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 这是传统吗?这对你们来说传统吗?"
1974 年 11 月一个寻常的工作日,大卫 · 西蒙的故乡银泉市的一户寻常人家内,两个十七岁左右的少年正喝酒聊天。按理说,这天两人都应该在学校,不过逃课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件寻常的事。
他们其中一个人叫乔治,是房主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原海军陆战队的成员,退伍后在市中心开了家餐馆。
乔治知道父亲有一把点 38 左轮手枪,也知道它放在哪里。
在酒精的作用下,乔治找出了这把枪。他和朋友弗兰克之所以玩得来,是因为他们对女人、足球和西部片有共同的话题。乔治一边说话,一边模仿着西部片里的牛仔扣动扳机,尽管在点 38 手枪发明的 1899 年,牛仔这一职业其实已是日薄西山了。
(乔治的这一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对西部电影的迷恋来解释,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展示的那样,暴力有时会成为青春期荷尔蒙的宣泄口)
" 咔嚓、咔嚓、咔嚓 " —— " 砰 "!
正在兴头上的乔治早忘了自己之前曾把一枚子弹装入转轮,弗兰克的脸颊被击中,鲜血溅满了客厅的墙壁。
乔治赶忙叫了救护车,不幸中的万幸是,子弹离弗兰克的脑袋相差半英寸。弗兰克保住了性命,伤势痊愈后,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他曾遭受枪击。
弗兰克虽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但他也知道乔治没有恶意,因此便没把此事闹上法庭。乔治的父母一面暗叫侥幸,一面赔礼道歉,心里则对儿子失望至极。
乔治的父亲皮特是希腊移民,有个冗长的姓氏" 佩勒卡诺斯 "和短暂的太平洋战争经历,母亲则是东正教主日学校(在每周日教授宗教课程的学校)的老师。两人都是心地善良之徒,可乔治却从小就爱惹麻烦。年纪轻轻便抽烟和喝酒,还曾偷钱包、偷车,非法闯入别人家和百货商场,这次更是差点闹出人命。
(多年以后,乔治 · 佩勒卡诺斯成为了美剧《血战太平洋》的制片人和编剧)
其实乔治本性不坏,他做很多事只是为了追求刺激。开枪事件发生两年后,皮特心脏病发作,在马里兰大学念书的乔治毅然休学,回家独立经营餐馆一年左右,直到父亲的病情彻底好转。
不过,乔治的性格直到十年后才彻底改变。28 岁那年,他还开着车带着未婚妻和交警在街头追逐,30 岁的时候,他忽然觉得不能像之前那样虚度光阴,决定当一名作家。
受少年时期看西部片的影响,乔治在大学里选了电影专业,一直以来也想自己拍一部片子。只是他休学一年多,学分都没修够,更何谈梦想。在校的最后一年,从来都不喜欢看书的他上了一门讲犯罪小说的选修课。
这门课为乔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经典文学著作,并养成了每周看两三部小说的好习惯。他以前就犯过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错事,犯罪小说又是他的文学引路人,在不断地努力后,他也成了一名犯罪小说家。
(乔治 · 佩勒卡诺斯)
有意思的是,身为白人的乔治竟以写黑人题材见长,他写过四部以黑人为主角的侦探小说,曾有读者在见面会上问他:" 今晚来听您讲话的书迷几乎全部是白人面孔,您有什么感想?"
乔治笑道:" 这也不奇怪,如果是沃尔特 · 莫斯利的见面会,来的书迷一定大部分是黑人读者,虽然他跟我写的几乎是一样的小说。"
(沃尔特 · 莫斯利是美国黑人侦探作家)
成为作家后,乔治参加了一个业内交流会,在会上他认识了大卫 · 西蒙和妻子劳拉 · 李普曼,以及小说家丹尼斯 · 勒翰——他们都是写 " 悬疑、犯罪类 " 题材的个中好手。
闲聊时,西蒙提到自己正准备给 HBO 做一部关于毒品战争的电视剧,当时在场的四人没有想到,后来乔治和丹尼斯 · 勒翰都做了这部《火线》的编剧。
(丹尼斯 · 勒翰从《火线》(2004 年)第三季加入剧组,为三、四、五季各写了一集剧本)
西蒙在交流会上虽仅是谈及,但话里也隐隐有邀请之意。只是勒翰那时在潜心写作,2001 年的《神秘河》、2003 年的《禁闭岛》让他名噪一时。而乔治的名声虽然不如勒翰,但 HBO 负责《火线》的高管、西蒙的妻子劳拉都曾向他推荐过乔治的小说。
抛开文笔和思想性,西蒙和乔治既算同乡,也都是马里兰大学的校友,相比起身在波士顿的勒翰,他们作品的相似度显然更高,合作起来也更为方便。
有天,两人共同认识的一个犹太裔书店老板去世了。在葬礼上,乔治原以为人们会按照犹太教的习俗,在坟墓上轻轻洒下一层泥土,没想到现场开来一台挖掘机,直接挖了一铲子土浇到坟上。
乔治回过头,一脸严肃地问站在他身后的、也是犹太裔的西蒙道:" 这是传统吗?这对你们来说传统吗?"西蒙一愣,随即一笑,他认为乔治不仅是位好作家,也是个黑暗而且有趣的人。那次葬礼之后,他正式向乔治抛来橄榄枝。
乔治之前就想过拍电影,却始终找不到机会。即便他成名后,也从未踏入影视圈,只做过电影发行人(吴宇森的电影《喋血双雄》就是经他之手进入美国市场,成为无数影迷的心头好)。他之前看过西蒙的《街角》等作品,也颇为欣赏,因此在收到邀请后很快便答应了。
(《喋血双雄》)
多年以前,乔治差点在家中错杀了自己的朋友,而他在《火线》写的第一个剧本,里面就有两个角色在(其中一个的)家里杀死他们朋友的情节。
(乔治充当编剧的《火线》第一季第十二集。当然,他的初版剧本也被西蒙大幅度地修改,最终保留了 30% 左右(西蒙的改稿轶事,详见第四章))
为了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火线》可以被看作是电视剧里的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在美国兴起并流行," 黑色电影 "(Film Noir)这个名字却最早诞生于法国。这一分类不是根据电影的内容题材,而是画面和故事风格,因此概念也相对宽泛。
