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资 03-25
《家里家外》大热的启示:让短剧落到真实的土地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 月 14 日,听花岛出品的短剧《家里家外》上线后,火爆全网。

上线 12 小时,话题 # 川话短剧家里家外上线 # # 川话短剧家里家外开播 # 等便登上抖音热榜,全网话题量突破 1 亿;上线 24 小时,全网话题量破 3 亿。截至发稿话题量破 10 亿,红果站内热度接近 6000 万,位居热播榜第一位。

在短兵相接的短剧市场,听花岛投入 300 万元打造《家里家外》,主打温情路线,率先开辟短剧新赛道:这是全网第一部全程采用四川话的短剧,整个主创团队几乎都是四川籍。

当剧里女主哭着喊出:" 那你晓不晓得,我是高坪区第一歪婆娘?" 男主宠溺地笑笑说:" 我晓得,但我就喜欢歪的 "。观众 " 磕到 " 了:没想到四川话这么浪漫!评论区留言 " 巴适得板 "。

主动创新,大胆求变,在如今的短剧市场尤为难得。

经过 2023 年的野蛮生长和 2024 年的精品化转型,短剧行业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试图在内容中寻找突破。这其中,听花岛以《引她入室》《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精品短剧,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悬浮夸张的 " 爽点 " 已不能满足观众,单纯在服化道、拍摄及后期制作上 " 内卷 ",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短剧市场中脱颖而出。迭代,拼的是内功——内容本身。《家里家外》用四川方言打响了 " 情怀牌 ",让悬浮的短剧落到真实的土地上,将镜头从霸总、豪门转向身边普通人的生活,打出了新天地。

方言入木三分,嬢嬢是 " 隐藏剧本 "

用四川话拍剧,自带天然的表现力。

四川方言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既有倔强的劲儿,又带黏糊糊的尾音。狠话说得气势汹汹,偏偏听起来像撒娇。

这股子 " 语言戏感 ",正是当年《傻儿师长》《幸福耙耳朵》《山城棒棒军》等川渝方言剧大获成功的秘诀之一。

《家里家外》讲的就是一对川渝重组家庭的故事。上世纪 80 年代,单身父亲、工程师陈海清(王道铁 饰)在救灾过程中,遇到了远近闻名的 " 歪婆娘 " ——工厂女工、单亲妈妈蔡晓艳(孙艺燃 饰)。

蔡晓艳漂亮时尚,泼辣大胆,是典型的川渝女人。

放在偶像剧里,男女主 " 命运般的相遇 " 通常要有浪漫的巧合,而这部剧里,二人第一次同框时,蔡晓艳正 " 撒泼打滚 ":

1981 年,四川洪灾。陈海清正在救灾现场被下属诚惶诚恐地劝说 " 领导你不用亲自来的嘛 ",话音未落,头顶上方就传来蔡晓艳的大嗓门:" 领导算个屁!李医生,你再不跟老子走,老子把你龟儿医务室给你砸烂!"

怀孕的嫂子被困车间大出血,医生却磨磨蹭蹭要先处理 " 领导 " 头上的小伤口,气得蔡晓艳使出 80 后 90 后观众绝不会陌生的 " 口水消毒法 " ——冲手心吐口口水,一把按上 " 领导 " 脑门,拉起一脸错愕的医生绝尘而去:" 来嘛!我帮你消毒!他死了,我负责!"

通常男女主的求婚现场,是钻戒、鲜花、热气球与漫天焰火,放在蔡晓艳身上,是被嫂子赶出家门后,面对深情男主的一咬牙一跺脚:" 那就结嘛!你都不怕,老子光脚杆,怕个锤子!"

单从方言上来讲,这部剧的演员说得相当地道:调皮捣蛋是 " 愆翻儿 ",厉害能干是 " 行势 ",收拾对付是 " 打整 ",分寸计划是 " 有哈数 ",打扮张扬是 " 妖艳儿 " ……地道到年轻的四川观众都要认输:" 嘢,这部剧的编剧怕不是个老辈子哦!"

