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
文 / 老 K
人们总是期待别人是善解人意,所以认为善良是好的。
殊不知那些只懂得善良对待别人,不懂得善良对待自己的人却都不同程度抑郁了。
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 那些过度道德责任感强的人,反而被折磨得患上抑郁症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逛街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突然想到父母总是叮嘱自己赚钱不易,一定要省着花。于是自己赶紧打消购买的欲望,忍着只是看看绝对不买;
在工作的时候,领导一句我特别看好你啊,千万不要让我失望,结果你自己成天到晚害怕自己辜负了老板的期待,最后被这些期待束缚的成天惶惶终日。
其实,你正在被外在的期待或者内在的道德责任感控制了。
要知道,这样的道德责任感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成为他们利用我们的工具,也许我们还在为自己没有违反他们期待心安的时候。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
对不同的人来说,道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里,也讲了在不同立场之下,道德观存在的冲突。
医药公司花了好多好多钱去研发药物,那肯定得想想制造成本啊。要是一直赔钱,科学家都赚不到钱,那谁还愿意去研究新药呢?
所以,维护版权对于医药公司来讲,那可是特别重要的道德。而病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活下去,所以啥药便宜能买得起就买啥,能活下去就是他们心里最大的道德。
医药公司没啥错,病人也没啥错,可这两个都没错的群体碰到一块,就成了冲突,甚至这冲突都不只是道德方面的了,直接变成了法律问题。
所以,事情总是两面的,当我们为了维护心中那份自己的道德而苛责自己时,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虐待。那么自己感觉受伤时,就不要抱怨为何善良的人总被欺负了,因为这些从某种程度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里可能很多人看见不舒服,但说得直白一些可能才会让一些人醒悟过来。
其实我很认可心理医生曾奇峰一句话:" 万病源于未分化 "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名字叫 " 吹风机猴子 "。
我们不管它叫什么名字,这个实验就是让一个猴子和布偶猴子妈妈生活在一块儿,然后用吹风机拴在布偶猴子妈妈身上,结果您猜怎么着?
这个小猴子不仅没有被吓退,反而更加强烈的依偎在布偶猴子妈妈身边。
这个实验说明:在施虐性养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仅不会逃离,反而会更加紧密地依恋养育者。
《圆桌派》曾有一期讨论到," 很多人活得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模样。"
这句话戳中了一个现实问题:孩子的道德感往往是被社会、家庭和教育制度所塑造的。
父母的过高期望,学校的压力,以及社会对 " 完美孩子 " 的追求,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能有负面的情绪,不能做出令别人不悦的行为。
为了符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放下自我去迎合社会和家庭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要求非常高,总是要求他们 " 要宽容,要理解别人 ",甚至把宽容当成唯一的美德。
孩子们慢慢习惯了用 " 忍让 " 来解决问题,以为这样做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
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一个道理——善良和宽容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自我,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电视剧中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片段,比如女儿被原生家庭不断伤害,即便自己恨死父母了,但是不论父母怎么吸血她,都义无反顾回头帮助家庭。
这就是,这些受伤的孩子,只有以拯救者状态才会感受到依恋的原因。
未分化的亲子即便孩子到了成年,她依旧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依然被父母操控着。
而这些父母不断挫败自己的孩子来达到控制孩子听话的目的,看到没有 PUA 就是这样来的,打压别人不是目的,控制才是。
有些孩子不仅在父母关系中受不了父母过得不好,甚至在任何关系中都会害怕有亏欠感。这就是" 病理性利他 "。
他们对他人有莫名其妙的负罪感,总想着对别人好,对自己却非常无情。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那个特别强、特别严苛的超我。
好多时候,父母都会跟孩子这么讲:
我打你呀,是因为你不乖。
我骂你、教育你、批评你,那都是为了你好。
我不满足你的要求,是因为你是个坏孩子。
这样的信念根植在心里,让他们成年后总是莫名其妙地自责、内疚、自我攻击,倾尽一切对别人好,就像自己天生有罪一样。
虽然有些父母的确无意识这样做,可这种行为却真实伤害着孩子,而孩子有了下一代又会把这种模式传递下去,这就是创伤的代际传承!
以前大家很反感没道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讨厌圣母心的人。
这是因为上述我提到的,这些人会使用一套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一切人事物,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压力和痛苦。
让我想起一句话是这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当你批判他人时,要想想他人有没有和你一样优越的条件。"
所以我们要理解世界本身就是多面的,而且人性本身也有恶的一面,即便是最大的善人也是如此。
不要幻想谁是什么大好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善!
有人曾经在一个公共场所做了个实验:在很显眼的地方摆了一盘柿子和一个榴莲。
结果还没到一个小时呢,那些柿子差不多都被路过的行人给捏烂了,可榴莲却一点事儿没有。
这刚好暴露了人性的两个事实:第一,人性总有不好的地方,就算你像柿子那样没什么危害,也可能平白无故地就被人使坏。
第二,人性就是会欺负软的怕硬的,坏心思往往会跑到阻力最小的地方去,人越软弱,就越容易被人欺负。
当你越是软弱时,你越容易遭受痛苦就是如此。
最后呀,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 太阳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光明,那是因为它自己内部本来就有着特别惊人的能量和温度。"
做人其实也是这样。肯定得先尊重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需求照顾好,勇敢地做自己,只有这样,咱们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温暖别人,把前面的路照亮。
- END -
文章作者:老 K
老 k 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 10 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 " 阿尔法心理研究所 " 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 110 小时 +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 小时以上。
培训 / 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 60 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 50 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 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 K 给你更多好内容。
⛽️我是一名亲历抑郁焦虑15年以上的痊愈者;
也是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的咨询师;
☎️更是一名亲历无数自杀危机干预的干预员。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困惑,抑郁焦虑强迫都可以和我聊聊。
「点赞」➕「推荐」 支持一下我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