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翟文婷
AI 正在肉眼可见地泛化与下沉:有问必答,能陪聊,还是打工人给自己找的一个免费助理。
见此情形,B 端商家有点急了。大模型如此全能,AI 对一门生意的理解和经营,是不是也应该发挥点作用?
只是跟 C 端用户的拿来主义不同,AI 提高 B 端生产力的前提是懂这门生意,甚至可能需要进一步精调训练大模型。
虽然「AI to B」好看不好吃,但没有人敢,也没有人愿意错过。产业链的每个角色或主动或被动,都被这场 AI 风暴所裹挟。
好看不好吃的「AI to B」
一个春节,所有人都患上了 AI 焦虑症。尤其是面对「AI to C」的火热浪潮,血统纯正的 B 类商业平台也坐不住了。
在近日 1688 举办的好生意大会上,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用 AI 让生意更简单。整个大会给人的感觉就是,1688 看到大模型迭代能力如此之快,开始担心链接工厂的主场是否会被新的角色替代,这个中国最大的 B 类商业平台不想踏空「AI to B」红利。
目前 1688 已经有超过一亿的年度活跃买家,很多买家希望 AI 能更好服务他们个性化和轻定制的采购需求。而平台上超过一百万的源头厂商,则希望得到更有效的 AI 解决方案去帮他们打造柔性供应链。
虽然需求旺盛,但是 AI 响应 B 端能力却不如 C 端那样,可以即插即用。
相比 C 端应用的普适性,娱乐性,解决问题的即时性,B 端生意要更复杂,更个性化,链条也更长。B 类商业平台对模型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最基础的,不同行业所需构建的知识库天差地别,知识壁垒的跨越就是一个难题。
再进一步,同样是电商领域的 AI 客服,C 端买家跟 B 端买家要解决的问题又不一样。前者通常是默默下单,有问题几个对话轮次可能就解决了;后者不然,需求复杂,决策链条长,有现货,有定制,还存在大量复购和议价。
其实这是 B 端的共通问题,他们存在大量非结构化和差异化的元素,简单搜索和推荐难以深度匹配他们的需求,更谈不上给予他们商机发现和决策指引。
当然,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之外,国内 B 端付费习惯的历史问题,间接导致 AI 在 B 端推进的速度似乎有点慢。现在 1688 已经把平台所有 AI 产品全部免费,可谓开了 B 类电商的先河,也足见其押注「AI to B」的决心。
但「AI to B」好看不好吃,要想吃到红利,需要极大勇气、耐心和运气。对 1688 来说,它需要拿出自己在产业带重投入时那种「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
AI 带来的平权和效率
回到根本,AI 在 B 端做生意这件事上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以电商为例,1688 过去一直试图拆解生意链路,根据买卖双方的需求,围绕「找挑询付履」,技术团队试图抽离出 AI 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场域或环节。最后是聚焦在商机、商品、搜推、客服和经营几个场景,提炼出十几个 AI 项目,重点发展。
如果站在横向的维度,他们似乎打算通过 AI 解决两件事:平权和效率。
以选品为例,很多超级买家可能会搭建上百人的团队,从收集数据到选品会,再到成交,他们固定时间内可以并行运作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人的小 B,不论从覆盖半径还是财力,都没法与之相提并论。
但是 AI 时代,也许这两个群体的商业战斗力可以趋于拉齐,这就是所谓的 AI 平权。
除平权之外,AI 在 B 端解决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效率。
B2B 产业生意链条长,左右因素复杂,这让决策变得困难。一位经营轻奢连衣裙、服务中年女性的商家,需要寻找一款一定价格区间、口碑评价好的热销商品,传统的做法,是不断尝试搜索关键词提高成功可能性,但 AI 可以基于数据统计和逻辑推理提高匹配效率。
平台会根据海量交易数据,通过生意货盘、兴趣、采购偏好等对买家进行分层,然后用 AI 大模型结合卖家供应链能力和履约的稳定性做一个匹配。
1688 在大会上给了一个数据:启动这个模型两周时间,灰度了 5% 的商家实验,目前回收的统计数据是商家 GMV 平均增量达到 7.5%。
AI 辅助决策只是其中方面,除此之外,AI 生成图文、客服、运营等多个环节,都关乎效率提升。
可以预见,随着「AI to B」的发展,商家能触达过去不愿意服务、服务不好、服务不了的「小 B 大 C 买家」。甚至 B 和 C、内贸和外贸、线上和线下、国内和国外的生意边界都变得模糊。
AI 解决问题的深度更重要
AI 解决问题的宽度不是瓶颈,重点在于处理问题的深度。
目前,很难寄希望 AI 能创造多大规模的 GMV ,客户的使用率、使用时长和有效性,是平台和商家最关注的。
普通人使用 AI 产出的结果往往不仅取决于 AI 本身的能力,也跟输入 Prompt(提示词)的精确度相关。B 端用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产品,使用的效果却很不一样。
一家义乌的电商供应链公司,春节后接入了 1688 的 AI 数字员工之后,公司几乎进入开挂局面。
AI 客服能跟买家进行多轮对话,甚至能根据之前训练的价格段与对方谈价,确定交易,AI 直接推送合同给对方。你能想象吗,一年几个亿的生意,只有一个人工客服,其他工作都靠 AI 完成。除此之外,维护老客户,唤醒沉睡客户的工作,也都交给 AI。AI 完全掌握他的产品、材质、工艺、流程甚至库存和利润,几乎可以当一个傻瓜式的智能存在。
当然,这一切收获是他花了大量时间,针对 AI 做了大量训练工作的结果。
与此同时,另一位商家却感到迷茫,似乎也就解放了一些时间精力,节省了一些人员成本,生意效果却没有突破性飞跃。这可能跟他投喂 AI 语料,建立知识库的水平,开放数据权限的程度等有关系。当然,也离不开所处行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因为 AI 在 B 类行业的渗透也是分波次、渐进式的。
所以你看,起点相同,但是思路不同,方式不同,行业不同,甚至运气不同,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局面。
已经下水的人,体感不同,站在岸边的人也在寻找入水角度。不管怎样,AI 对 B 类产业的渗透势在必行,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于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毕竟 AI 现在解决的都是已知问题,那些未知呢?
一篇稿件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朋友圈或在看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