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终于露出了它残败不堪的样子。
刚过去的两周。
不管是积压许久的《平原上的摩西》《怒水西流》,还是备受期待的《想飞的女孩》,以及看起来稳赢的《天堂旅行团》都迎来了全方位的惨败。
口碑评分没有一部超过 6 分。
票房也无一过亿。
甚至我还往前数了一下,除春节档外,整个第一季度内地院线上映了 62 部国产片,其中票房最高的为《您的声音》,7664 万,最低的《云上法官》,仅 20 块。
我们一方面庆贺着《哪吒 2》的战无不胜。
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国产片已经极其萧条的事实。
接下来的清明档会有改观吗?
我只能说,会,但也别期望太大。
因为说到底。
这是在一个盲盒时代下,国产电影的必然结局。
01
薛定谔的中国电影
没想到," 薛定谔 " 这个词也能用到中国电影头上。
意思是,只要电影一天没上映,那么它就永远是 " 好电影 ",演员表现精彩,口碑极度爆棚,但凡你表现出一点点疑惑,大概率就会迎来演员粉丝们的加倍质疑。
而当电影上映后呢?
90% 烂片。
所以当下的很多国产片,最高光的时刻永远是上映前一夜。
那时候它备受期待。
似乎每一部,都是冲着年度十佳来的。
比如《想飞的女孩》。
事前,它看点颇多。
先是选择了刘浩存与文淇,两位 00 后双生花,主演一个女性题材电影,契合了当下潮流。
后来又去了柏林,相当于用国际电影节给自己的品质盖了章。
可结果呢?
电影的后半段处理得糟糕透顶。
豆瓣喜提 5.3。
你甚至很难想象,这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是惊艳的《嘉年华》。
或者《平原上的火焰》。
不管刘昊然和周冬雨当下的风评如何,这都是备受期待的一部作品。
尤其是撤档风波。
这让影片多了一层悲情的色彩,也让人多了一份同情。
可实在没有想到,最终的效果会如此差。
尤其是两主角的感情处理。
没有铺垫,没有情绪,让人完全无法信服这个故事。
即便是没有删减,我也认为它最多最多能拿到个及格分。
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
而如此巨大的落差,也导致我们每次走进电影院都像是一次冒险。
你不知道等待你的究竟是什么。
也不理解它为什么会拍成这样。
似乎国产片已经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情绪发泄池。
好不好看不要紧(也的确没把电影拍好的本事)。
重要的是,它给你带来了一个,在当了一天苦逼牛马之后,抒发心中郁结的渠道。
毕竟," 骂骂更健康 "。
有那么多演员、导演赶趟地凑上来让你骂。
还要什么自行车?
02
盲盒时代,导演不存在
当然,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口嗨,甚至不是吐槽。
而是试图去理解 " 何以至此 "。
弄清楚这一点,或许要比单纯的情绪发泄,重要许多。
先说一件小事。
很多年前,杜琪峰、林岭东、徐克曾经 " 即兴 " 合作过一部叫做《铁三角》的影片,每人拍一部分,接力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郑保瑞虽然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可在大佬面前,他还是当了这部片的副导演。
电影拍完后,徐克赶往内地拍《深海寻人》。
可他的那部分需要补几个镜头。
于是郑保瑞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补拍的工作。
但问题在于,郑保瑞在片场折腾了许久之后,发现自己完全拍不出徐克镜头的感觉,总是差了口气,最终还是靠徐克飞回来完成了补拍。
是郑保瑞的能力不行吗?
当然不是。
在这部电影之前,郑保瑞的《狗咬狗》已经上映,而之后的一年,他又拍出《意外》,都是佳作,足以证明他的导演能力。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徐克的镜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旁人很难模仿。
是的,哪怕是商业片,导演也很重要。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演员给了不同的导演去拍,有人能拍成经典,也有人会拍成垃圾。
导演才是一部电影的主心骨。
他的经验与风格是一部电影最鲜明的标识,我们可以依靠他以往的电影做出选择上的判断,究竟是该买票进场,还是避而远之。
换言之,导演的过往,是我们预判一部电影成色的最重要指标。
它带给观众的是 " 安全感 "。
可是当下呢?
