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2025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新鲜出炉了。
当全球 1700+ 高校在 2025 年 QS 学科排名中激烈角逐时,谁也没想到,高校数量不占优势的香港高校居然成了 25 年 QS 学科排名中最大的黑马,6 大学科跻身全球前十,68% 学科排名上升,新增 25 个首次上榜学科 ......
其中,港大 33 个学科位列全港第一,断层领先;港中文 8 个学科位列全港第一,稳中有进;而仅 6 个学科位列全港第一的港科,却疑似成为本次 25 年 qs 世界学科排名的最大赢家,甚至有望在今年 QS 大学排名中逆风翻盘?
下面就跟指南君一起看看,在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各院校都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吧~
01
港校集体开挂,全球排名飙升
全港 68% 的进步率
今年港校在 2025 年 QS 学科排名中确实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与 2024 年相比较,香港院校共有 68% 的学科排名上升,仅 6% 出现下降,并新增 25 个首次上榜学科,整体来看,总进步率高达 63%,居全球之首,远超第二三名中国内地和韩国的 58%。
而全港共有 9 所高校、231 个学科上榜,平均每校 28.5 个学科入围,比例全球最高。9 所上榜港校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演艺学院。
港大:实至名归的大哥!
而在 9 所上榜院校之中,香港大学 33 个学科位列全港第一,覆盖 50 个学科中的 66%,其中王牌学科牙科学(全球第 2)、教育学(全球第 3)、语言学(全球第 9)、地理学(全球第 10)等传统优势领域挺进世界前十。
除去坐稳了老大哥的位置之外,港大相较于去年也有了不小的进步,47 个学科排名上升 ,进步率全港最高,有 7 个学科重回港一榜首,包括:法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其中工程与技术领域进步了 33 个名次来到全球第 47,首次进入前 50。
港中文:传统强项稳如泰山
去年 24 年学科排名出炉时,很多人一度以为 8 个学科全港第一、19 个学科挺进前 50 已经是港中文进步的极限了。但不破不立,没想到今年的港中文比去年还要猛。
(25 学科排名 vs24 学科排名)
在 25 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之中,港中文 8 个学科位列全港第一,集中在护理学、传媒学、体育相关学科等传统强项,虽然这一数据与 24 年持平。但其他学科港中文也在发力。
25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港中文有 32 个学科进入世界前 50,比去年足足多出来 13 个。
此外,整体学科情况上 ,港中文今年有43 个学科排名上升,进步率仅次于港大,可以说进步非常神速了。
港科:新兴领域杀疯了
如果要说本年学科排名港校赢家,指南君一定会把这个桂冠颁给港科。
虽说从整体数据上来说,港科的表现不如港大、港中文亮眼,但港科在新兴领域杀疯了。毕竟细看港大、港中文夺冠的专业:牙科、哲学、语言学等学科,这类传统学科在现在的就业市场反而显得有些 " 小众 " 了。
但港科今年虽然只有 7 个学科获得全港第一,但分别是数据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电气工程、物理与天文、材料科学、商业与管理研究、经济学与计算经济学 ......
相信这几个学科名字一念出来,许多同学都要惊呼一句:" 原来港科这么厉害吗?"
近两年所谓大热门、能挣钱的新兴领域,港科可谓是占据了大半江山,而指南君也乐观地相信,在目前理工为主导的大趋势下,港科的综合排名能够在今年迎来振奋的新起点,说不定能在最新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给大家一个 surprise。
港理工 vs 港城:后起之秀
作为港校中的 " 务实派 ",香港理工大学在 2025 年排名中展现了 " 稳中求进 " 的实力。酒店管理位列全球第 11 位(与去年持平),连续 5 年蝉联亚洲第一!而例如工程与技术、时装设计这类的黑马学科,也有一定程度的逆袭。
港城在本次排名中也有一定亮眼的表现,其中四大学科跻身全球前 50,例如社会政策及行政管理第 37 位、语言学第 38 位、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第 45 位、传媒学第 48 位。
02
学科排名涨,QS 排名会涨吗?
