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 03-19
“百镜大战”中的异类:Halliday放弃摄像头,押注“隐形智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AI 眼镜的终局,多了一种答案。

定焦 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魏佳

2025 科技春晚 CES 大会上,数十个 AI 眼镜品牌亮相,其中一家展台吸引了 Meta 和 Google 团队前来体验。

CES 大会上的 Halliday 展台

Meta 已经是 AI 眼镜行业的头部企业,成功开发出两款标杆型智能眼镜,其一是 Meta Ray-Ban,这一副眼镜直接掀起了国内的 " 百镜大战 ";另一副是其近期最新发布的 Aria Gen 2,旨在帮助加强人工智能、机械人和机器感知的研究。

被 Meta 关注到,或许是因为这家智能眼镜公司是行业中的 " 异类 ":其他玩家热衷于拿 Meta 眼镜当成靶子拼参数,而这款 AI 眼镜从技术范式到功能设置,都与 Meta 眼镜不同。

这个团队推出了市面上首个拥有近眼显示和主动式 AI 功能的日常眼镜,72 小时内在 Kickstarter 上完成了史上最大的 AI 眼镜众筹案,迄今超 8000 人认购,共募集超过 330 万美元。他们就是 Halliday。

Halliday 众筹页面

据官方介绍,Halliday 首款机型重量仅为 35 克,与普通框架眼镜无异;续航 12 小时,白天不用充电;放弃了传统的光波导技术,而采用独家专利技术,在实时翻译的同时将翻译后的文字投射到用户视野的右上角,这一过程并不会被别人察觉。

综合来看,即使你不使用它的 AI 功能,它也是一款好看、轻便的眼镜。

带着多重好奇,「定焦 One」近期与 Halliday 创始人慈然以及联合创始人 Carter 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两人首次对外坦诚分享了 Halliday 的筹备过程和产品设计理念,以及他们对 AI 眼镜行业的关键思考。

一个彩蛋是,慈然同时也是美瞳头部品牌 moody 的创始人,Carter 是 moody 的联创。从美瞳到 AI 眼镜,两人在眼睛这门生意上有着不同于对手的理解,这也注定了 Halliday 身上的独特气质。

不做 Meta 的模仿者

当你准备买一副 AI 眼镜,你首先关注的是眼镜本身还是眼镜的 AI 功能?不同的答案,决定了不同的创业路线,慈然选择的是前者。

所以在 CES 上第一批摸到 Halliday 的人,都会惊讶于它看上去、戴上去都太像一副你会在店里配到的眼镜了——正常大小、重量很轻、时尚镜框,12 个小时的续航时间让你可以戴一整天。

Halliday 的玳瑁色镜框

因为团队发现,续航时间和 AI 功能的隐形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用户是否会选择 AI 眼镜。

为此,Halliday 做了两件事:去掉摄像头,开发了一款直接投射到用户眼睛里的成像技术和一个主动理解你意图的 AI 助手。

先说成像技术,AI 眼镜行业不少产品采用的都是光波导,通过镜片反射来成像,但需要在特制镜片上再贴一层符合用户度数的镜片,两个镜片之间形成夹层,于是就会出现光线折射的情况,导致图像显示效果不佳。而 Halliday 采用视网膜投射成像,让用户可以使用正常视力矫正镜片,无需为了智能功能牺牲日常的眼镜使用体验。

具体来说,在 Halliday 的镜框上,有一个可滑动和调节的显示模组,它通过独有的 DigiWindow 技术,把图像直接投射到你的视野右上角,不会在日常沟通时影响你的主视野。在需要的时候,你只需要抬眼就能看到内容。

慈然向「定焦 One」解释,这个技术的视觉呈现类似小时候用过的视力矫正仪器,你看到的是内容,实际成像位置在 10 米以外,不会让眼睛疲惫,反而能让眼睛处在极度放松的状态。

由于没有摄像头,Halliday 的主要使用场景是:信息通知、实时翻译、提词器、AI 录音等生产力场景。不过,与其他产品相比,Halliday 的特别之处在于能为用户提供 " 隐形超能力 " ——通过配套的智能戒指与 AI Agent 来实现。

Carter 描述了两个场景,比如你正在演讲,戒指就是你的 " 翻页器 ",眼镜就是你的 " 提词器 "。你也可以选择激活 Proactive AI Agent 来实时分析你的需求,当现场观众问到某个问题时,AI Agent 会快速把答案投射到你眼中。再比如,很多场景你都需要看手机才能收到消息提醒,但是有些场景不方便看手机,比如面试、开会、销售等,用户就可以通过眼镜接受场外的销售话术或报价信息指导等。

