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安配套最紧密的区县或已出现。
近日消息,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将落户三原高新区,我们注意到,不久前三原高新区还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等共建了一个总投资 1.05 亿元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研究院项目。
去年以来,更是有西科大新材料研发试验生产基地、西安理工大学锂电池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精尖项目相继落户三原高新区。我们意识到,是时候刷新我们对三原这座关中名城的固有认知了!
01
" 高端技术 " 接踵而至:三原谋变科技
三原高新区近期的几个新项目确实让我们有些惊讶。
最近的一个是人工智能芯片封装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借助芯粒异构集成技术(Chiplet)及自研装备,搭建人工智能芯片封装及基础应用平台,以缩小我国在该领域与国外的差距,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厂房总建筑面积达 5 万平方米,布局包括封测中心、算力中心以及配套的仓储设施,计划建设两条封测线,占地面积为 25 亩。
瞄准先进封装这样的高端技术,三原自然要选到实力合作方。
牵头方来自顶尖高校团队和成熟半导体设备公司,不仅其专精互连微凸点、TSV、RDL 等先进封装结构的制造和低温键合技术已经为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先进封装服务;且已成功研发 IC 级传统和先进封装设备,8/12 英寸晶圆级基板键合、传统正装、倒装、3D 堆叠、车规级软焊料装片机等,并计划逐步向市场推出超高精度装片机、高精度 TSV/TGV 堆叠 TCB 工艺键合装片机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市场高端半导体设备均由外国品牌垄断,而此次合作方则是唯一进入国内外头部大厂的国产品牌,如华天科技、日月星 ATX、扬杰科技、气派科技、龙芯中科等。
项目主体公司现已成立,其中三原下属平台公司持股 10%,政府引导之意显露其中。
稍微向前追溯,三原高新区还将目光投向了智能机器人。
2024 年 3 月,三原县与大湾区大学(筹)讲席教授、先进工程学院院长王煜教授签订科技产业化合作框架协议,指向总投资 1.05 亿元的清河湾(国际)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研究院项目。
作为机器人、结构拓扑优化及智能制造研究的知名学者的王煜更是大有来头,其是国家 973 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香港创新科技署、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 50 余项,累计发表期刊会议论文 400 余篇。
与直接落产业不同的是,该项目意在孵化。公开信息显示,项目计划围绕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和企业孵化平台等三大平台,直接应用场景即三原现有产业,事实上,目前三原县白鹿制药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已开启 "AI+ 大数据 " 征程。
此外,还有由西安科技大学王晓刚教授团队主导的 " 三原新材料研究院 " 项目,占地 20 亩,总投资 5200 万元。
将依托陕西省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 20 余项专利及 30 余人研发团队),专注于半导体基础新材料、新能源材料、轻质合金及先进制氢技术的产业化。项目规划两年内建成省级工程中心,并布局三大生产线:金属镁合金生产线、半导体上游材料线、高纯碳及石墨烯线。
项目主体由王晓刚团队、西科博尔科技、咸阳纺织集团及彬州城投联合成立,进一步整合高校研发与产业资源,强化三原在半导体及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力。
02
创新招商路径:三原国资或迎改革
向科技产业进军,县域国资到底要怎么做呢?
