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03-24
华为组建第二十一军团,剑指医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 生成

华为把 IVD(体外诊断)市场激活了。

就在 3 月初,华为正式宣布组建第二十一军团,也就是医疗卫生军团,消息一出,塞力医疗、迪安诊断等诊断领域上市公司股价又涨了一波,甚至有单支股票单日大涨 10% 以上。行业媒体报道称,构建 AI 辅助诊断解决方案,是华为医疗卫生军团的主攻目标。对此,华为方面还没有进一步官方回应。目前情况显示,建立医疗卫生军团属实,而主攻方向尚未明确。

投资市场上,人们对 IVD 的热情也没有继续翻涌。不过,从行业的表现看,诊断、检测领域又看到了生机。包括迈瑞、东软等大集团在内,又有多个巨头在 AI+ 诊断领域出手了。

华为更是频繁落子,在瑞金医院的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以后,又发布了 " 迪安医检大模型智能体 "、" 东软 & 华为临床医生助手一体机解决方案 " 等产品。就在 3 月 16 日,他们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润达医疗又联合发布了 " 急性胸痛大模型 ",主打多模态风险评估," 精准诊断 " 是其中关键一环。

诊断是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市场,仅其中细分的体外诊断产业就有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 Kalorama Information 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 IVD 市场估摸达到 1092 亿美元,到 2029 年将突破 1300 亿美元。龙头企业罗氏诊断年收入 140 多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超过 1100 亿元,几乎是中国 IVD 市场的总和。

在 AI 涌入医疗的热潮中,诊断也是非常拥挤的赛道,大型设备厂商、IVD 产品供应商、医疗机构,以及华为等科技公司,都希望能够在这个赛道有所作为。据 QYR(恒州博智)预测,接下来的 6 年时间里,AI+ 医学影像和诊断的市场规模将实现 20% 的复合增长率,远超诊断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华为医疗卫生军团的战略目标是怎样的,诊断都是绕不开的一环,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随着华为正式在医疗领域集中发力,不止 IVD,整个传统诊疗活动都面临变局。

数据来自:  Kalorama Information

千亿机会来了?

华为等医疗 AI 相关企业,大举进军医疗诊断背后,疾病诊断模式也正面临变革,在医疗费用疯涨、" 早诊断、早治疗 " 深入人心的背后,医生们也急需更加精密的仪器,来看到各种隐秘的疾病。

山东省某县城医疗机构急诊科的一项报告显示,2014 至 2023 年,针对某一传染性疾病的初次误诊率 45.1%,感染期间的误诊率也可以高达 67%。

这固然也与病原体不常见有关,但是过于依赖医生直觉和经验的诊疗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也是事实。

在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的现实背景下,严肃医疗中,精准诊断与合理用药、医疗反腐、降本增效紧密相连;在院外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健康、慢病管理等,也需要更加精准的、可以把健康相关指标数据转化成有助实践的可操作信息的算法支撑。

这些都需要医疗机构、药械企业、科技公司等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华为也早就入局了。

就在前不久,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刷医保卡买华为的手表(Huawei watch D2)的事情曾引起过一轮讨论。后来,宁波医保局直接叫停了这种行为。

这其中的主角 Huawei watch D2 是一款有二类医疗器械认证的产品,可提供自动检血压、心电分析等服务,而这类产品的主要推动者就是成立于 2022 年的华为运动健康军团

根据华为运动健康军团 CEO 张炜等相关负责人的介绍,生活方式、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慢病等是该军团发力方向,可穿戴设备监测得来的数据,也可以同步给医生工作台,实现医院内外的持续管理,以补足医疗领域诊前和诊后的薄弱环节。其终极目标还是要助力早诊断、早治疗。

而从医保部门叫停用医保基金购买华为手表的事实看,该军团已经探到大健康管理与严肃医疗的边界。华为,需要更名正言顺地进入严肃医疗诊断场景了。

瑞金医院发布的瑞智病理大模型显示出了快速、准确诊断的潜力,也初步展示出了华为在服务医疗领域客户方面的实力。

根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消息,华为医疗卫生军团的负责人将由华为 DCS(分布式缓存服务)领域总裁张伟力出任。其所属的数据存储产品线,是从数据中心转化而来的业务条线,所谓的 DCS AI 全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可以用搭积木的方式来叠加组建,具有兼容性,适合生态构建。这也是瑞金医院的瑞智病理大模型的主要技术支撑。