Halliday 的眼镜选择使用隐形的 DigiWindow 显示技术,除了重量、续航和隐私问题,也是出于效率的考虑。眼镜上不论是翻译还是弹出一条消息,都能做到快速扫一眼但不影响当下的谈话或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

" 信息和耳朵交互的效率 10 倍低于信息和眼睛交互的效率,搭配上戒指效率更高,我们长期想实现的目标是眼睛和眼镜的交互,用户只用眼睛就可以做更多事情。" 慈然表示。

对于戒指,慈然还有更多期待,用户可以用戒指训练自己的 EQ AI Agent。他提到,用户的生理习惯(包括发音语调、语气、停顿、眨眼和点头频率等)其实也是一种 prompt,可以通过戒指干预,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 AI Agent 给出的答案,来优化答案质量。

现在的 AI 大模型只能被动回答问题,而 Halliday 为用户提供的是主动式 AI Agent,不需要用户进行搜索,它可以自动捕捉用户聊天中的关键信息,再通过大量记录搭建用户的记忆库数据,最终达到 " 知道你什么时候想要什么东西 " 的结果。

针对 "AI 眼镜离不开手机 " 的论调,Halliday 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第一,不在眼镜上堆砌手机就能实现的 AI 功能,比如看视频、拍照、听歌,而是寻找只有在眼镜上才能实现和有价值的刚需场景,让用户更高效地使用这些功能;第二,使用 AI 眼镜时无需拿出手机。

毕竟,要做一款人人都用的 AI 眼镜,产品看起来很 AI 不重要,能想起来用、用起来够顺才重要。

做消费的人,

能不能做好 AI 眼镜?

Halliday 团队在做好 AI 眼镜前,首先想做好一款眼镜。这种认知,来自于团队的行业嗅觉。

Halliday 的核心团队来自未目科技,它是美瞳头部品牌 moody 的母公司,慈然是 moody 的创始人和 CEO。成立于 2019 年、估值超过 10 亿美金的 moody,仅用 2 年便超跃了国际四大巨头成为中国美瞳市场的销冠。

据慈然介绍,早在 2021 年他和团队开了一次战略会,会上得出一个结论,未来能够满足用户全方位需求的将是智能眼镜。当时慈然结识了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贾捷阳博士,后来他创立了 Gyges Labs,前面提到的 DigiWindow 显示技术和 Proactive AI 的核心技术就由 Gyges Labs 提供,DigiWindow 也是目前全球最小的近眼显示方案。

而 Halliday 首代 AI 眼镜产品则是由 Halliday 团队与 Gyges Labs 共同打造完成。Halliday 团队负责品牌打造、用户洞察运营和渠道销售,Gyges Labs 团队负责核心光学和 AI 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和供应链整合,双方分别从用户洞察和技术洞察出发共同完成产品定义。

据「定焦 One」了解,Halliday 团队目前分布在上海、深圳、旧金山和新加坡。Gyges Labs 总部位于新加坡,未目科技是其天使投资人,它也是知名投资人朱啸虎首个出手的 AI 硬件项目。

从 moody 到 Halliday,慈然的思路是很坚定的,就是想用眼镜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是一直到 2024 年 9 月第一代样机发布,整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大量超出他预期的事情。

比如产品打磨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技术优先还是产品体验优先的决策。" 这是一个大量磨合的过程 ",慈然回忆,我们曾经想过想让屏幕显示区域增加 4 倍,但这意味着镜框要变厚两毫米,最后因为看起来不像一个正常眼镜而被否决;再比如曾经考虑过做大镜腿来强化音质和继续延长续航,但因为会增加镜腿厚度导致佩戴不舒适再次被否决。在 Halliday 像普通眼镜一样可以日常佩戴的体验背后,是内部对 " 技术克制 " 的持续讨论与实践。

"经常在凌晨一两点,T0 警报(团队最高级别警报)突然响起,供应商、工程师、产品、商业化人员,所有人不管你在哪里,都要上线开会,每 8 个小时要给一次反馈 ",现在一听到这个词语,Carter 还是会心脏疼。

