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集团发布了 2024 年业绩报告,雷军更在微博上高喊 " 史上最强年报 ",这话倒也不算夸张,小米去年的业绩确实是 " 多点开花 "。
2024 全年,小米实现营收 3659.06 亿元,同比增长 35.04%;全年经调整净利润达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1.3%。
细分到小米手机、IoT、汽车三大增长曲线,手机出货量达 1.69 亿台,连续 18 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IoT 业务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首次突破千亿规模。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汽车业务,之前官方预计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交付量将超过 30 万台,财报发布后,雷军直接将交付预期提高至 35 万台。
虽然小米交出了 " 史上最强 " 成绩单,来自机构和市场的反应却有点 " 平淡 "。股价没有明显涨幅,甚至摩根大通下调小米评级至中性。
这和过去一年小米在二级市场的迅猛表现相关。以今年 3 月 19 日的股价来看,小米的 PE 估值已经来到了 50 倍。好过国内的一众同行以及大洋彼岸的巨头们。换句话说,这份财报里的亮点其实是市场预期内并且早已被兑现的。
2024 年,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业务第一枪开出以后,小米在国内的声望就进一步加强,最典型的特点是股价的抬升和创始人雷军几乎成为了继马云之后的企业家代表。从实际上来说,造车业务的阶段性成功也确确实实的影响到了主品牌 " 冲高 " 的历史任务,特别是手机。
但无论是手机冲高、大家电的 " 小米方法论 " 验证还是小米汽车,都只是小米过去商业模式的衍生。小米的想象力还是全世界独一份的 " 人车家全生态 ",
而这部分,小米还在探索当中。
" 最强财报 " 的三重密码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2024 年业绩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个人设备、家庭设备及出行设备三条增长曲线的协同效应。
小米的传统业务 " 无一失位 ",让汽车业务能在稳健的生态基础之上全力冲刺,这种协同效应不仅让 " 人车家生态 " 释放出 " 乘数效应 ",助力小米完成了阶段性的自我突破。
首先,智能手机进一步向高端化迈进。过去一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同比增加 21.8% 至 1918 亿元,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及 ASP(平均售价)有所增加。
其中,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占比达到 23.3%,同比提升 3.0 个百分点;在国内 4K – 5K 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占率中排名第一,达到 24.3%,同比提升 0.2 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智能手机的 ASP 从 2020 年的约 1000 元增加至如今的约 1200 元,虽然平均售价仅提升了 200 元,但按 2 亿台的年销量来算,这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从 2023 年第四季度开始,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连续 5 个季度上升,意味着小米的布局稳打稳扎,并非单纯 " 以价冲量 "。
其次,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同比增长 30%。其中,空调、冰箱、洗衣机的出货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智能大家电收入更同比增加 56.4%。
" 国补 " 红利是一波很强的助攻,虽然政策东风不常有,但小米家电很好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在空调市场,小米一举挤到了第四的位置,卢伟冰表示,今年将冲刺前三的位置。
过去,白电市场一直都是传统家电品牌的市场,小米默默布局多年,始终难有突破。但在这波政策红利下,小米家电不仅靠着性价比逆袭,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看到了家居联网的价值。
卢伟冰表示," 目前 70% 以上的小米空调用户已实现联网,某些品牌百分之几跟我们几乎是十倍的差距,没有联网很多技术便做不到,比如 " 风避人 "" 风跟人走 " 等,我们的技术领先不少。"
抓住了这波政策风口,小米的智能终端得以进一步渗透到家,目前米家 App 的月活已突破 1 亿,标志着小米正从 " 硬件制造商 " 向 " 生态运营商 " 进化,这比短期增速更有战略价值。
最后,小米汽车以 " 黑马 " 之姿杀出,补全了 " 人车家生态 " 的最后一块拼图。有汽车博主调研了 100 位小米 SU7 大定用户,发现其中 66% 的用户是小米手机用户。
此外,雷军此前也曾公开表示小米汽车要成为兼容苹果生态最好的汽车,车载系统与米家生态的无缝衔接,让 " 人车家生态 " 从 PPT 里的概念,变成了真实的流量入口。
另外,虽然目前汽车业务尚未盈利,但全年毛利率为 18.5%,第四季度毛利率已经提高至 20.4%,单车亏损已从 62 亿元收窄至 7 亿元,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的规模效应已经出现,按当前毛利率推算,汽车业务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接近盈亏平衡。
在三大核心业务的强势带动下,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和广告业务均有所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业务可以称得上是小米的 " 现金牛 ",以互联网服务为例,其毛利率高达 76.6%。
以 " 生态协同 " 破局 " 超高端 "
财报会议上,卢伟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刚开始闭环,协同效应就已经开始显现,更大的协同效应将会在未来发生。"