从华为官方消息看,DCS AI 是去年 8 月发布的,相关技术团队是同年 11 月份接到任务着手执行,到今年年初就推出了瑞智病理大模型——这也被总结为 2 个月完成了医生需要 10 年苦读完成的知识储备。产品发布正好赶上了 DeepSeek 接入医疗的风口,相关团队也可谓是立了大功。

如果媒体报道属实,相关经验预计会快速在医疗行业内复制。IVD 作为与诊疗活动各方都有连接的行业,势必首当其冲。

事实上,就在过去几年,IVD 行业刚刚经历了一场骤然起落。从行业统计数据看,新冠疫情期间,在核酸检测、抗原试剂盒等需求高涨,以及国产替代等推动下,中国 IVD 产业在 2020 年首次冲破千亿元大关,达到 1075 亿元,随后国产占比冲到 45%,几乎与进口产品平分秋色了。

然而,疫情结束后,叠加 IVD 集采落地等政策,行业又感受到了寒潮,据业界统计,安徽、江西牵头的 5 次多省市集采就直接砍掉了 230 亿元的市场份额。罗氏诊断等跨国巨头的中国区业绩下滑,本土龙头也在经过 2021 年、2022 年的高峰后快速回落,曾经红极一时的明星企业也在倒闭、裁员。

对于 IVD 领域玩家来说,AI 是解药,也是 " 催命符 "。从公开信息看,迪安诊断、万泰生物、亚辉龙、圣湘生物,乃至迈瑞医疗、华大智造等都在接入 AI。这实际上也是在推动产业的整体升级。

IVD 也就是体外诊断,一般通过对人体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等的检测,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有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诊断和凝血诊断等类别。大众熟知的核酸检测、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以及癌症早筛、产前检测等在内的基因测序等,都属此列。

从官方统计数据看,中国的 IVD 企业只有 1000 家左右,远少于制药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有技术门槛高、行业分散、规模小等特点。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宏伟撰文,IVD 领域的独家品种占比高达 83%,独家规格占比 86%。这意味着,与制药界相反,这一领域的竞争是不充分的,集采前部分产品的毛利率高达 90%。质量评价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这给定高价、利益输送提供了空间。

集采后,IVD 试剂出局、被替代等成为常态。有业内人士指出,IVD 企业开始仿制成熟产品,很多企业在砍掉在研的新项目。比如股价一直大涨的热景生物,2024 年研发投入 1.1 亿元,同比 2023 年的 1.3 亿元减少了约 18%。可以说,过去两三年里,在大众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千亿市场正在悄悄重构。

此时,AI 成为 " 标配 ",对于很多 IVD 企业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而这对于有雄厚资本支撑的企业来说,也是绝佳的机会。此前,IVD 产业已经出现了并购潮,2024 年甚至被称为 "IVD 并购元年 "。在 AI 的助力下,这个进程无疑会加快。

医疗检测收费与 IVD 价格相关,研究者认为,各地收费差异巨大也体现出市场乱象。

来自:《中国医疗保险》杂志

又是鲶鱼?

华为组建医疗军团,引发了多个行业从业者的惊慌。

华为 " 提着刀来了 "。百川智能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传递出了 DeepSeek、华为等科技巨头下场,给整个 AI+ 医疗行业带来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在 IVD 行业也同样存在。

华为这样的实力战将加盟,给战局增加了不确定性。

从瑞智病理大模型的特点看,华为在 AI+ 诊断领域至少已经有了几个法宝。包括在数据上,覆盖了全周期;在技术架构上,从单模态转为影像、基因数据等多模态;在技术生态上,实现了从孤立模型向开放工具链转变等。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成本大幅降低了。

根据华为公司副总裁、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介绍,AI 的图像训练,如果不做优化,训练一轮所需的算力就要上万 GB,到了推理阶段,分析一张完整的 40 倍镜下的胃镜切片,所需的算力也要上千万 token。这种情况下,要满足 100 多家医院的访问需求,就需要 TB 级的显存了。

按照周岳峰所说,DCS AI 解决方案,引入了多个专家模型的 Moe 架构,在执行一次推理任务时,被激活的专家参数可以降到总参数的 6%。这也是 16 张算力卡支撑起整个大模型系统的基础之一。

这意味着,IVD+AI 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这使很多地方龙头机构有机会开发定制版大模型,原本无力入局的 IVD 企业也有了更多 " 上桌分蛋糕 " 的机会。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战局将更加激烈。

客观来说,相比其他科技公司,华为兼具硬件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很多行业人士倾向合作的对象," 如果我要做 AI+ 医疗,华为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合作方。" 有 IVD 行业人士告诉虎嗅。不过,他也同时指出,基础技术能力是必需品,却不是全部。

" 我也还会看变更,看应变能力。" 前述行业人士进一步表示,因为医疗相关的场景太复杂了。

这种应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也就是随时根据医院的需求调整产品功能、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能力曾经帮助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在跨国巨头的垄断中杀出一条路来,如今华为能接住这个挑战吗?

