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善生的善生
自 2016 年石头推出首款激光导航扫地机时,中国家庭第一次在满地乱撞的扫地机上,迎来了智能化的洗礼。作为国内首批告别扫帚和拖把的家庭,我们见证了扫地机行业从 " 随机碰撞 " 到 " 全屋规划 " 的史诗级跨越。
石头产品的进化史,也可以看作扫地机行业的发展史。石头十年,行业十年。
当行业沉浸在二维空间,也就是地面清洁的精度内卷时,石头在 2025 年 CES 上,用一个机械手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搭载了行业首创的 5 轴仿生机械手,首次实现了地面杂物的主动整理与收纳。至此,扫地机正式突破了二维清洁,以全新的物理交互能力,迈进了三维空间。
再来换个视角,蛇年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让「具身智能」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我所理解的具身智能,是智能体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形成的 " 感知 - 决策 - 行动 " 闭环。
石头的 G30 Space 探索版,也一样契合这个行为逻辑。所以我觉得扫地机虽然作为家里的小物件,但在智能体的呈现上,可以说和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殊途同归。既要有出色的避障能力,又要有高效的路径规划,以及加入机械手之后,硬件与模型算法的协同工作等。
最近拿到了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样机,今天咱们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聊聊这台会被载入扫地机史册的机型。
【 仿生机械手使用指南 】
我们先来聊聊,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上的仿生机械手,究竟能干什么。
很多人想必和我一样,在启动扫地机之前都会整理下地面。如果地板上有杂物,就会影响到地面清洁的洁净度和覆盖面积。再精准的避障技术,也只是会绕过这些障碍物,并不会对它们进行调整。
现在有了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从二维清洁,真正升级到了三维清洁 + 整理。
设置里有仿生机械手的选项,目前主要是辅助清洁、整理物品和遥控取物。
做了一个思维导图,大家看得会更直观些。
「 结构设计 」
机械手开舱伸出的方式很科幻,颇有种科幻大片照进现实的 " 不真实感 "。
机械手运行完毕也会自动回舱。
仿生机械手由多组力臂和关节组成,可以解锁很多姿势,以应对不同造型的物体。
在 APP 端,既可以让它自动抓取,也可以手动进行调节。手动选项中,针对臂展和关节都可以自行调整。
来给你们跳支舞,看起来是不是很梦幻。力臂和关节运行顺畅,即使连续变换不同姿势也依然丝滑。
「 自动抓取 」
日常使用中,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发现障碍物后会自动进行判定,然后自主抓取。
家里常见的鞋子、纸团、袜子抹布等,目前都可以稳定识别并准确抓取。
来看一下小纸团,识别 + 抓取没有问题。
大一些的纸团也 OK。
如果袜子和抹布等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也可以进行自主识别抓取。
面对更大的棉拖鞋,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也没有问题。它会自动调整到合适的方向,然后伸出仿生机械手,准确地抓住拖鞋的上方。
放下的时候,仿生机械手也会调整高度轻轻放下,不会出现摔落的情况。
厚厚的书本也可以抓取抬起,这个仿生机械手的重量上限,已经足够满足家庭清洁所需了。
看完了识别和抓取,下面来聊聊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日常的工作逻辑。
石头随机附送了收纳桶,机器在清扫完毕后,会自主抓取物体放置在桶内,是不是很智能。
我们需要在 APP 端,根据地图设置好收纳箱和鞋子收纳的位置。
在清扫完毕后,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会自动返回鞋子附近,然后通过仿生机械手抓取。
鞋子会被放在你指定好的位置,然后再对刚刚鞋子遮挡的位置进行重新清洁,提高清洁覆盖。
APP 端也可以看到整个工作流程,清洁→识别鞋子→清洁完毕→移开鞋子→放在指定位置→返回基站集尘→再次对刚才鞋子遮挡的区域清洁。
团状物、袜子、抹布等,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会抓取后放置进收纳桶中,完成地面的整理工作。
另外在仿生机械手的下面还设计了一颗摄像头,我们可以进行手动抓取,解锁更多的用法。
平时不在家,除了可以利用机身的摄像头巡查家里的情况以外,现在我们又解锁了一个更高的视角。日常可以看看水吧台有无漏水,花花草草是否有异常等。
【 基站设计 】
G30 Space 探索版作为石头颇有些炫技意味的机型,除了行业首发的仿生机械手之外,在很多地方也都做到了行业领先。
