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经济循环的 " 终点 ",也是 " 起点 ",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福祉的 " 温度计 "。
长期以来,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种 " 政策热、市场冷 " 的悖论——多类商品换新补贴连续加码,各种消费券密集发放,但居民储蓄率却持续攀升。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根本性矛盾:依靠短期财政补贴的 " 政策促销 " 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收入分配、供给创新、生态优化等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才能真正激活消费的内生动力。最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我国消费政策从短期刺激开始向长效机制转变。
毋庸讳言,当前消费疲软的核心症结在于居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因此,《方案》把 " 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 " 放在首位。其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特别强调,一是,工资增长速度上要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尽可能缩小增长的差距;二是,工资增长应和劳动生产率挂钩,不仅是多劳多得,还要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
工资收入只是一部分,更深层和长远的办法是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由此观察,我们当更能体会 " 稳股市、稳楼市 " 写入《方案》的特殊意义。当房产占居民财富比重超过 60% 时,楼市预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转化为消费紧缩的连锁反应。" 稳定资产端 " 与 " 刺激消费端 " 的联动设计,背后的逻辑正是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对消费信心的深刻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的 " 隐性增收 " 效应更不可忽视。无论是养老金的提升,还是医保标准的提高,包括多地正在探索的生育补贴制度,主旨精神都是为每个家庭构建 " 风险对冲基金 "。人们未来的后顾之忧没有了,才敢在当下放心大胆地花钱消费。
提振消费,把 " 存量 " 释放出来是基础,扩大 " 增量 " 更是潜力无限。这就需要完成从 " 需求刺激 " 到 " 供给创造 " 的转型。
传统消费政策多聚焦需求端 " 打折促销 ",却往往忽视供给侧 " 无中生有 " 的创造能力。《方案》中 " 服务消费提质 " 正是洞察到消费升级的本质规律——当人均 GDP 突破 1.3 万美元,居民需求已从 " 拥有更多 " 转向 " 体验更好 "。冰雪经济、银发康养、沉浸式文旅等新业态的爆发,印证了 " 供给创造需求 " 的黄金法则。
提振消费不只是经济层面的政策,更涉及制度环境的系统再造。《方案》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即 " 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 ",其中特别强调保障休息休假的权益,直指 " 过劳社会 " 的症结。这种将劳动权益与消费潜力挂钩的视角,不仅是消费生态的优化,也体现了政策设计的人文厚度。
当然,提振消费的落脚点最终应该是为了 " 人 "。政策重心应该从 " 刺激购买 " 转向促进 " 人的全面发展 "。不再单纯关注消费数据的回暖,更应着力推动实现收入分配更公平、供给创新更活跃、制度环境更友好的经济社会图景。也唯有将消费振兴嵌入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才能让消费潜力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央视网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