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款爱好者 " 转投银行理财,却被市场泼了盆冷水。
最近,张琳发现不久前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浮亏,这让她有些难以接受。
张琳,今年 30 多岁,在国内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在理财方式选择上,她过往都是将攒下的工资存成银行定期存款(下称 " 定存 ")。然而,近年来随着存款利率的走低,她转投了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
2025 年 1 月,她在工商银行手机银行购买了工银理财一款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金额为 5 万元。截至 3 月 18 日,该产品已经浮亏约 141 元,投资金额为 49,859 元。
张琳买入后不久,国内债券市场就遭遇了价格波动,这款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突然掉头向下,本金也开始亏损。
张琳并非个例。她身边不少朋友发现,明明购买的是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竟然连续多天都是负收益。
这与 2025 年 2 月以来债券市场回调有关。这些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多为 " 固定收益类 " 产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类资产等。
在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看来,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引发债券价格回调,进而影响了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受此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升,部分投资者信心受挫,市场出现阶段性赎回潮。
没想到中低风险理财也亏本
每年春节假期前后,是银行揽储的关键时刻,通常会以提高利率、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存款。但是 2025 年初,张琳发现银行的揽储活动并不多,定存的利率也没有吸引力,她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银行理财。
在工商银行手机银行页面上,工银理财 · 鑫添益 90 天持盈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下称 " 鑫添益 90 天 ")吸引了她的注意。当时,这款产品的介绍页面显示,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在 3% 以上,远超过银行的存款产品的年化利率,而且是 PR2 级别。
PR2 级别意味着,虽然理财产品不保障本金,但风险较低,本金和收益受风险因素影响较小。
让张琳没想到的是,买入后不久,鑫添益 90 天的收益开始转负,本金出现浮亏。近一个月(2025 年 2 月 14 日— 2025 年 3 月 18 日)的年化收益率为 -3.81%;近三个月(2024 年 12 月 18 日— 2025 年 3 月 18 日)的年化收益率为 0.21%。这款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在 3% 以上,为 3.04%(2020 年 11 月 20 日— 2025 年 3 月 18 日)。
在出现浮亏后,张琳想尽快赎回理财,但是该产品最短持有期是 90 天,目前还未到开放期,她只能等待。另外,她关注的建信理财 " 惠众日申季赎开放式产品 " 的年化收益率也在近一个月出现负值,为 -1.08%。
上海的李先生决定将持有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赎回。他在 2024 年 1 月,购买了约 8 万元的 " 交银理财中短债 30 天持有专享 " 产品。购买之前,他在交通银行手机银行上看到这款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在 3% 以上,是当时推荐列表中收益率比较高的产品,而且风险很低,属于 "2R 稳健型 " 产品。
但是买入之后,这款 " 交银理财中短债 30 天持有专享 " 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再也没有达到过 3% 以上,一直在 2% 左右徘徊。最近一个月,这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 -2%,所以他想尽快 " 止损 "。
" 现在开始亏钱不说,买入以来的产品年化收益率不足 2%,当时很多银行的定存利率都比它高。" 李先生表示。
一位理财投资者表示,其持有的一款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还有 10 多天到期,前段时间年化收益率在 4%,最近一个月变成了 -0.80%。
2022 年,银行理财遭遇大面积跌破净值的现象,一度引发两次 " 赎回潮 "。彼时,居民大量赎回理财,理财规模出现了大幅降低。近期,理财产品波动是否会再次引发 " 赎回潮 "?马鲲鹏预计,本轮理财赎回潮的持续时间较短,市场情绪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赎回潮已经接近尾声。
马鲲鹏表示,主要原因是理财产品破净率目前依然处于低位。2022 年两次赎回潮,理财产品破净率最高维持在 20% 以上,但是 2025 年的理财产品破净率依然较低,维持在 5% 左右。从近期数据看,赎回压力已明显缓解,市场正在逐步修复。
" 归宿 " 还是定存?
赎回理财后,资金又该投向何处?张琳可能还是会选择定存。
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月薪 3000 元,到现在月薪过万元,张琳每月都会将大部分工资存起来。30 岁之前,她和丈夫的存款已经超过了 100 万元,现在这个数字还在攀升。她也是一名 " 风险厌恶型 " 的投资者,尝试投资基金产品遭遇亏损后,决定不再投资股票和基金,只选择低风险的存款。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国内银行业存款定期化程度加深,存款增量 97% 来自定期存款,成本刚性特征明显;2024 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定期存款增速趋缓。根据央行统计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截至 2025 年 2 月末,境内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金额为 116.42 万亿元。
但 2024 年下半年以来,她发现存款利率越来越低,很难找到适合利率的存款。
上述理财投资者也表示,以前大部分闲钱都是买了银行理财,此前也遭遇了 2022 年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到期的理财资金都转投了定存。2023 年,有银行的 5 年期定存利率还能达到 3.50%,后来利率逐渐下行,从 3.45% 降到 3.20%,再逐渐降到目前的 1.55%。在发现 5 年定存利率比 3 年定存利率还低后,这位投资者就又打算考虑投资银行理财了。
今年春节前后,张琳已经找不到和去年差不多利率的存款产品了。2024 年春节后,张琳把 10 万元存到了招商银行—— 3 年期定存、年化利率 2.55%。2025 年,招商银行的 3 年期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只有 1.50%。
张琳和办公室的同事吐槽银行理财竟然也亏本的时候,同事给她推荐了当地一家城商行的存款产品,1 年期年化利率为 1.95%,还会返积分,积分可以兑礼品。" 小银行靠谱吗?" 张琳心里有些打鼓。同事告诉她,在银行的存款额度在 50 万元以内,就会有存款保险基金的保障,可以放心存。
相比张琳,上海的李先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其投资方式更多元,风险承受能力更强。他有约三分之一的钱配置在存款和低风险理财中,约三分之一的钱配置在股票账户中,其余的钱选择定投股票型基金产品。赎回银行理财产品后,会把钱投向哪里?李先生还在观望。
在收益的影响下,2025 年 2 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弱于此前同期增长水平。据华源证券廖志明团队测算,截至 2025 年 2 月末,银行理财规模合计为 30.25 万亿元,2 月份理财规模环比增加了 0.13 万亿元。2021 年— 2024 年的 2 月平均理财规模增量为 0.58 万亿元,2025 年 2 月理财规模增长大幅弱于季节性规律。
廖志明认为,2025 年理财规模增长或面临较大的挑战。由于信用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票息保护不足,叠加债券市场面临中期拐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或难以跑赢 5 年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会下降。随着理财估值整改的进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可能加大,2025 年理财规模增量可能较低。
(应受访者要求,张琳为化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