拿到的是水箱版,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购入自动上下水版。
这次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基站外观采用了镜面设计,配合橙色的腰线,很有探索的味道。
支持自动拆卸拖布,实现了干湿分离式的清洁。
水箱更改了造型,使得机身更加小巧。污水箱配备了除臭模块,杀菌率达到了 99.9%。且支持 UVC 杀菌,可以做到 30 分钟快速杀菌。
【 星阵领航】
扫地机行业,如果避障和路径规划有段位的话,那石头我觉得就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梯队。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搭载了石头星阵领航 3.0,从地面到空间,均可实现毫米级的空间避障。
这套避障系统,由远近 4 个激光光源、3 组 ToF 传感器、2 颗 RGB 摄像头和 1 条竖向结构光组成。
在行业里,也是旗舰级别的配置了。甚至在顶部还为仿生机械手增加了摄像头和 ToF 模组,可以说全方位武装到了牙齿。
可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星阵领航的点面阵在探测宽度、高度方面都很广,甚至有了机器上方的空间探测能力。
日常使用中,可以做到信息更全、机身更矮、建图 / 定位 / 避障更高效。相比 LDS 只能扫描同一高度且不能遮挡的劣势,石头的这套方案可以说是质的提升。
【 路径规划与避障 】
面对多种障碍物,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表现几乎完美。机器在接近障碍物后,会自动进行拖布支架外扩,然后完成绕圈清洁。
地面常见的花盆也没问题,贴边程度比绝大部分机器都处理得更好。
面对长方体也可以实现完美贴边。
清扫过程中,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会对多种障碍物进行 AI 识别判定,然后做出对应的清扫与绕行逻辑。比如常见的线材、狗狗便便等都没有问题。后续石头也会开放可训练的物体识别,可以让它不断认识新面孔。
沿边 + 角落清洁一直是业内的难题,实测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贴边,已经几乎不留死角了。
换个角度看一下,这个极限贴边,是我测试过的机器里表现最好的。
来看动图,在识别到墙边之后,机器马上就会自动外扩拖布。
顶视图看得更加清楚,在沿边行进到角落后,拖布外扩会自动收回等待转弯,同时边刷外扩,完成转弯的同时又清洁到卫生死角。
【 低矮空间清洁 】
扫地机的全平 + 超薄化已经是趋势了,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即使增加了机械臂,也依然要做全平机身,所以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G30 Space 探索版的机身高度只有 7.98cm,可以顺利进入低矮的家具底部,极大的减少了家庭清洁中的卫生死角。
【 清洁力测试】
22000Pa 的大吸力,作为石头的机器来讲,我丝毫不担心清扫能力。
直接上麦片测试吧,麦片这种粉尘 + 颗粒物,非常适合用来测试扫地机的吸力。稍差的机型,很容易扫不干净。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仅需一个来回就完全搞定了,地板未出现粉尘、颗粒物的残留。
200 转 /min 的高速内旋恒湿热拖,所以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拖地能力也不用担心。
使用油性蜡笔测试,一遍拖地之后,地板上已经看不到任何残留痕迹了,非常干净。
80 ° C 高温除菌洗加上双风路烘干,针对污渍和异味也会有着更好的瓦解能力。实测拖布变黑的情况下,洗完烘干后,依然洁净如初。
【 毛发处理 】
这次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针对毛发处理,也有着全方位的应对设计。
比如「主动式毛发切割滚刷」,45 ° 倾斜刷毛 + 双层隐藏式刀片,可以有效拾取 + 切割毛发;「零缠绕边刷」,更长的刷毛更容易甩脱毛发;万向轮后面设计了自清洁毛刷,能够实时扫落毛发。
地板上大片毛发,过一遍就全部打扫干净了,主机内也未出现明显的毛发缠绕。
【 如何评价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 】
某种程度上来讲,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出现,标志着扫地机从 " 清洁工具 ",跃进到了 " 家庭服务机器人 "。
仿生机械臂的加入,重构了整个扫地机行业的清洁逻辑。通过自主抓取与整理,实现了地面杂物的主动式物理交互。这也是石头乃至整个行业,首次赋予扫地机三维空间的主动干预能力。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技术突破,我觉得也是石头在把「功能优化」转向「能力定义」的战略方向。从 " 感知环境 " 到 " 改造环境 ",真正的具身智能,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