巧的是,剧里的方言台词老师真的是川渝老辈子——就住在拍摄地点附近的本地嬢嬢们。

嬢嬢们喜欢看热闹,见有人在家门口拍戏,何止是欢迎,更要客串个角色过把戏瘾。片中那些坐在院子里嚼女主闲话的大妈们,就是由这些本地嬢嬢扮演。导演杨科南常拿着剧本现场请教,请她们把台词 " 翻译 " 成最地道的四川话。

灵活运用语气词把方言味道拉满,只是初级水平。地道的方言表达为角色塑造助攻。例如女主要放狠话,嬢嬢们教她说 " 蚌壳里游泳——不怕死 "" 老太婆,尖尖脚,火车来了跑不脱 ";当然还有 " 阴阳怪气 " 指数爆表的表达方式:" 你真是癞疙宝(癞蛤蟆),长得丑,玩得花!"

甚至在拍摄的时候,杨科南会让她们 " 自由发挥 ",连台词也不给:" 我跟她们讲,说你们就坐在这里,背后讲女主坏话。"

每个嬢嬢都是语言大师。剧里有场戏,邻居们误会女主对继女不好,坐在院子里说闲话。一位嬢嬢 " 啧 " 了一声,悠悠地说:" 不是亲骨不粑肉!"

短短 7 个字,精炼传神,入木三分。

细节 + 克制,地域特色塑造真实感

方言,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种地方凝聚力的象征。

从贵州话的《无名之辈》、四川话的《小小的我》,再到去年火爆全网的《繁花》,一口地道的家乡话,总能让观众倍感亲切。

《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曾说," 方言是一种味道,是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 更重要的,方言也是一种记忆,漂泊在外,乡音就是乡愁。正因如此,哪怕距离《傻儿师长》热播已过去多年,80 后、90 后的川渝观众一听到那句 " 袍哥人家—— ",依旧能脱口而出:" 绝不拉稀摆带!"

在这个层面上,《家里家外》的方言,就是一种密码,让观众有笑有泪,重回旧梦。

满足观众的怀旧情结,并不容易——它既要足够 " 细节 ",让观众信服;也要讲究 " 克制 ",地方性过重反而会让一部分观众 " 出戏 "。

先说细节。四川话说得地不地道是细节,能直接给予视觉冲击的布景是否真实更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家里家外》摒弃了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等四川地标建筑,转而选择了双流区老工厂家属院、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 " 非地标 " 但极具年代特色的地点拍摄,用生活化的质感打开了地域文化的另一面。

眉山的青龙老电影院,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影院内的老旧座椅至今仍在,剧组正是利用这些老物件,结合剧情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营造出更强的代入感。

剧中男女主居住的工厂家属院,则精准还原了老军工企业鼎盛时期的生活场景。废弃的教学楼、老旧的医院、斑驳的红砖楼、石阶上爬满的青苔……一砖一瓦,尽显岁月痕迹。

走进屋内,更是 80 年代巴蜀人家的 " 原汁原味 ":电视柜上摆着带天线的黑白电视机,墙上贴着镜子,垂下一截绳索吊着一把红色塑料梳。再往卧室里看,床上铺着的正是当年流行的粉色牡丹花床单。

导演杨科南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墙上贴的每一张海报、餐桌上的天府可乐、角落里的青羊牌电视机,乃至锅盔、麻糖、竹筒饭、蛋烘糕、芙蓉酥等四川美食,都被一一还原。

这些对场景细节的把控,在小屏幕为主的短剧里,显得极为考究。毕竟在短剧发展早期,许多剧组选择进军短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取景范围更小的短剧的布景更简单,成本更低。

但《家里家外》主创团队对此并不认同。

杨科南对布景的理解是 " 不能只为好看,一定要符合生活逻辑 "。如果有碗筷架,一定要放在水池旁边;如果玄关处放了镜子,主角在出门时就会有照一眼镜子的习惯动作——所有东西都一定是要 " 趁手 ",才会真实。

再说克制。

这是一种对 " 地域特色 " 的分寸把控,方言和地方化元素的确是年代剧的加分项,但如果过犹不及,反而会让部分观众感到疏离。

就像《繁花》在旁白和关键剧情点时会切换成普通话一样,《家里家外》也在方言运用上做了精心拿捏。

除了字幕上的 " 翻译 ",剧组更在台词打磨上下了功夫。编剧团队会和演员反复讨论每一句台词,邀请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起比对," 会不会太偏?实在太偏的方言,我们也不会用。" 杨科南说。

