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机器人无疑正成为一众大厂争相布局的赛道。
不久前,vivo 成立机器人 Lab 的消息,同样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行业内激起层层涟漪。市场纷纷惊诧于作为国产手机行业龙头企业的 vivo,缘何跨界看似毫不相干的机器人领域?
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上,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对此做出了回应。在胡柏山看来,机器人赛道与 vivo 深耕手机行业所需的能力积累高度匹配,都需要在硬件设计、软件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具备强大的实力。
同时,做机器人也与 vivo 产业共荣的经营理念高度契合。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机器人产业,必定不会被某一家企业全部吃下。而如何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企业共同参与,才是机器人产业的破局之道。
正是因此,胡柏山透露,未来 vivo 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 " 大脑 " 和 " 眼睛 " 的技术研发,并期待与机械系统领域的产学研伙伴探索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不是跨界是延伸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寻找新赛道、新方向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贸然进入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而是要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入手,将已有的技术积累利用至极致。vivo 进入机器人赛道,亦是出于同样的逻辑。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同为智能终端的机器人和手机,本质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比如对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本轮机器人的爆火源于底层通用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能够模拟近似人类的自然语言交流,成功解决了此前机器人缺乏通识大脑的问题,为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应用打下了基础。
手机亦是眼下大模型技术的受益者和参与者。AI 被普遍认为有望变成每个用户专属的超级助理,革新手机乃至所有硬件终端的使用体验。一众智能手机厂商因此积极布局,纷纷下场自研大模型。
vivo 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 2017 年阿尔法狗震动行业时,vivo 就曾提出," 人工智能是所有技术创新的最底层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应该去‘过饱和’地投入。"
此后,vivo 着手组建相关专业团队、筹备 AI 全球研究院,相关团队很快就超过千人量级,加快在数据、人力、算法、算力四大维度的优势沉淀。
得益于此,vivo 才能在大模型时代到来之后,迅速迎头赶上。2023 年 11 月,vivo 率先在行业内发布大模型手机 vivo X100 系列,并同步公布了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阵 " 蓝心大模型 ";一年之后,vivo 又将 AI 战略升级为蓝心智能,将大模型技术与手机操作系统深度融合,并同步带来了自研的语音、图像等多模态大模型,让大模型有了听和看的能力。
与此同时,vivo 过往三十年时间里储备的影像能力,同样也是机器人所需。那句著名的 Slogan" 逆光也清晰 ",已经证明 vivo 早期的影像算法实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vivo 已经具备自研影像芯片的能力,并持续向 MR(混合现实)领域拓展。
在近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 首次展示了其名为 vivo 混合现实头显的 MR 产品。据胡柏山此前在采访中透露,vivo MR 相关团队已经达到将近五百人规模,预计将在今年 8 月左右开放原型机体验。
市场普遍认为,vivo 此举是在为未来发展机器人做好技术储备。机器人未来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一定需要大量的空间深度信息,而 MR 产品中很重要的技术能力就是针对空间的识别感知能力,这一技术能力同样可以得到复用。
机器人的雏形构建逻辑简单可以理解为:利用眼睛识别信息,大脑处理信息,再配备由大脑控制的 " 身体 " 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在机器人研发中,大部分核心技术难题都集中在前两个层面。
从这个角度审视,vivo 切入机器人领域并非一次贸然的跨界,更像技术的自然延伸。正是 vivo 这 30 年来深耕通讯行业的经验,造就了其入局机器人行业的底气。
5 亿用户的场景优势
多年技术沉淀之外,作为成熟智能终端设备厂商的 vivo,还有其他竞争者所没有的优势。
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应用实际上代表数字世界,可以帮你在浏览器或者 APP 里完成任务;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机器整机厂商则代表的是纯物理世界,解决的是机器人活动的精度以及拟人的操控问题。
年初以来,这两项技术均取得了明显突破,相关企业也因此备受关注。但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前,目前仍处于割裂的状态,当前亟待突破的,是如何将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与机器人的硬件性能高效结合,形成大脑与躯体的统一。
这正是 vivo 的优势。
长久以来,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智能终端设备,手机一直是帮助人们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连接起来的重要窗口。而 vivo 通过手机生态积累的规模化数据与应用场景经验,可以快速适配机器人需求,加速推动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应用。
具体来看,vivo 已连续 4 年蝉联中国市场国产手机份额第一,并在全球范围内累积了 5 亿月活用户。这 5 亿用户借由手机作为媒介,与真实世界产生巨量的互动,为 vivo 训练机器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手机行业有着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最前瞻的技术生态,最多元的应用场景。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 博鳌亚洲论坛上,胡柏山如是说道。
正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和产业趋势的清晰认知,vivo 才确定了自己做机器人的具体方向:不做全身硬件,而是专注于机器人 " 大脑 " 和 " 眼睛 " 的技术研发;形态上,vivo 也没有拘泥于人形的形态,可以是双足、四足、轮足甚至履带,一切以用户场景、用户需求为准。
在具体落地场景上,vivo 同样没有过度发散,而是官宣聚焦消费级市场——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借此,vivo 既可以规避与工业机器人巨头的内卷式竞争,又能发挥自己在消费级智能终端市场上的用户和场景优势,响应现代家庭对 " 智能管家 " 的刚需需求。
" 通过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路径,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用户的真实生活,回归场景、解决痛点、迭代产品。" 胡柏山说。
刺激产业链升级
眼下,高昂的成本成为机器人技术无法大规模落地的最重要原因。而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就包括推动一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要打破这一看似悖论的困局,同样亟需 vivo 这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厂商加入。这家老牌手机厂商不仅可以借由大量的手机、MR 等终端设备,摊薄自身在机器人 " 大脑 "" 眼睛 " 上的研发投入,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迭代,持续进化。
但更为重要的是,与一众积极入局的互联网大厂、初创企业相比,vivo 在硬件方面的积累,使得它更加靠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容易在成本控制上找到最优解,并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终端设备厂商,vivo 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入局机器人行业之后,vivo 可以将这些优势引入,优化机器人行业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机器人与 3C 设备的供应链之间亦有底层相似之处,如国泰君安研报就指出,3C 终端具备快速迭代且大批量生产特征,供应链呈现 " 零部件 - 模组整机 " 的专业化分工模式。而机器人若成为大众消费品,势必呈现快速迭代态势,这与 3C 供应链非常契合,3C 供应链企业凭借快速迭代创新与规模化制造能力,有望切入机器人塑造第二成长曲线。
因此,vivo 对机器人的布局不仅能够为自己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有望带动更多 3C 供应链厂商向机器人产业迁移,刺激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
二十年前,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是价值链底端的组装环节,中国手机厂商也被贴上了 " 组装厂 " 的标签。但现在,随着各家头部手机厂商加大了在自研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从品牌、技术、渠道多维度打造全方位的护城河,也撕下了过去的陈旧印象,逐渐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同样的故事,也有机会诞生在机器人产业之上。
或许就像此前胡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最合适做机器人的行业就是手机行业,甚至没有之一。" 现在,手机行业销售的只是一台手机,而未来,vivo 将是社会问题解决的整体方案提供者,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产值还可以有十倍量级的增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