图源 / Unsplash

另外,虽然同样是做消费品、同样是眼镜行业,团队在 moody 上积累的经验不能直接复用到 Halliday 上面。

硬件方面,AI 眼镜供应链上下游极其复杂,如鼻托、镜腿、镜框、戒指等都需要单独开模,不同零部件之间的组装还涉及到良率问题,背后影响的不仅是成本,还有交付的稳定性。软件方面,AI 行业过去一年也发生了诸多变革,每次重大的变化都会为 AI 硬件行业带来大量的机会和可能性。

但团队保持了对用户需求开发的敏感度,这一点上,Halliday 也与其他厂商路径相反,其他 AI 眼镜公司都是直接利用现有代工厂的技术来生产合作,Halliday 则是从用户的消费需求出发,然后带动技术延伸。" 当用来制作 AI 眼镜的供应链极度成熟的时候,技术就不会是壁垒,需求和场景才是",慈然称。

Carter 表示,现在还处于行业发展早期,用户对 AI 眼镜的心态和需求还没形成共识,更核心是先找到那批人(种子用户),并且让他们自主讨论、参与设计。所以 Halliday 走了众筹渠道。

这也决定了 Halliday 当下的用户画像,他解释,这个阶段的用户还处于 Early Adopters(早期采用者)阶段,主要是科技爱好者和从业者、商务人群、投资人、学生和科技博主等。他们对新一代科技产品有非常大的包容性,愿意和品牌一起去开发各种各样的场景,并且对产品进行自发宣传。

对团队来说,不论是做美瞳还是做 AI 眼镜,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因为不论是哪种形态的眼镜,都既是一个满足刚需的标准化产品,又是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个性化产品。"moody 的做法是让镜片本身成为一种情绪的表达,而 Halliday 是想做用户的智能外挂,做 human empowerment,让你变得更强更优秀 "。

AI 眼镜确实火了,

但要警惕泡沫

Halliday 吸引了 Meta 和 Google 等大厂团队的注意力,但它会如何应对大厂的竞争?

Halliday 的赢面在于用独特的产品定义为自己争取到了战略缓冲时间,在前 18-24 个月里积累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洞察,包括戒指交互习惯、语音语调的识别等,从而在开发下一代产品的时候可以更加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此外,很多机会转瞬即逝,初创公司姿势更灵活,大厂有自己天然的难题。

慈然和 Carter 现在每天都戴着 Halliday 工作和生活,他们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判断:

1、技术路线不同、用户需求不同、落地场景不同,AI 眼镜一定不会是头部垄断的赛道,而是相对分散的市场,除非行业出现统一的交互的规则和闭环生态,在此之前,谁都有机会掌握生态规则的制定权。

2、很多玩家想把更多新 AI 技术塞进眼镜里,让眼镜直接替代手机,但 AI 眼镜先是类似智能手表,作为手机的场景补充,再有机会替代手机。智能手表的两个主要功能,消息提醒和健康监测,随着 Halliday 的逐步完善都可以实现,甚至不需要你抬手。

3、人不可能在手机上完成所有的感官交互,而眼镜所处的面部同时具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所以 AI 眼镜比其他 AI 硬件更有优势,这已经达成了行业共识。" 我们可能会输,但这个赛道一定会赢 "。

AI 眼镜这股风从 Meta 眼镜吹来,在国内已经掀起了百镜大战,玩家涉及互联网大厂、消费电子企业、AR 类硬件科技公司,Halliday 也成了其中一员。

不过,越是前途伟大的行业,越容易出现泡沫。在慈然的视角里,这个行业的热度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AI 眼镜远未达到 iPhone moment,还在 " 大哥大 " 的阶段。但是长远来看,Halliday 和每件成本 1 万美元的 Meta Orion,中间会出现交集点—— Halliday 提升显示效能和质量,Meta Orion 降低克重和增加使用场景。

AI 眼镜产品形态的终极目的,其实是信息检索的效率提升。

人类经历过在图书馆按照 A-Z 的标签去检索图书,到在电脑网页输入搜索词搜索信息,再到 AI 时代用手机语音搜索信息,用户检索信息的方式越来越高效。

这也是 AI 眼镜作为信息载体的巨大进步,如果说大模型解决的是人类找不到信息的问题,AI 眼镜解决的,其实是如何更快调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的问题。Halliday 还想在这条路上再前进一步,在用户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它可以主动识别,并快速让信息出现在用户眼前。

诚然,Halliday 现在还不是满分产品,但这条鲶鱼的出现,让 AI 眼镜的 2025 年变得更有意思了。

* 题图来源于 Halliday 官网。

关注并【星标⭐】「定焦 One」

    第一时间收到精彩内容更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ces 创始人 翻译 智能眼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