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3-25
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汽车HMI发展展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智能汽车 HMI 以座舱 SoC、域控为底层基础,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为软件支持,通过液晶屏幕、HUD、音响、麦克风等硬件,实现触控、语音、手势等 HMI 交互,AI 和云计算是实现 HMI 差异化的关键。

2025 年 3 月 19 日,在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上,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单燕平指出,车载 HMI 界面在仪表盘、中控、HUD 和后视镜等领域发展较迅速,同时随着智能表面、氛围灯、座椅等的技术突破,为车载 HMI 界面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和空间。

单燕平表示,未来,智能汽车 HMI 将更加注重多模态感知与交互,实现主动式情感交流。AI agent 技术的引入,将使座舱从被动交互走向主动推理,提升用户体验。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更多创新技术和应用将不断涌现,推动智能汽车 HMI 向更高层次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智能、个性化的出行体验。

单燕平 |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智能汽车 HMI 概况

在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中,HMI 系统作为连接用户与车辆的关键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智能汽车 HMI 以座舱 SoC、域控为底层基础,通过操作系统、中间件与应用软件协同工作,借助液晶屏幕、音响、HUD 等实现触控、语音、手势等 HMI 交互,为用户打造全方位的交互体验。在 HMI 的技术竞争中,AI 与云计算技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二者深度融入 HMI 的各个环节,不断拓展交互的边界与可能性。

从智能汽车 HMI 的硬件界面发展现状来看,全液晶仪表与中控屏领域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座舱配置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中控屏的渗透率已高达 95.5%,基本成为汽车的标配部件;全液晶仪表的渗透率也达到了 76%。相比之下,后排娱乐屏目前在车企的产品布局中仍属于差异化竞争的选择。各车企基于自身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对后排娱乐屏的搭载尚未形成统一趋势。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近年来,HUD 技术发展迅猛。2023 年,HUD 的渗透率约为 10%,而到 2024 年,这一比例已攀升至 15%。其中,AR-HUD 的增长尤为显著,其占比从 2023 年的 11% 跃升至 2024 年的 21%。这一增长态势得益于 AR-HUD 能够将虚拟信息与真实路况更自然地融合,为驾驶员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驾驶辅助信息,有效提升驾驶体验与安全性。

在后视镜领域,尽管电子后视镜已被纳入新国标并开始实施,但目前其在乘用车市场上的应用仍较为有限。多数车辆依旧采用传统后视镜,部分车企虽有搭载电子后视镜,但主要集中在高配车型或作为全系选装配置,且选装价格普遍较高,多在 1 万元以上。高昂的成本成为制约电子后视镜大规模普及的主要因素,在成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前,电子后视镜在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将相对缓慢。

智能汽车 HMI 市场应用情况

车载显示屏正朝着大尺寸高清化的方向加速发展。从盖世汽车座舱配置数据库的数据来看,中控屏在尺寸分布上,目前仍以 10 - 15 英寸为主流,但 15 英寸以上屏幕的渗透率正在快速增长,从 2023 年的 9% 提升至 2024 年的 19%,且这一趋势在 10 - 20 万价格区间的车型中尤为明显,大尺寸屏幕正加速向低价格区间渗透。 

在分辨率方面,2K 及以上中控屏的渗透率已接近 50%,4K 以上分辨率的中控屏在 2024 年全年的数据中占比达到 7%。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大尺寸与高清化已成为车载显示屏市场的显著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于车载显示屏的视觉体验要求越来越高。

AR-HUD 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上,还体现在技术路线的不断演进中。目前,在 HUD 的技术路线中,TFT、DLP 和 LCOS 三条技术路线均有布局,其中 TFT 技术凭借成熟的技术体系和较高的性价比,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配置数据库中的占比约为 77%。

然而,LCOS 技术路线的增长势头强劲,其渗透率从 2023 年的 2% 迅速提升至 2024 年的 15%。华为、华阳、疆程等企业纷纷推出基于 LCOS 技术的 AR-HUD 产品,成为推动这一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华为系产品在市场增长中发挥了显著的拉动作用。

未来,光波导技术有望成为 AR-HUD 的发展方向。目前,光波导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多数研究集中在单色显示领域,部分企业已在彩色显示方面取得一定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光波导技术有望为 AR-HUD 带来更高的亮度、对比度和更轻薄的设计,进一步提升其在车载显示领域的竞争力。

车载声学系统正逐渐从单一的音频播放功能向多系统联动的沉浸式体验方向发展。通过与座椅、显示屏、氛围灯等系统的协同工作,车载声学系统能够实现律动座椅、分区语音识别等功能,为用户打造如 4D 影院般的沉浸式座舱体验。

车企在车载声学领域的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打造 7.1.4 声道的杜比全景声,提升音频的立体感和环绕感;二是加强语音识别技术的研发,以本土品牌为代表,实现全车多音区的精准识别,如四音区、五音区甚至六音区识别,提升语音交互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主要包括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和手势识别等。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舱配置数据库的数据,2024 年全年人脸识别的渗透率达到 11.9%,声纹识别为 6.3%,手势识别为 5.1%。这些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车辆解锁、个性化设置、安全监控等场景,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未来,眼动识别、虹膜识别等新兴生物识别技术也有望在汽车领域得到应用。

