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变 03-21
财报里的电商三巨头:AI豪赌、国补红利与增速困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核心提示」

大变局时刻,电商巨头拼什么?

作者   |  陈法善

编辑  |  刘杨

3 月 20 日晚间,随着拼多多公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中国电商三巨头阿里、京东、拼多多的财报悉数亮相。这三张成绩单,或许蕴含着未来的竞争格局。

阿里巴巴豪掷重金布局 AI,一改过去的扩张路线,开始重新定义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京东靠着供应链优势和国补东风,难得站上了风口;拼多多则呈现出最大的反差:一方面在增速方面继续领跑行业,另一方面营收连续两个季度不及市场预期。

细看三家财报,拼多多表现最为扑朔迷离。虽然全年营收同比增长 59% 达 3938 亿元,但四季度多项指标透露出增长隐忧:营收较市场预期低了 50 亿元以上,营收和营业利润增速分别下滑至 17% 和 14%,似乎暗示着其增长神话正在触及天花板。

不过,拼多多的广告收入仍保持稳健,表明平台的变现能力并未受损。值得注意的是,TEMU 在海外的快速扩张和 AI 布局,在财报中只字未提,这种克制背后或许有其他的战略考量。

反观阿里,转型决心更为坚决。一方面大刀阔斧切割高鑫零售、银泰等线下资产,即便承担亏损也要将战略收缩、聚焦主业贯彻到底;另一方面宣布五年投入 3800 亿元布局 AI,在财报中频频强调 AI、大模型。同时,阿里的国际化步伐加快,海外业务增速已成集团亮点,也让掌舵人蒋凡重掌电商大权,上演 " 王者归来 "。

京东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 " 重资产 " 道路。全年营收 11588 亿元,展现出供应链模式的韧性。这与其更重视自营业务、深耕物流网络的策略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国补政策助力下,京东在电子产品、家电销售领域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第四季度相关业务增速达 15.8%,领跑各业务线。

三家巨头交出的财报,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更是它们对电商未来的不同理解。在这些差异化的选择背后,究竟谁能抢占先机?

不讲 AI,拼多多拼什么?

在这个 AI 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必谈主题的时代,拼多多显得十分淡定。不论是财报还是财报会,对 AI 只字未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业绩增速和生态建设上。

从财报数据看,拼多多交出了一份 " 两高一低 " 的答卷:2024 年营收 3938 亿元,同比增长 59%,主要得益于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收入的增加。具体来看,在线营销服务(主要是向商家收取的广告费)同比增长 29%,交易服务收入(包括佣金、手续费等)同比增长 108%。同时,全年营业利润 1084 亿元,同比增长 85%。

到了第四季度,这些数据都出现了降温。当季营收 1106 亿元,同比增长 24%,其中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降至 17% 和 33%,营业利润增速更是回落至 14%。

这种放缓,部分源于对商家端的减佣政策。正如 CEO 陈磊在财报中提到的,公司正通过平台运营和政策创新,以期打造更健康的电商生态。

2024 年的 " 国补 " 红利,意外地成了拼多多的 " 双刃剑 "。一方面,家电、3C 数码的换新潮为行业带来增量;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定位,消费者更倾向于在京东、天猫上购买这类产品,使得拼多多享受到的国补红利偏少。

同时,为了应对京东、天猫国补后价格对拼多多低价心智的冲击,拼多多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销售费用同比增长 35%。

不过,拼多多似乎并不担心烧钱。截至 2024 年底,其账上仍趴着 3316 亿元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同比增长 53%,这笔充足的 " 弹药 " 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战略回旋空间。

面对主站增速放缓的压力,TEMU 本该是拼多多的重要增长极。但受海外市场政策变动影响,这条出海之路正面临新的考验。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选择在财报中对 TEMU 保持沉默。

阿里,电商基本盘稳了吗?‍‍‍

阿里的财报是三家中,最不像电商公司的。财报将公司业务划分成淘天、国际数字商业、云智能、菜鸟、本地生活、大文娱等几大板块。

电商基本盘方面,淘天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的答卷。第四季度客户管理收入达 1008 亿元,同比增长 9%,创下一年半以来新高,主要是由线上 GMV 增长和 Take rate 同比提升所带动。后者得益于基础软件服务费、" 全站推广 " 渗透率提升的影响。全站推广的提升,表明中小商家的付费意愿正在变强。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淘天 GMV 的增长势头。

