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学了个段子,完美展现我追这档综艺的心态变化。
看个综艺我是到处拍照,被人科普我才顿觉蹊跷,学会技能我是一顿炫耀,追花小队你是人间骄傲。
说的就是《追花两万里》,开播的时候勾得大家到处拍花,纷纷打卡,追着追着发现了不对劲。
这是来看综艺的,还是来学养蜂的?
又好像都不是。
追花小队的 88 个蜂箱,和他们这一路的 " 追花之旅 ",都在告诉大家,答案没那么简单。
追花小队的创业,堪称是全民参与。
在养蜂上面,小队的成员可以说全是新兵蛋子,好不容易磨合了一些,成员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半途退出。
小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于是开创了国内直播摇嘉宾的先河。
来连线的蜂二代、相关学科的博士生、甚至还有退役秀人、现役网红,什么都肯干只求一张实习证明的大学生也来凑这个热闹。
陈少熙发起的 " 全民追花计划 ",勾得观众都加入了拍花大军。
闻声前来支持兄弟的鸽们,也变成了小队的撑伞人。
人气有了,追花小队的后备也丝毫不含糊。
每次有新嘉宾来访,小队都会调制独家秘方的蜂蜜饮品,带去集市售卖的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节目结束了,养成系养蜂人的历程却没有结束。
收官发布会上,小队公开了成立追花俱乐部,还会在后陡门街区设立线下门店。
后陡门,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看似冷门的赛道,境遇却一点都不冷。
追花小队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陈少熙一开始用镊子夹虫,手抖得堪比绣花,后来达成 " 捉蜂自由 " 成就。
秦舒欣初学检查蜂箱,被蛰到落荒而逃,评论区喊着 " 别人追星他追蜂,别人塌房他肿成方 " ,后来带着嘉宾看蜂箱,眼睛都不带眨的。
团队从一开始吵吵闹闹,矛盾不断,后来几次联手转运," 忽悠 " 嘉宾认养,逐渐养出 " 过敏 " 的交情。
不光小队成员学到东西,连观众都直呼:
" 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到我的脑子里!"
如何制作合格的蜂箱?蜂王丢了怎么办?不同花酿出来的蜜又什么区别?
看《追花》的观众们,还真能答得像模像样。
冷门变热门,还得是《追花》。
他们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为蜂蜜 " 带货 ",而是深入了这个行业,创新制作了许多蜂产品,蜂蜡保鲜布、条蜜,几次上架都售罄。还有正在研发的蜡瓶糖、蜂蜡唇膏、润手膏等等,相信不久的将来都会和大家见面。
追花小队更像是为蜂产业打开一扇门,带给这个行业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就连老前辈也说:
" 蜜蜂教会我们敬畏,你们教会我创新 " 。
这一潭平静的水面,终因他们的到来泛起涟漪。
《追花两万里》的路程,是追花小队一路南移。
节目采用 " 长视频 + 短视频 + 互动直播 " 的传播矩阵模式,这样深度互动的模式,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了养蜂背后的故事。
他们的迁徙线路图,正是中国蜜源植物的开花时刻表。
这一刻,大家不由得感叹:
" 原来有人替春天值班!"
当然,也有人在替蜜蜂值班。
比如简守银夫妇,始终在追寻 " 甜蜜的事业 "。
他们说 " 蜜蜂活,我们就活。"
这里的 " 我们 " 不只是这对夫妇,也是我们每个人。
有专家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小时,人类仅能存活四年。没有了蜜蜂,人类也会逐渐消失。
是人在养蜂,还是蜂养了人 ?
《追花两万里》不仅仅是一群人的 " 追花之旅 ",更是与自然的一次深入交流。
它所带来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
蜂产品搜索量增加、" 蜂雨无阻家庭农场 " 官宣百种产品计划、与花西子品牌达成合作、大批年轻人争先涌入传统农业 ......
节目已然收官,但蜂雨无阻家庭农场不会散场。
综艺中积蓄的能量,最终会反哺养蜂之路的长线运营。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养蜂,也为这个行业开辟了新的花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