目前,手势识别技术在车内的应用主要通过在前排内后视镜下方安装摄像头来实现,能够识别如 "OK"、" 比心 "、" 左右滑动 " 等简单动作,实现拍照、音乐播放、接打电话、车窗控制等基本功能。虽然目前手势识别的功能相对简单,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识别精度和功能复杂度将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拓展,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自然的交互方式。

氛围灯在车内的应用正逐渐从装饰性向交互性转变,其发展遵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再到立体的演进路径。在人机交互方面,氛围灯能够实现智能交互,如在开车门或充电时显示相应状态;具备感知功能,当驾驶员或乘客出现疲劳等需要提醒的状态时,通过颜色变化进行警示;还能满足娱乐化和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的活动场景,如看电影、打游戏等,自定义氛围灯效果,营造与之匹配的车内氛围。

AI 大模型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深化,目前主要体现在语音交互系统中。无论是新势力车企、传统车企还是合资车企,均已将大模型接入语音系统,实现了知识问答、文本生成等功能。未来,大模型在智能座舱内应用将朝着感知与识别多模态融合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智能座舱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智能汽车 HMI 发展展望

在车载显示领域,创新方案不断涌现。京东方和天马等企业推出了可折叠、可拼接、可划转的屏幕产品。例如,京东方的拼接滑卷显示屏可在 17.6 英寸、24.6 英寸和 31.6 英寸之间自由切换,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曲面屏的出现则为车载显示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可实现平面与曲面的自由切换;水滴形折叠屏设计则在副驾位置实现了无屏化收纳,有效节省车内空间。

在显示技术方面,OLED 和 Micro LED 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OLED 屏已在部分新势力车企的车型上得到应用,但受技术限制,其应用主要集中在 15 英寸以内的屏幕。Micro LED 技术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低功耗等优势,尽管目前尚未在汽车上应用,但根据主流显示器厂商的产能布局,预计 2026 年将有望实现上车应用,为车载显示带来新的变革。

此外,PHUD 方案也逐渐受到关注,PHUD 通常位于前挡风玻璃下方,覆盖从左 A 柱到右 A 柱的长条区域,主要显示导航、车速等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替代仪表盘的潜力。部分企业,如现代摩比斯,其方案更为激进,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 PHUD 的功能,替代中控屏的部分信息显示,为用户提供更加简洁、高效的驾驶信息展示方式。 

智能表面技术通过将显示屏隐藏在内饰板内侧,实现了显示屏与内饰的一体化设计。当用户需要使用时,通过触摸或其他感应方式,显示屏可自动显示;不需要时则隐藏起来,使车内内饰更加简洁、美观,提升了车内的科技感与整体质感。这一技术不仅优化了车内空间的利用,还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成为未来车载显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座椅主要承担乘坐功能,而在智能汽车时代,座椅正逐渐演变为重要的人机交互界面。供应商通过在座椅中集成生物识别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驾乘人员的心跳、心率、疲劳程度等生理信息,并根据这些数据自适应地调整座椅形态,提供按摩功能等,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驾乘体验。这一转变体现了智能汽车对用户关怀的提升,也为座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人机交互的范围正从车内逐渐拓展到车外。目前,车外交互的常见形式包括车外投影、车灯图案显示等。未来,汽车前后装载显示屏显示信息以及彩色车灯、彩色显示屏的应用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提升车辆的辨识度和个性化,还能在车与车、车与人之间实现更加丰富的信息交互,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智能座舱领域,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语言模型能够实现条件意图和多意图的识别与执行,例如根据用户设定的时间条件打开天窗,或按照复杂指令播放特定音乐并设置播放模式等,极大地提升了语音交互的智能化水平。 

多模态大模型则进一步拓展了交互的维度,通过融合语音、驾乘人员状态、道路环境、视频、图片等多种信息,实现座舱与用户之间的主动式情感交流。未来,智能座舱将朝着 AI Agent 的方向发展,实现更加智能、高效的交互体验,用户只需给出简单指令,座舱系统即可推理出用户的意图并提供相应服务,减少多轮交互的繁琐过程,提升用户体验的便捷性和流畅性。 

当前的 HMI 界面主要以人适应产品的模式为主,而在大模型的赋能下,未来将实现产品适应人的转变。在智能座舱中,不同用户进入车辆后,显示界面将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和习惯自动调整,如为喜欢简洁界面的驾驶员提供简洁明了的显示布局等会。这种个性化的界面展示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体现智能汽车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成为 HMI 界面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智能汽车 HMI 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硬件设备的创新到软件算法的优化,从车内交互的升级到车外交互的拓展,从单一功能的实现到多模态融合的智能化体验,HMI 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智能汽车 HMI 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的出行体验,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单燕平于 2025 年 3 月 19 日在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发表的《智能汽车 HMI 发展展望》主题演讲。)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智能汽车 渗透率 界面 全液晶仪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