"QS 世界学科排名涨了又怎样?HR 只看学校牌子,学科排名不过是花架子!"
每年学科排名公布,大家总会在网上听到这样的声音。专业排名和综合排名,就业市场往往更倾向于综合排名。
乍一听似乎有理,但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仅低估了学科排名与大学排名的深度关联,更忽视了职场对 " 专业适配性 " 的真实需求。今天我们就用数据和案例,揭开学科排名背后的真实价值。
"
本是同根生,何来对立论?
许多人将学科排名和大学排名割裂看待,实则作为 QS 期间的排名,两者共享一套底层逻辑。
QS 大学综合排名的核心指标包括:学术声誉、雇主评价、师生比、论文引用率、国际师生比例;
QS 学科排名核心指标包括: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篇均论文引用、H 指数、国际研究网络。
(*H 指数是衡量一所大学的一个学术部门的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方式。该指数基于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组论文以及它们在其他出版物中被引用的次数。)
从衡量指标上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指标高度雷同,因此,一所大学若多个学科排名上升,必然带动其学术声誉、研究产出等核心指标,最终推高综合排名。
今年港校全体专业在 QS 学科排名中 63% 的进步率,也可以当作是 25QS 港校利好的一种信号。根据以上逻辑,我们不难推断出在即将到来的 Q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香港院校会进一步提升排名。
而这也并非指南君主观臆断,以港中文为例,2024 年 QS 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从 47 跃升至第 36 名,与其计算机科学、传媒学等学科进入全球前 30 直接相关。学科强,则综合强——这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学科排名能改变大学命运
学科排名不是 " 锦上添花 ",而是大学综合实力的根基。一所院校强势学科有时候往往能够改变大学命运,就像是内地高校里大家提及南方科技大学,并不会因为这所院校既不是 985,也不是 211 就觉得这所院校很差。相反,这所院校在港硕申请之中是要比一些中下 211、甚至有时候会比 985 吃香。
究其原因,强势学科能够改变一所大学的命运,而这点也正是这两年港校的 " 弯道超车 " 密码。
过去五年,香港高校在全球排名中表现亮眼,可谓是一路突飞猛进,背后正是学科深耕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工程与科技学科常年稳居全球前 20,带动其综合排名冲进 Top 50;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学科连续七年全球前三,成为其国际化招牌;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语言学等学科跻身 Top 50,助力综合排名超越部分传统名校。
此外大洋彼岸的南洋理工,也正是 " 学科突破 = 综合跃迁 " 的实例,南洋理工大学凭借工程学科优势,一路飙进世界前 20。
HR 真的只看综合排名吗?
顶级企业的 HR 并非盲目迷信综合排名。以科技行业为例,谷歌、微软等大厂校招时,会优先锁定计算机学科全球前 50 的院校;投行和咨询公司则对商科、经济学科排名高度敏感,例如伦敦政经(LSE)综合排名第 50,却因经济学科全球第 6,成为投行首选 "Target School"。
在高度专业化、技术门槛严苛的领域,学科排名不仅是学术实力的标尺,更是行业准入的 " 硬通货 "。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往往与顶尖学科院系形成 " 共生关系 " ——从课程认证、实习管道到人才输送,学科排名直接决定了毕业生能否敲开行业大门。
以医学为例,约翰霍普金斯医学学科常年全球前三,其附属医院每年优先录取 JHU 医学院毕业生,甚至为特定研究方向设立定向培养计划。
学科排名与大学排名的关系,恰似 " 毛细血管与主动脉 " ——前者为后者输送养分,后者为前者提供势能。而对求职者而言," 综合排名是入场券,学科排名才是专业能力的信用背书 "。
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 " 精准竞争力 " 的价值时,执着于 " 大学排名决定一切 " 的论调,或许才是真正的认知陷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