一则,汽车业务的加入对小米原有业务生态起到带动作用,卢伟冰曾指出,在汽车业务加入后,小米在新零售领域的线下布局取得了显著进展。
包括小米之家的位置逐渐移至商圈的黄金位置,这得益于小米一系列产品所带来的高流量,使得物业愿意给予更好的位置,也为小米的手机和 IoT 产品带来了额外的销售机会。
二则,小米过去五年所推动的高端化战略,也为小米汽车的品牌势能起到了铺垫作用,随着 " 人车家生态 " 的落地,则进一步推动小米从 " 高端 " 向 " 超高端 " 发展。
小米从 2020 年开始致力于 " 高端化 ",但效果却并不明显。以智能手机为例,虽然产品均价有所提升,但毛利率不但没有走高,反而有所收窄,从 2023 年三季度的 16.6%,下滑至 2024 年的 12.6%。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即便小米加大了对智能手机的研发创新,却依然很难扭转 " 性价比 " 的品牌认知,很难像苹果、华为等高端品牌一样,具备较高的溢价能力。
因此,如何构建消费者对小米的 " 品牌信仰 ",成为其 " 高端化 " 中的关键一环,小米选择的是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打造差异化的商业护城河。
高端化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独特且唯一的,能让消费者认可和感知的核心价值,就像苹果独一无二的 IOS 生态系统、华为自研芯片的技术实力,而小米的 " 人车家全生态 " 正是品牌价值的具象化呈现。
卢伟冰曾表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要分三步走,分别是让智能手机实现从高端到超高端的突破,在品类上从手机、汽车跨越到全生态,以及将高端化的施行从中国市场进一步推向全球市场。
这也能看出小米从手机业务到汽车业务,再到全球业务的逐层布局。除了推动小米品牌势能的跃升,还能逐渐将小米的极致性价比定位深入人心,当 " 性价比 " 不再被消费者视为 " 廉价 " 的代名词时,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就成功了一大半。
由此可见,小米的 " 高端化 " 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开 " 性价比 " 心智,而是通过掌握供应链话语权,进一步赋能 " 人车家生态 " 的全品类,再用开放性的姿态来吸纳更多消费者。
卢伟冰曾表示," 人车家生态 " 协同包括供应链、用户等层面。以智能汽车为例,其是传统汽车行业与消费类电子的大融合,而小米在消费类电子里有非常多的经验、技术、甚至供应链是可以做协同的。
而在用户层面,通过 " 人车家生态 " 的布局,能够让小米各业务板块互为赋能、互为助攻,汽车业务是手机和 IoT 产品破圈的助力,而人车家协同是其在大家电市场扩张的抓手。
最后,冲刺 " 超高端 " 能够帮助小米谋求更大增长空间。以汽车业务为例,其毛利率已超过 " 手机 X AIoT" 业务 15% 的综合毛利率,随着小米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利润的想象空间还有很高的天花板。
小米的下一个胜负手
但目前来看," 人车家生态 " 的想象空间,已在第一季度被充分反映在小米的股价之中。这也是为什么雷军将 2025 年小米汽车的销量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但资本市场仍是反应平淡," 人车家 " 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已在市场的预期之内。
而且,对于小米这份 " 史上最强业绩 ",市场也并非没有担忧。一方面,小米 SU7 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后发者优势,让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准细分市场精准切入。
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他车圈对手也在积极追赶,如果小米汽车要做行业的领先者,则仍要在研发、产能上 " 补课 ",而其下一款产品还能否成为爆品,资本市场也还需观望。
另一方面,IoT 赛道非常内卷,华为、海尔等对手正在全屋智能加速布局;华为、荣耀、苹果等在中高端市场的攻势,也对小米形成压力。
以上两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小米除了 " 人车家 " 生态闭环的护城河之外,旗下产品还能带来怎样的差异化竞争力,让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
目前来看,市场最关心的仍是小米在 AI 方面的发展进度。事实上,小米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投资 AI 领域的品牌之一,但在 AI 大模型及 AI 应用等方面,却是 "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
比如小米自研的澎湃 OS 被不少用户吐槽系统界面卡顿、应用闪退等问题;而在 AI 应用方面,诸如 AI 写作、AI 对话翻译、AI 实时字幕等功能,也被用户认为并无特色。
在去年底的小米年度总结直播中,卢伟冰展示小米手机的超级小爱功能,更是一度翻车,其在使用图片导航功能时,连续叫了两声 " 嘿 ",小米手机都没有反应,后来更直接黑屏。
虽然,小米的 " 人车家生态 " 已经搭建完毕,但尚未完全释放潜力,基于 AI 的生态联动还存在明显不足,而这正是小米接下来的关键 " 胜负手 " 所在。
在 " 人车家生态 " 中,AI 不仅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更是拔高生态上限的核心技术,通过 AI 可以更高效地将人、车、家等多场景有机串联,整合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系统。
在财报会中,卢伟冰表示,今年将会投入 1/4 研发经费至 AI 技术,大约为 70-80 亿元,其中,AI、OS 和芯片三项被列为小米核心技术。
不难看出,小米已在 AI 领域加速追赶,但成效如何仍需以结果为导向。如何以 AI 技术贯穿 " 人车家生态 ",并拿出真正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系统产品,这才是市场想要看到的 " 新故事 "。
因此,小米的这份 " 史上最强财报 " 只是中场战报,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小米已证明自己能打胜仗,但要成为真正的 " 生态王者 ",仍需在技术深水区证明自己的价值。(楷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