实际上,这种对客户永远说 "yes" 的打法,本来就师出华为。迈瑞就有医疗界的 " 华为 " 之称。

时光轮转,华为已经成了大厂,其对手,也不再是 " 穿着鞋 " 的跨国巨头,而是 " 光着脚 " 的创业公司了。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即将突击的严肃医疗领域,早就挤满了中小竞争者,且不说 DeepSeek 在过去两三个月里,已经快速在 360 多家医院落地,早就布局医疗行业的科技公司就有一大把,落地应用就有约 450 个了。

这些竞争者中,很多已经到了生死攸关、背水一战的程度。比如百川智能,华为刚刚宣布组建医疗卫生军团,就有两个联合创始人宣布离职,此前该公司砍掉了金融条线,也在全力进军医疗产业,无论这些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未来的大战都箭在弦上了。

根据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亚峰教授参与撰写的文章,华为军团是借鉴了谷歌的 " 军团 "(也称跨 BU 合作模式)打法,融合既往实战经验形成的,其重点就是要面向产业生态和内部资源整合,更加强调管理上的灵活性和从容性。

看来,华为也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了。

然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军团也不是万能药。

上一个建 " 医疗军团 " 的科技巨头谷歌,虽然有产品力很强的医疗大模型,但是其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一直充满坎坷,历经近 20 年,投资数十亿美元,从互联网 + 时代一路拼到 AI+ 时代,如今面临一众强敌,如:GE 医疗等大型设备厂商、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还是难分高下。

在卷翻国内外巨头的、形势复杂的 AI+ 医疗战场,华为还能带来哪些改变,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来自:视觉中国

小心黄雀在后

除了 AI+ 医疗领域的竞争,无论是华为还是百川智能们,都需要警惕行业玩家 " 黄雀在后 "。

可以说,在新的形势下,数据已经不是最大的痛点了,发现好的应用场景才是关键。" 现在 AI 在 IVD 领域有一些应用场景了,但是,暂时还不是那么具有革命性。" 前述 IVD 行业人士告诉虎嗅。

有首富钟睒睒加持的万泰生物已经高调入局 AI+IVD 领域,想在其中找到扳回一局的机会。他们所做的布局被行业人士认为是 " 在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

从公开出来的信息看,万泰生物也在构建生态,目标也是从医学数据治理、构建高质量数据资产出发,依托多模态医学大模型,给临床决策等提供支持。其探索范围不仅有公立医院内部,更是覆盖到了疾控、快检、输血、消费医疗等多种专业场景。

在发现痛点、找到场景方面,行业从业者更具优势,且兼具上下游伙伴助力,并没有打通商业化路径的压力,如果不能成为合作伙伴,势必成为有力的竞争对手。

而且,某种程度上说,医疗行业的复杂性,还只在于其专业性,更在于复杂的利害关系。华为的智能手表获得医保支付支持后引发争议,甚至被地方医保部门叫停,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复杂性。

IVD 涉及血液、组织等生物样本,AI 接入后,合规风险也注定会高;在反腐风暴中,AI 也有被用来输送利益的风险。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已经有多个 IVD 公司、科技企业,因为相关问题受到处罚了,还有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管被抓的先例。

或许是早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与谷歌不同,华为从最开始就选择了只提供硬件、技术服务等,而不直接推出产品的路线。

从企业公开的信息看,华为在医疗界的合作伙伴,已经覆盖了医疗设备厂商,如联影医疗、华大智造、迈瑞医疗,药企、IVD 企业,如广药、迪安诊断等,涉及范围早就拓展到了中医药、新药研发、医疗信息化、数字医生、基因组学研究等严肃医疗领域。

通过合作伙伴加速渗透医疗行业,这或许也是华为建立医疗卫生军团的真正目标所在。毕竟,要做医疗领域的 " 水电煤气 ",要先能够渗透到尽量多的医疗活动中去才行。

经过数十年的苦撑,医疗 +AI 终于到达了爆发边缘,业界预测年内这一领域的杀手级应用有望面世,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在押注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认为这里有超万亿美元的 AI 机会和至少 1000 亿美元的 AI 计算机会。年轻的华为医疗卫生军团也出发了。

未来如何,还是走着瞧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ai 医疗 医疗卫生 医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