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3-18
【金融棒棒糖】韩双羽:西安“关键指标”首超成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西部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城易主。

近日,多市公布 2024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争夺 " 西部第一城 " 的西安与成都企业数量分别突破 1.5 万家和 1.45 万家,西安实现多年来的首次反超。

我们不由好奇,背后动力来源于哪里呢?

01

9 年翻 9 倍:西安高企两大 " 拐点 "

两城之间的 " 追赶 " 其实很有意思。

在可统计年份期间,从大面上看,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由 2016 年的 2098 家增长至 2024 年的 1.45 万家,9 年间增长近 6 倍,而西安高新技术企业由 2016 年的 1506 家增长至 2024 年的 1.5 万家,9 年间增长近 9 倍,西安增幅远远超过成都。对比两城企业数量差距,其差额始终徘徊在 500 至 1000 家左右,各年度虽略有浮动,但似乎并无规律。

拉通观察企业数量变化历史,西安高新技术企业的 " 加速 " 现象还是有章可循的,且在我们看来,已出现两个明显 " 拐点 "。

其一是 2019 年起明显提速。

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成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高于西安 39.31%、34.48%、45.54%,至少超出西安三分之一。但到了 2019 年,这一比例突降至 12.96%,且在接下来的 4 年中持续下降至 2022 年的 10.25%。原因并非成都放慢了脚步,而是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在这一阶段得到 " 暴涨 ",2019 年西安同比增长达 71.72%,成都虽亦有增长,但增幅仅为 33.28%,甚至不到西安的一半。

与此同时,这一时点也发生了不少 " 大事 "。一方面是全国 " 畅通资本市场 ",2019 年科创板的开闸激活了西安这片科技热土的创业激情;另一方面是省内 " 政府下场培育 ",2019 年成立的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则有效支持了大量科创企业成长。

其二是 2023 年起行至稳定。

成都 2021 年与 2022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超出西安 10% 左右,2023 年这一差距缩减至 4%,随后西安趁热打铁,在 2024 年实现 3.33% 的迅速反超,成为西部第一城。同时,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在 2023 年及 2024 度也进入 " 平稳状态 ",在企业高基数的情况下增速保持在 20% 左右,远高于成都的 13.04% 与 11.54%。

此一阶段下陕西科创企业亦不断得到 " 补给力量 " 支持,2022 年成立的西安市百亿创新基金不仅 " 超友好 " 地提出 1:1 反投政策,且迅速将资金滴灌至西安 7 大支柱产业。

进一步将视野放大至全国,西安高新技术企业 " 快步跑 " 状态则更为凸显。

对比 2017 年与 2018 年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明显低于全国,2019 年后历年均高出全国水平,尤其是在全国增速仅为 7.99% 的 2024 年,西安仍保持双位数增长,高出全国 12 个百分点。

02

开发区突围:三区拿下全市近 7 成

那么,这些科技 " 生力军 " 都来自哪里呢?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西安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注册资本 2831.3 万元,成立时长 98 个月,数量前三的区域为高新区、西咸新区、经开区,分别占比 39%、19% 与 8%,合计拥有全市超 66% 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显然是西安科技发展 " 策源地 "。

先来看看首当其冲的高新区。

这个毫无悬念,因为作为西安第一个开发区,高新区自成立起就肩负着 "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 使命。我们注意到,高新区在 " 数量第一 " 之外最大的特征是 " 跑得最快 ",目前其科创板上市公司、上市后备企业、专精特新 " 小巨人 "、西安首批 " 链主 " 企业数量分别占据全市总量的 64%、75%、55%、43%,在工信部 2024 年 12 月发布的国家高新区优质企业数排名中,西安高新区位列全国第 6。

紧接着是以秦创原为代表的西咸新区。

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西咸新区的显著特点是 " 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在平均成立年限与全市趋同的情况下,平均注册资本为 970 万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 34%,为各区县最低。虽然注册资本在实邀制预期下并不能说明质量问题,但可以预期的是秦创原效应下大量创业群体已经聚集。

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区企业 " 外溢 " 已抵达西咸,紧邻高新区的沣东新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达西咸新区的 70%,数量远超其他四大新城。

接下来是 " 工业立区 " 的经开区。

2023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 1/4 的经开区,现已形成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与四大新兴产业并进格局。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前两个开发区有所差距,但区内企业明显更为 " 厚重 ",当前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与平均成立年限分别达到 4897 万元与 100 个月,分别超出全市水平 73% 与 2.5%,显示出 " 偏重制造业的体量优势 "。

此外,我们发现处于西安前列的区域还有不少 " 老城区 "。

坐拥西安交大、西电、西工大等高校 " 老校区 " 的雁塔、碑林、莲湖三个行政区不仅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到全市的 5.6%、4%、3%,且与西安同步呈现加速态势,例如碑林区 2021 年与 2022 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分别达 39% 与 46%。在我们的观察中,碑林与莲湖均已发力创投助力区内科创企业培育。(详见:《" 老城区 " 又有新动作 !碑林用基金 " 概念验证 " 西大教授》《" 老莲湖 " 出资 4000 万:我要 " 借光 " 西工大》)

03

明确科转优势:高企走向 " 高附加值 "

回顾上文中我们在西安 " 拐点 " 时刻提到的 " 重大事件 ",这些外界因素无疑对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有效刺激与助推作用。但在我们看来,西安高新技术企业 " 加速 " 中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大量高校长期积淀下来的科技成果。

2022 年启动的 " 三项改革 " 肯定是 " 导火索 "。2024 年陕西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 86.63%,居全国第 4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跃升至全国第 8 位,两年提升 7 位,这种变论文为产业的现实效果显然确认了陕西最大的 " 比较优势 "。

而西安高新技术企业 " 加速 " 背后还有一条 " 暗线 " 值得注意。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趋严,据社科大数据信息显示,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已由 2015 年的 32.5% 下降至 2024 年的 8%,主要由于很多企业未能在三年有效期后重新获得认证。

事实上,这是因为很多企业为享受 15% 企业所得税税率等政策优惠意图包装成 " 伪高新 " 企业。在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抽查率普遍较高的 2024 年,累计取消了 3545 家企业资格,相较 2023 年增长了 1.2 倍 ‌,数量创历史新高,从历年 10% 的水平提升到 20% 以上。

那么,西安又是怎样做到逆势增长(20%)的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质量过硬。

据陕西科技情报数据显示,陕西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迎来首个 " 拐点 " 的 " 十三五 " 期间,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 10.23% 提高到了 21.85%,2020 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收入合占营业收入的 69.05%。当然技术驱动下企业自然行至 " 微笑曲线 " 上端。" 十三五 " 期间,陕西高技术产业利润率排名上升 2 位至全国第 9 位。

可以看出的是,虽有天然逐利属性,但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动力早已从 " 投机主义 " 向 " 凭本事赚钱 " 转变。

另外,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收获。

即西安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 94.37%、4.93% 与 0.70%,结合 " 十三五 " 期间陕西国有企业占比从 8% 下降到了 4% 来看,民企将持续成为主导力量。

我们之所以关注民营企业占比,因为不仅在 " 民营经济第一城 " 的深圳,其 90% 以上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机构以及职务发明专利均来自企业,且杭州诞生的 " 六小龙 " 亦均为民营企业。

行文至此,高新技术企业的魅力正在于其不断向科技探索的自驱力,而这种革新无疑是提升区域城市质量的源源动能,我们亦相信,西安与成都的互相促进将进入全新的阶段。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相关标签

成都 拐点 省政府 规律 资本市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