在 " 地道 " 与 " 共鸣 " 之间,《家里家外》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点。

从情绪到情怀,精品短剧走向 " 下半场 "

精品剧开启了短剧行业的 " 下半场 "。这意味着短剧创作要实现从 " 表达情绪 " 到 " 表达情感 " 再到 " 表达情怀 " 的迭代升级。

高频迭代、大胆创新,用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眼光。在短剧迭代创新的尝试上,听花岛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全网播放量 11.3 亿,引爆春节档;

《引她入室》全网播放 8.2 亿次,拓展女频宽度,关注女性互助新题材;

《闪婚老伴是豪门》全网播放量超 10.3 亿次,拓宽了 " 银发 " 题材短剧的内容;

此外,《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成为国庆档的黑马之作,播放量 1.7 亿次,获全网点赞,被业内认为实现了短剧对主旋律题材的突破。

此次用四川方言拍摄的《家里家外》,讲的则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家庭的情感故事。正如主创团队所言,这部剧的创作理念始终围绕着一句话:" 充满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 "。

这种情怀,外化呈现为天府可乐、蛋烘糕等川渝人的独家时代记忆符号,又内藏于三种跨越地域和时代的情感之中:女性互助的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以及女性对自我的爱。

不同于传统常见的姑嫂矛盾设定,《家里家外》选择了一条更温暖的叙事路径。

剧中的小姑子,原本是个高知、时髦的都市女性,起初对蔡晓艳鄙弃、不屑。经历家暴后,小姑子被蔡晓艳收留和治愈,最终由瞧不起到发自内心的佩服她。

这份情感,超越了血缘,展现出女性之间彼此扶持、共渡难关的温暖力量。

男女主所组成的重组家庭,充满了爱与平等。" 无论时间如何更迭,大家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始终不变。" 导演杨科南提到,这正是年代剧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呈现了大众心中向往的温暖世界。

剧中,继女穿上了一件蔡晓艳续接的毛衣,笑着说:" 上面是我亲妈织的,下面的也是妈妈织的。" 这件毛衣,不仅是生活的温度,更是两个母亲对孩子爱的延续。

当老师误会女儿偷钱时,蔡晓艳无条件相信继女,大闹办公室,要求老师道歉。她的泼辣、尊重与信任,是女儿最坚实的铠甲。

"《家里家外》的温暖,来自家人的无条件支持。" 杨科南说," 因为有了人,所以有了家。而让这个家变得温暖、动人、有温度的,正是那些始终守在身边的家人。"

观众喜欢这部剧,是因为蔡晓艳,因为她泼辣、坚韧、充满生命力、活得通透。

蔡晓艳是典型的川渝女人——松弛、自信、乐观、豁达,内核强大,配得感强。

她的人生非常坎坷:为生存,她背着儿子卖蛋烘糕;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拒绝哥嫂安排的相亲,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可再多的苦难,都被她一句天不怕地不怕的 " 那就结嘛!你都不怕,老子光脚杆,怕个锤子 " 所终结。

与男主再婚后,蔡晓艳与陈海清组成了 " 耙耳朵 " 与 " 歪婆娘 " 的经典川渝夫妻档。两人不内耗,共担当,一起守护这个温暖的小家庭。

近年来,许多创作团队都在尝试将地方文旅与短剧结合,但很少像《家里家外》,从语言、道具到角色、情节,原汁原味的方言、纯正的年代氛围和地域特色与当代精神气质结合,毫不违和。从小人物的温情守望,到浓烈的时代氛围和烟火气息……它特别的四川,又能与全国观众共情。

这样足够真实与温暖的剧,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它的爆款密码:它打造出的 " 老四川 ",让本地人感动落泪,让外地人心生向往。

发现同城精彩活动就上谈资同城活动汇 - 电影、演出、聚会、展览等全网一站式聚合、比价、购票【点我进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蔡晓 四川 老子 海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