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立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地积极打造文旅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近日,记者走进贵州黔东南、吉林延边、青海海北,访村落、探民俗,探寻当地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的发展密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
6 年前,嬴勇秀东拼西凑 200 万元,把自家木房改成民宿,左邻右舍一片质疑;6 年来,住店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动了心,嬴勇秀带着大家一起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38 岁的嬴勇秀,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人。由于自家的二层木房有些年头,经常透风漏雨,有时走在地板上,都能听到 " 咯吱咯吱 " 声。在 2018 年的一次家庭会议上,嬴勇秀拍板," 建,必须重建!还得搞民宿!" 第二天她便到村委会申请盖章,再请镇政府过会," 中间来了好几拨干部、专家,不到半个月便顺利获批。"
△嬴勇秀家民宿窗外的侗寨景色。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按照政府提供的设计规划和施工标准,嬴勇秀请来施工队,加班加点建设,3 个月完成主体框架。" 总共 4 层,骨架全是砖混结构,外立面和栏杆全部包着木头。" 嬴勇秀说。
保护利用,群众是主体。始建于北宋的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成群连片的吊脚木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系统性保护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
" 从申请、批复到设计、施工,一环套一环地把关,做到修旧如旧、建新如故。" 新房的内部装修,除了地面铺设地板砖,墙面同样裹着木板,还用实木吊顶,尽管成本算下来比普通砖瓦房高出 50 万元,但嬴勇秀认为值得," 我们自己也要住,用的都是好材料。民宿整体风格跟附近的老房子兼容,有一种侗族的特色品牌意蕴,游客很喜欢。"
2019 年,民宿正式营业,嬴勇秀当年喜迎开门红:总共 14 间客房,有 7 个月几乎天天爆满,一年净赚 50 万元。
" 人们越来越喜欢民族特色、体验民族文化,到肇兴侗寨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之前坚持的装修风格,也成了卖点!" 看到生意日渐兴隆,嬴勇秀也雇用了两名员工帮忙。她的成功,给不少村民带来信心。陆红勤是肇兴侗寨的村干部,本想把自家的木屋租给外地人经营,看到嬴勇秀的生意做得红火,便直接打消念头,随即翻新木屋,发展民宿,去年正式运营。" 嬴勇秀没少帮我们介绍生意,民宿也成了肇兴侗寨的旅游品牌。" 陆红勤说。
2024 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 102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 10 亿元。截至目前,肇兴侗寨发展起 320 多家民宿、50 多家餐厅,人均年收入超过 4 万元。通过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 " 旅游饭 ",走上致富路。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
一块稻田挣出两份钱
人民日报记者 刘以晴
3 月的东北,春寒料峭。正值中午,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庭院里不时飘出米饭香。
村西头,育秧大棚里温暖湿润,村民金君正弓着背检查秧苗," 这水稻金贵着呢,可得照顾好,盼着秋天有个好收成。"
" 咱村大米有品牌,叫‘吗西达’,在朝鲜语里是‘好吃’的意思。" 村子中心,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农家小院改建成的民宿里,光东村归心民宿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正在接待游客。大家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坐下,米饭、鸡汤、辣白菜等陆续上桌。" 这都是咱村的美食,大家尝尝。喜欢的话,还能线上下单,直接寄到家。" 杨丽娜说。
△游客在光东村的稻田观景台游玩合影。资料图片
"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 光东村近年来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乡村变化越来越大。
光东村地处海兰江畔,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守着绿水青山,光东村的水稻一度 " 养在深闺无人识 "。转变发生在 2011 年,看中了村里的特色资源,26 岁的杨丽娜返回家乡,发展乡村旅游。除了特色民居、歌舞表演、民族美食,杨丽娜还将目光望向广袤田野。
在不影响种植的前提下,稻田边建起观景台、跑起小火车,推出种稻体验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 我们按比例给村集体分成,让村民一块稻田能挣两份钱。" 杨丽娜介绍,光东村已与 500 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上榜 " 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
" 离开光东村后,游客能不能还是顾客?" 村党支部书记金宪的一句话,让杨丽娜有了新想法。她开始与村民合作,确定收购价格、设计产品包装、搭建线上商城,在网上卖起大米、米酒、辣白菜等特产。截至目前,线上商城销售额超千万元。
" 有了销路,咱也不能掉链子。" 金君说。他牵头成立光东有机大米专业合作社,邀请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统一育苗、除草、施肥等各个环节,保证大米质量。如今,光东村的大米远销海外。
农旅融合发展成为增收致富新引擎。光东村每年接待游客约 50 万人次,稻米售价也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 10 年前的 10 万元,到去年已突破百万元,2024 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1 万元,比 2015 年增长 3.2 倍。
" 村里发展好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将来,我们还要坚持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发展思路,大家一块干,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金宪说。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
春风吹暖牧民的心
人民日报记者 乔 栋
高原春来到,冰封的高原蓝宝石青海湖迎来开湖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 " 开湖 " 活动即将举行。青海湖北岸的风,一直吹到沙柳河镇。站在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的山坡上,望着沙柳河潺潺流向青海湖,湖面的蓝冰在消融,身边的牦牛悠闲地打着尾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索南才夫旦脸上写着希望。
△在果洛藏贡麻村举行的绿色农畜及文创产品推介会现场。资料图片
" 才开春,一点都没闲着。" 索南才夫旦从山上下来,进入果洛藏贡麻村村委会,产业促进工作队成员们正在等着他。队长俄藏加一脸兴奋:" 知道我们的‘贡洛藏’牛羊肉昨天直播卖了多少单吗?" 俄藏加拍了拍旁边的年轻小伙才多加,伸出了 3 根手指头:"300 多单,2 万多块钱!"
在沙柳河观湟鱼洄游,在仙女湾湿地看普氏原羚奔驰,在圣泉湾断崖打卡 …… 以果洛藏贡麻村为中心,感受青海湖之美成了不少游客的必选项。近些年,这个平均海拔 3300 米的高原村落在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也越走越顺畅。
逐水草,牧牛羊。此前,果洛藏贡麻村的藏系羊、牦牛一直处于 " 散养 " 阶段。2020 年,当时 30 岁的索南才夫旦被选为村支书,他打算围绕养殖开辟新市场。" 着力点还是合作社,我们动员能人大户做示范,分群、配种、断奶、管理、饲养、出栏都由专人负责。"
规模上来了、品质提升了,合作社的收益跟着节节高。去年,果洛藏贡麻村 3 家合作社整合了 6.43 万亩草场,年收入达到 140.5 万元。
高原的初春,仍有寒意,但果洛藏贡麻村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去年 8 月,投资达 350 万元的村集体产业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贡洛藏 " 品牌正式投入市场。半年时间不到,公司销售金额达到近 20 万元。
"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果洛藏贡麻村的牛羊肉好,慕名而来。" 这个青海湖边曾经以游牧为生的村庄,如今还开拓了生态旅游体验项目,正向着 " 产业兴、生态美、村民富 " 前进。2024 年,果洛藏贡麻村村集体经济达 80 多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为 19817.5 元,比上年度增长 14.04%。
索南才夫旦在朋友圈自豪地写下这段文字:" 现在的果洛藏贡麻村,风吹草低后见的不只有牛羊了,红色研学、特色旅游、高效畜牧养殖、啤酒深酿加工、无土栽培采摘、畜副产品加工、文创设计开发等多业态齐头并进,一项项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