冷得瑟瑟发抖,想给小猫做房子。
他的想法很简单,在垃圾桶捡快递盒子,简单裁剪,铺上旧衣服,房子就有了。
成品简陋得不成样,没有美感,完全称不上 " 工艺品 ",也没什么设计元素,拿奖根本不可能。
娃他爸就怂恿他重新设计,朋友想了想拦住了。
儿子有这份心是好事,是打从真心关心流浪动物,还想尽力做实事。
这种善良,比什么奖项都重要多了。
02
抓安全感,放松小规矩
朋友拿她小女儿来举例。
女儿上幼儿园,有一回突然心血来潮,非要穿睡裙去学校,理由是她喜欢裙子上的向日葵。
当时娃的奶奶也在,第一反应是反对,穿睡裙去上学算什么样子,别人看到会笑话的。
女儿呢,小嘴一撅,就是不肯换。
朋友当时也有点犹豫,但想着娃好不容易有自己的想法,就跟她说,
宝贝,你要是真的想穿睡裙,妈妈不反对,但外面凉,再穿一条裤裤和外套好不好。
女儿一听,立马同意了。
晚上回来,问她穿睡裙去幼儿园感觉怎么样, 娃兴高采烈表示,小朋友都夸她的裙子漂亮。
在朋友看来,比起那些所谓的 " 出门规矩 ",娃被尊重后的开心和自信更重要。
所以说,适当打破一些小规矩,让娃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
03
抓内驱力,放小错误
还有就是成绩这一块。马哲实践论强调,试错后调整,远比死盯正确率重要。
之前在我们的评论区看到一条留言。
那位妈妈说自己以前天天盯作业,一看到写错的马上就指出来,然后娃越错越多,越来越不用心。
后来看到网上其他妈妈分享的办法,写的时候不吱声,写完先让孩子检查,孩子检查完家长再检查。
最后一起分析错误原因,不是直接告诉他错哪里。
换了一种模式后,娃不仅专注时间长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还学会了总结思考。
学习这件事,他自己肯学才是最有用的。
只要能让他们爱上学习,暂时的小错误、小成绩,都是过眼云烟罢。
04
抓幸福感,放仪式感
二孩妈朋友还说了一个其他人可能不太认可的事。
元宵节那天,娃的爷爷奶奶到家里聚餐。
刚开饭没多久,儿子就夹了一碗菜跑到客厅,一边看动物世界,一边往嘴里扒饭。
当时朋友第一反应是把娃喊回来,但想到过节人多,不好当面说,只能先把话咽回肚子里。
当天晚上,她把儿子叫到一边,问他为什么不在餐桌上吃。
儿子兴奋表示,电视里的猴子也在吃饭,他想和猴子一起吃。
她想起收拾碗筷时,娃的碗确实被舔得干干净净。
她突然意识到,在娃的眼里,吃饭不仅是填饱肚子,还可以和好玩的事结合,饭也可以快乐的吃。
所以她决定,以后只要不是正式宴会,就不再强迫娃必须在餐桌上正襟危坐吃饭。
她甚至打算筹备野餐式晚餐,把食物摆在客厅地毯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分享当天的趣事。
所谓仪式感,其实是大人强行定下的规矩,不一定非要强迫孩子遵守。
稍微放松几次,问题不大,娃开心,和大人的关系也更亲近。
05
当然啰。
抓大放小肯定不等同于放任不管。
放小,不等于放养。
比如作业这一块,要放的是,作业对错的执着,学习习惯肯定得管。
不说全程监督,至少给他规定固定的写作业时间,让他们严格执行时间,只是过程稍微放松一些。
比如题目错了,让他自己检查,或者等老师批改,有时候错了才更能让他们自己长记性。
抓大放小,也不是说孩子怎么高兴怎么来。而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允许他们经历一些小挫折。
底线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不能生气就打人,不能心情不好就伤害自己等等,在底线之上,放手让娃体验各种喜怒哀乐。
还有一种是老人带娃。
现在很多爸妈让老人帮忙带娃,什么该注意,什么可以适当放手,这个度特别难拿捏。
其实抓大放小也很适合这种这种模式。
抓大原则。
比如安全问题,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不能让孩子在危险的地方玩耍。
还有尊重孩子的原则,要让老人也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放小,就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比如喂饭的方式,老人可能喜欢追着喂,我们可能更希望孩子自己吃,
这种情况下,其实适当放宽一些。
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成长,就没必要和老人争论不休。
除了养娃,大人日常生活也适用这个原则。
就拿工作来说,很多人经常一头扎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忙得晕头转向,搞得自己很内耗。
与其在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上死磕,累得自己够呛,不如把精力专注把能做的都做好。
还有亲密关系。
伴侣偶尔忘了结婚纪念日,朋友回消息慢了点,不一定要大发雷霆,大事上拎得清,心是向着你的,有些小疏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包括自己个人成长,别想着什么都抓,该放手就放手,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收获更多。
过日子不能事事求个十全十美,学会在一堆乱糟糟的事儿里抓住重点,把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丢一边。
然后就会惊喜地发现,焦虑少了,日子也清爽了 ~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前央视女主持,公开绝经过程,只为警醒所有中年女人,正视一个 " 隐晦 "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