继《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这一刚性约束发布后,国办一号文再次强调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尤其是明确严控县级政府新设基金,县域招商难度可想而知。
基于如上考虑,三原县正在探索将基金变为 " 辅助工具 "。 合作逻辑是这样的,三原高新区通过与市场化基金合作寻找优质项目,但不向基金出资,前期对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于合作基金,三原高新区下属国企则通过厂房等固定资产入股,与企业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即 " 借力 " 基金资源实现与企业间的市场化合作,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实现 " 三方共赢 "。
该模式现已跑通,在与江西爱杭基金产业联盟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三原高新区落地了七朵集团 5.1 亿元大蒜深加工项目。项目运营后,可年产各类大蒜深加工产品 5-6 吨,实现年产值 1-2 亿元,年纳税千万元,提供就业岗位 300-500 个。
不仅是创造增量,三原高新区还为区内入驻企业储备了多套 " 融资方案 "。
目前正在与金融机构合作推进中的产品有:如税收信用、红色增信、信用融资,以在地企业长期纳税记录为信用基础获得贷款;如非公党建,以党支部为信用基础帮助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此类企业都可获得政府增信后的低息贷款。
在我们看来,以上只是县域招商引资的工具方法,而真正改变县域 " 投行思维 " 的当属区域机制改革,未来无疑将释放更大能量。
这在三原即将落地芯片封装项目上就已经显现,项目主体中三原方面出资的平台公司此前由三原县财政局全资持股,公司 51% 的股权在 2022 年 10 月通过市场化方式调整至咸阳农投集团。(详见《1700 亿 " 国资大整合 ":平台转型下的 " 咸阳探索 "》)
值得关注的是,咸阳农投的组建不仅是市级层面推动资源整合的重要部署,更是在短期内密集控股了泾阳、三原、淳化等多个县域平台公司,这种 " 市带县 " 模式显然为县域注入 " 盘活决心 ",例如咸阳农投控股后的陕西泾汇集团就于 2024 年出手了陕西专精特新企业嘉瀚机电 C 轮融资。
金融棒棒糖获悉重磅信息,三原高新区正在筹划组建 " 三原高新集团 ",将对区域内各类国有资产完成摸底,通过下设 6 家子公司进行统筹管理,进一步实现以市场化手段寻求产业增量。在我们的观察中这极有可能成为陕西首首例县域 " 平台改革 "。
03
紧贴式融合:三原或成 " 第一卫星城 "
面对三原的种种变化,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其与西安越来越 " 近 " 了。
当然这里指的不是距离,其实在《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泾三高组团中每一个区县都比三原距西安近,据高德地图显示,泾阳与高陵分别距离西安 29 公里、31 公里,而三原则为 35 公里。但就当前三原与西安的经济要素融合来看,其却极有可能成为西安 " 第一卫星县 "。
现代食品工业无疑是三原最大的王牌。
作为 " 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 " 的三原食品企业数量位居咸阳首位,现已实现 " 生产 - 包装 - 仓储 - 运输 " 一体化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截至 2024 年,全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计 54 家,三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 109 家,瞪羚企业 8 家," 专精特新 " 中小企业 13 家,2024 年食品产值达 90 亿元。西安市民日常所接触到的安慕希、果粒橙、达利园糕点、果子熟了等,均生产自伊利、达利、娃哈哈等巨头的三原工厂。
如此聚集也使三原顺理成章地成为西安 " 食品保供基地 ",而随着西安 " 北跨 " 号角的吹响,双方融合的方式则愈发多样了。
为进一步融入西安先进制造生态圈,三原不仅出台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汽车产业链合作行动方案》,还先后引入洋宜浩、杰特、中晟等 15 户为陕汽、比亚迪、吉利配套企业,年产值达 6.48 亿元,产业聚集明显贴近西安经开区。
科技端的融合也在推进之中。三原还在西安设立研发 " 飞地 ",目前正在推进中的智能机器人项目就是该模式,项目研发中心将设置在西安,企业孵化落地三原。值得一提的是,三原当前科技企业数量亦是突飞猛进,2024 年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加 40 户,同比增长 54%。
回到近期落地的几个高端科技项目,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方向已明显契合于西安当前着力发展的 "6+5+6+1" 现代产业体系,三原产业升级路径进一步向西安集群式靠拢,未来嵌入空间广阔。
加速融合之中如何 " 做好服务 " 则成为眼下要务。
据了解,三原目前已开展了不少储备工作,如落地陕西正大技师学院三原校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三原校区,并筹划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新校区等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本地化就业;如积极对接地铁、公交等直达西安的公共交通;如三原高新区则建设了专门服务科技型人才的 " 专家公寓 " 等。
行文至此,面对三原近期接二连三落地的 " 大项目 ",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其与西安间的融合正在从传统食品保供向科技创新进化,尤其是这种紧贴西安发展的自身产业升级,值得我们长期关注。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