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的发言不仅勾勒了跨国车企与中国市场的共生图景,更揭示了宝马从 " 深耕中国 " 到 " 扎根中国 " 的战略升级。当 " 家在中国 " 从口号沉淀为行动,这家百年车企正以产品为锚点,用本土化创新重新定义高端智能出行。
沈阳工厂的 " 智造 " 密码:AI 如何重塑百年车企的制造基因?
" 全球每三辆宝马就有一辆产自沈阳。" 这句话背后,是宝马 1160 亿元投资打造的 " 东方底特律 "。但今天的沈阳基地已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中心,而是一个融合 AI、物联网和大数据的 " 未来工厂 "。从冲压车间 AI 质检将精度提升至 0.01 毫米,到总装线数字孪生系统实时优化流程,这里的生产线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值得关注的是,宝马将沈阳定位为 " 全球创新中心 " 而非 " 海外工厂 "。这种认知跃迁体现在其研发的本土纵深——四大研发基地与三家软件公司的布局,让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 新世代 " 车型。当德国工程师与中国程序员并肩调试自动驾驶算法时,跨国车企传统的 " 技术输入 " 模式正在被改写。
动力电池的 " 中国方案 ":从宁德时代到大圆柱电池的技术突围
十年前的 " 豪赌 " 如今已成行业标杆。2012 年宝马牵手宁德时代,不仅开创了中外动力电池合作先河,更在技术路线上埋下伏笔。如今双方合作推进的 46 系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方壳电池提升 20%,成本却下降 30%。这种兼具续航与经济性的解决方案,即将搭载于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纯电车型。
更值得玩味的是技术迭代路径:从最初适配欧洲标准的电池包,到完全基于中国道路工况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宝马的电动化进程始终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共振。当宁德时代工程师驻场沈阳研发中心联合攻关热失控防护技术时,这种 " 嵌入式创新 " 正在重塑跨国车企的供应链话语体系。
智能座舱的 " 人性化革命 ":生成式 AI 如何解构人车关系?
当行业还在争论 " 大屏是否等于智能 " 时,宝马已悄然启动座舱交互的范式变革。基于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生成式 AI 系统,车辆能自主学习用户习惯:早晨通勤自动播放财经新闻,周末郊游主动推荐露营地,甚至在检测到驾驶员疲劳时切换舒缓香氛。这种 " 润物细无声 " 的智能,正重新定义豪华车的温度。
在自动驾驶领域,宝马选择了一条 " 负责任的技术路线 "。其 L3 级系统不仅通过超过 50 万公里的中国道路测试,更创新性地加入 " 驾驶权交接情感计算模型 " ——系统在退出自动驾驶前,会通过座椅震动频率、HUD 提示色彩等组合信号,确保驾驶员平稳接管。这种对技术伦理的审慎,恰是百年车企的底蕴所在。
设计语言的 " 在地化表达 ":上海设计中心的美学破界
宝马上海设计团队主导开发的 " 新世代 " 车型,可能是跨国品牌本土化最激进的一次尝试。流线型车顶曲线暗合江南园林的飞檐意象,数字光格栅灵感源自故宫窗棂,就连 HMI 界面都融入了水墨晕染的动态效果。这种 " 新中式豪华 " 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基于对中国用户审美深层次需求的解构重组。
更颠覆性的创新发生在材质领域。研发团队从福建竹编工艺获得灵感,开发出竹纤维复合内饰板,不仅比传统材质减重 40%,更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零废水排放。当可持续理念遇见东方智慧,豪华车的价值维度被再次拓宽。
从 " 在中国 " 到 " 为中国 " 的战略升维
齐普策口中 " 合作 2.0 时代 ",本质上是宝马从市场参与者到创新策源地的角色转变。当沈阳工厂的 AI 算法反哺慕尼黑总部,当上海设计的东方美学影响全球车型,当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成为行业标准,这家跨国车企正在演绎一个更具启示性的故事: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技术输出,而是让每个市场的创新基因都能在共同体内自由生长。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临界点,宝马在中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唯有将创新根系深扎本土土壤,才能在全球化的风雨中屹立长青。这或许就是 " 家在中国 " 的深层隐喻——不是客居之家的暂驻,而是生命之家的共生。
(图 / 文 网通社 陆宏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