保罗 · 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里对此有个笼统的定义:" 黑色电影大体是指描绘阴暗的、危机四伏的城市街道,犯罪与堕落的天地的那些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的好莱坞影片。"
(保罗 · 施拉德是美国著名编剧,代表作品有《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
黑色电影在四五十年代风靡,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几乎在同一时期,硬汉派侦探小说横空出世。小说的出现要稍早于电影,第一位硬汉派侦探作家达希尔 · 哈米特(巧的是,他的童年也在巴尔的摩度过)在 1930 年写出了《马耳他黑鹰》,而名气更盛、影响更大的雷蒙德 · 钱德勒则在 1939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长眠不醒》。
两人不仅有多部小说被反复改编成黑色电影,他们也当过黑色电影的编剧。
(雷蒙德 · 钱德勒)
虽然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里没有对黑色电影里主角的个性进行总结,但一般来说,这类电影的主人公和硬汉派侦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抽烟、酗酒、愤世嫉俗,对感情并不专一,但办起案来足够上心。在面对案子时,他们往往并不与警方站在同一阵线,因此查案时不像波洛、马普尔或福尔摩斯那般从容优雅,他们需要四处奔走调查,而且由于得不到警方的协助(有时警方还会给他们使绊子),上当碰壁、挨揍吃瘪是家常便饭。
《火线》的主角吉米 · 麦克纳尔蒂除了不抽烟外,在性格上几乎完美地符合上述特征。他虽身为警察,但由于不受上司待见,和硬汉侦探的区别或许只在于不必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
(《火线》第一季第一集,吉米在酒后对搭档说自己要认真办案。这里说一个小彩蛋,硬汉派小说中最早出现黑人的一个例子,是 1940 年雷蒙德 · 钱德勒的《再见,吾爱》,在书的开头,处理黑人凶杀案的警察叫纳尔蒂(Nulty),这正是吉米的姓氏麦克纳尔蒂(McNulty)的变体)
关于警察的叙事只是《火线》庞杂故事线中的一条,即便是仅专注于 " 警匪对抗 " 的第一季,也在不遗余力地塑造 " 匪 " 一方的形象。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是黑人,他们和黑色电影又有什么关联呢?
硬汉派小说和黑色电影涌现的年代,其实是美国刚从大萧条中复苏、经济逐渐走向繁荣的时代。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硬汉派小说和黑色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的艺术类别,除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外,也是因为他们对犯罪的刻画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大众,而是有反映或批判社会现象。
因此,黑色电影里最常见的,在低亮度、低角度的光照下产生的阴影,其实并非写实,而是人心阴暗的夸张投射;画面里空荡荡的街景,则是对城市景观的异化,以此突显角色的孤独。
(电影《马耳他之鹰》)
可对于身在美国的黑人而言,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太大地改善,种族隔离制度直到五六十年代才正式废除,而种族歧视直到今天仍普遍存在。
保罗 · 施拉德对黑色电影 " 阴暗、堕落、犯罪、危机四伏 " 的定义,用来形容当时的黑人社区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比如下面这段描述:
" 在如污水沟一般恶臭的房屋里,一座城市的黑人都在绝望的生活中挣扎着,犹如搅动着的数百万条饥饿的食人鱼,盲目的嘴巴吞噬着自己的内脏……那就是哈莱姆……那里丰富的活动在令人沮丧的肮脏中蔓延开。老鼠、蟑螂、赖皮狗和猫夺着被人咬过的骨头。"
这是黑人侦探小说家切斯特 · 海姆斯在《哈莱姆之怒》里的一段话,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黑人,十有八九是烟酒不离,脾气也相当不好。不但这本书的名字里带个 " 怒 " 字,作者切斯特自己就因抢劫被判刑二十年,在狱中受达希尔 · 哈米特的影响开始写侦探小说,出狱后因不满美国的种族问题移居巴黎。
(切斯特的《哈莱姆之怒》出版于 1957 年,次年获得法国警探小说文学奖大奖,此时黑色电影的黄金时代已即将谢幕)
在切斯特之后最有名的黑人侦探小说家当属前文提到的沃尔特 · 莫斯利。他生于 1952 年,家境比大部分的黑人都要好,父母受过良好教育,而且也很开明。作为家中独子的莫斯利从小就看了很多伟大作家的小说,可他笔下侦探的破案动机仍并非出于道德,而主要是为了挣钱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总的来说,黑人侦探小说家由于身份的原因,写的犯罪故事更加贴近现实。
(莫斯利的成名作《蓝衣魔鬼》)
切斯特和莫斯利虽然错过了硬汉派小说和黑色电影最好的年代,但他们各自的小说《哈莱姆之怒》、《蓝衣魔鬼》也分别于 1991 和 1995 年被翻拍成同名电影。
在那几年里,美国产生了一大批以黑人为主角的电影。而其中有几部,对《火线》有很重要的影响。
(未完待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