我们来看这一季度的导演构成——
当下国产片里,导演与导演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流向。
那些有成功商业片经验的导演都去了春节档,而没多少商业片经验的导演,甚至新导演,往往会散落在各个冷门档期里。
比如春节档的导演里,有饺子、陈思诚、乌尔善、徐克、林超贤。
而近来的这些电影,比如《平原上的火焰》的张骥,《怒水西流》的冯勇沁,《我会好好的》的董宏杰,《真爱营业》的吴雅文,《非标准恋爱》的邢潇,都是哪怕影迷都没多少认知的地步。
《想飞的女孩》的文晏与《天堂旅行团》的刘杰倒是有一定的名气,不过他们都因文艺片成名,在商业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影响力。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
春节档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失去了对国产片预判的可能。
没有任何 " 安全感 " 可言。
为什么这样?
一方面因为断层得厉害,新导演都太新了。
能带来持续的商业片成功经验的年轻导演很少,但凡出现一个便容易被疯抢,所以想饶晓志之类的导演,即便没去春节档,也会去暑期档。
根本没有足够的新生力量。
所以看他们的电影,往往就像开盲盒,好与不好只是个概率。
而另一方面,知名老导演们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时移世易。
这些老导演们哪怕过去再辉煌,也往往很难处理好当下的新鲜题材。
好一点的如张艺谋,把自己变成一个单纯的匠人。
差一点的比如高群书,心高气傲,却拍什么都烂得不行。
观众早已对这些 " 名声 " 祛魅了。
这也使得他们宁愿去看一些新导演的作品,也不太愿意去看老导演的电影。
就拿冯小刚的《向阳花》来说。
鉴于冯小刚一直以来对待女性的态度,我其实并不认为他的导演身份会对电影的吸引力有多少的加成,更不会增加多少的票房。
甚至于诛心地说,没有副作用就不错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当下,造成现在国产电影如此状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就是 " 导演 " 这个职位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每个人都是近似的起跑线。
这导致了我们去看每一部电影,都无法做出质量上的预判。
只能靠宣传来猜测。
国产片,也就正式进入了盲盒时代。
03
拍电影,不如买六合彩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
早在 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中国电影的转型时期也是如此。
那时候市场放开。
一帮知名的导演和年轻导演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各种商业片的,无头苍蝇般的尝试。
结果呢?
一个个盲盒开下来,烂片率高达 80%。
也有抓住时代命脉的。
比如冯小刚,他大概就是那个年代的郭帆、饺子,一部部电影拍下来,总能得到观众的追捧。
可能做到冯小刚这样的又能有几个呢?
于是电影越拍越少。
就像 2002 年,时任电影局处长的毛羽说的那句话," 优秀国产影片还不能满足市场和观众需求。"
观众对于国产片的信心,也就越来越小。
当然,你要说这是绝对的坏事,那也未必。
就拿现在来说。
我们其实已经不该,也无法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已经成名的老导演们身上了,毕竟商业片所指涉的永远是当下,而老导演们因为生活体验的缘故,没有办法能准确抓住当下的特质,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需要的是年轻血液。
而在这种盲盒的环境下,年轻人试错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它其实是好事。
但对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它的隐忧——
当电影变成概率事件,是否会造成资本的撤退?
是的。
如今一部电影的成与败,已经与买彩票没有什么两样了。
运气好的,你可以卖到 150 亿,上映两个月后依旧是票房冠军。
运气不好,你只能卖 20 块,还没听过就匆匆下映。
这么说似乎有些夸张,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天上地下的落差又极为明显。
就像博纳,花了 10 个亿投资《蛟龙行动》,结果口碑扑街不说,票房也只有 3.9 亿,而在这个项目启动之前,又有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如果这 10 个亿拿来买彩票,可能最差情况,收回的成本都不止这些吧?
长此以往下去。
到时候不止是观众对国产片没有了信心,恐怕连投资人对中国电影都没有了信心。
那么能坚持拍下去的人,还会有多少呢?
说到底。
造成这一切的最终原因,还是人才断档严重,能扛起商业片大梁的新导演太少了。
于是连冯小刚都去拍全女题材电影。
于是大部分新人导演都是仅此一部,拍完即消失。
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
把电影,变成了一场六合彩般的概率游戏。
当然。
话说回来,就像现任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去年也说了," 我们有世界上最专业、最宽容的观众。"
所以哪怕国产片变成这样,我们还是没有放弃。
至于未来如何?
20 年前我们曾经破过局,迎来了商业片的黄金时代。
20 年后……
我们却无法预测,是否还会有那样的幸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