据 36 氪报道,淘天 GMV 在 2024 年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兑现了吴泳铭接任 CEO 时许下的 " 重回增长轨道 " 的承诺。面对竞争对手的围剿,淘天并没有通过牺牲利润换取增长,反而在收入与增长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暂时稳住了国内电商的基本盘。

出海业务成为阿里新的增长引擎。第四季度国际数字商业收入 378 亿元,同比增长 32%,超出市场预期。其中,批发业务环比增速从 9.4% 跃升至 18%,成为最大亮点。这一增长背后,或与贸易战加关税、跨境物流变动预期下,商家提前出货有关。出海业务的亮眼表现,也让掌舵人蒋凡于 2024 年 11 出任阿里电商事业群 CEO,统筹起阿里全球电商版图。

但出海业务还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阿里对此的解释是,在年底消费旺季,在欧洲、海湾地区增加了获客的营销投入,导致了增长和亏损同时扩大的现象。

阿里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在 AI 领域的大手笔布局。2024 年第四季度,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 317 亿元,同比增长 13%,其中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功不可没。近期,阿里在 AI 领域动作频频:开源新一代多模态模型 Qwen2.5-VL,与苹果达成合作将 " 通义千问 " 引入国行 iPhone,加上 DeepSeek 出圈带来的算力红利,市场开始重估阿里的科技属性,推动其港股较 1 月低点上涨近 70%。

这种转型早有伏笔。马云曾多次强调阿里是数据公司而非零售公司,因为阿里的核心是搭建电商基础设施。当 2023 年底拼多多市值逼近阿里时," 退休 " 的马云罕见在内网表态,称 "AI 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为后续阿里的转型确定了基调。

从财报整体来看,阿里正在加速从电商巨头向科技公司的转型。通过电商、云计算、AI 三位一体,构建全球化的技术平台,打造长期的竞争壁垒。这个新故事,正在被市场重新定价。

京东:" 辛苦钱 " 的特殊价值

在电商 " 轻资产 " 成为主流的时代,京东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2024 年,依靠深耕供应链和运营效率提升,叠加国补政策红利,京东实现全年收入 11588 亿元,同比增长 6.8%。特别是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13.4% 达 3470 亿元,自 2022 年一季度以来,再次重回双位数增长。

这份成绩单的亮点,在于京东完美接住了 " 国补 " 的东风。家电、3C 电子产品作为京东的传统优势领域,第四季度这两大品类同比增速达 15.8%,较上季度大幅提升 13.1 个百分点。

国补的流量红利,也外溢到京东其他品类。如四季度,日用百货品类的收入同比增长了 11.1%,比上一季度提高了约 3 个百分点。在 GMV、收入增长带动下,京东全年经营利润 387 亿元,同比增长 49%;其中,第四季度经营利润 85 亿元,同比大增 325%。

在财报中,京东并未提及 AI,海外业务也被放到了 " 新业务 " 的分支下。换言之,京东不是这轮 AI、出海叙事的主要受益者,也无法依靠 "AI 股市 "" 乘风破浪 " 来激发市场的想象力。

这也比较符合京东一贯以来稳扎稳打的风格。在直播电商兴起时,京东并不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但凭借无佣金、无坑位费、无套路的采销直播,依然在直播赛道占有一席之地。

更引人注目的是,京东在财报中着墨最多的,反而是企业社会责任。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经有 1200 名一线员工从京东物流退休,拿到了在当地有竞争力的退休金。而就在近期,京东宣布进军外卖业务,为签约骑手缴纳五险一金。3 月 20 日,京东宣布,已经跟超 1 万名全职骑手签署了正式劳动合同。

当然,这种重资产模式也意味着更重的成本负担。2024 年,京东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高达 1161 亿元,是全年经营利润的三倍。但正是这份 " 辛苦钱 ",支撑起了京东在效率和用户体验上的持续进步。

在轻资产、高估值的互联网叙事之外,京东用 " 重人力、重责任 " 的模式,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种选择,不仅为员工带来了保障,也为企业赢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或许不是最潮流的打法,但无疑是最适合京东的选择。

在电商大变局的关键节点,虽然旧的故事已经定型,但属于电商三巨头的新剧本,或许才刚刚开始。

亲爱的读者,由于公众号规则的变化,不标星《豹变》公众号,无法收到最新推送,星标方法如下图。

更多精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拼多多 京东 三巨头 阿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