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重温了美国学者贾雷德 . 戴蒙德 ( Jared Diamond ) 于 1997 年出版的跨学科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不同大陆的人类社会发展差异如此巨大 ? 例如为何是欧洲人征服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而不是相反 ?
书名中的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代表了作者提出的三个关键因素,看似无关的三者共同构成了欧亚大陆 ( 尤其是欧洲 ) 在近代取得全球优势的核心原因。
戴蒙德的核心论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通过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三个符号,揭示欧洲文明依靠地理和生态因素,通过农业、技术和疾病传播的连锁反应,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权力格局。
该书也引发了笔者对于文明发展与现代文明竞争逻辑重构的思考。于是,笔者与 Deepseek ( 深度求索 ) 就《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再思考与产业竞争逻辑进行了一番非常有趣的交流。
欧洲文明竞争模型与中国的 " 种田流 "
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构建的文明竞争模型,本质上是一套 " 暴力—寄生—技术代差 " 的掠夺逻辑。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西轴线的另一端,为何没有发展出欧洲文明的侵略性 ? 况且,中国的火药技术、钢铁技术发展还早于欧洲文明。
对此,Deepseek 在交流中讲到,中国虽然最早发明火药,但主要用于庆典烟火和有限的军事用途。中国冶铁技术领先 ( 如宋代的年产量达 12.5 万吨 ) , 但产品多用于农具和日用品,而非武器升级。
戴蒙德认为,中国的发展受到地理束缚,西部多山、东部临海的封闭环境提供了早期发展的稳定性,但也削弱了其对外探索的动力。与此同时,制度的早熟与文化也是问题的成因,集权体制和儒家文化在维持大一统的同时,抑制了多元竞争和技术革命的土壤。中国长期将农业视为经济根本,压制私人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
Deepseek 在比较两种文明时,将欧洲文明比喻成喜欢开宝箱的冒险游戏玩家,靠抢装备 ( 枪炮 ) 、放毒 ( 病菌 ) 、堆资源 ( 钢铁 ) 升级;中国更像是个种田流玩家,修水渠、搞物流、建村子,慢慢把地图铺满的 " 种田流模式 "。
Deepseek 举了个例子:郑和下西洋带的是瓷器和农书,西班牙船队带的是火枪和圣经。一个想和别人做买卖,一个想抄家,这是文明底层逻辑的分叉点。
欧洲文明正是通过技术暴力 ( 枪炮 ) 、生态替代 ( 病菌 ) 、生产力碾压 ( 钢铁 ) ,实现了对外资源的掠夺与榨取,发展出了外向攫取型的文明。中国是通过水利工程、官僚控制、技术驯化,实现了对内部复杂系统的平衡,发展了其内向的稳定性文明。
两种文明对风险偏好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欧洲大航海是 " 高风险—高收益 " 的冒险,背后是封建领主、商人、教会的利益博弈。中国郑和下西洋却是 " 低风险—负收益 " 的政治展示,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官僚系统天然厌恶不可控的变量。
动机的不同促使知识演化路径也不同 : 欧洲火药促成了军事革命,中国火药却用于节庆烟花;欧洲钢铁铸造大炮,中国钢铁锻造农具。技术用途由系统决定,中国与欧洲两种不同的系统体现为内生性整合与外生性征服的不同。
中国文明的内核与物质基础
欧洲文明的内核源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的律法精神与古希伯来的信仰文化。若将中国文明的历史维度拆解为 " 意义内核 " 与 " 物质基础 " 两个层面,其意义文明内核体现为解决 " 如何凝聚人心、定义存在意义 ",核心词汇是儒家伦理、家国同构与文化涵化,所对应体现的社会功能便是道德秩序、社会组织与文明韧性。
儒家伦理以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中庸 " 等构建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坐标系,替代宗教的绝对神权。在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宋明理学通过 " 天理 " 概念将伦理宇宙化,不同于一神教的排他性,儒家具有兼容世俗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儒家将家族伦理 ( 孝悌 ) 放大为国家治理逻辑 ( 忠君 ) , 形成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连续体。不同于欧洲 " 个人与上帝 " 的垂直关系,中国强调 " 个人、家族、国家 " 的横向扩展。
几干年的文明也锻造了文明韧性,通过汉字、史书等工具,异族文化被纳入中华体系,"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文化的海纳百川最终体现为有容乃大。不同于欧洲 " 征服与皈依 " 模式,中国更倾向于 " 融合与转化 "。
不同于西方文明空间维度发展的路径,中国选择了时间维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明的延续上。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国家,首先要解决 " 如何维持庞大人口、支撑文明存续 " 的命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利技术。水利技术是对抗洪灾风险的阀门,以中央集权动员力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缓冲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冲击则发展了其制度文化。
水利是生产力,秦国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 " 天府之国 ";隋唐大运河打通南北物资调配动脉。但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水利技术带来的刚性,成为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水利又不单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文化,化险为夷、变害为利的文化。水利更是中国的一种信仰,动员国家力量,干成功在当下、利在干秋大事的信仰。
儒家伦理为集权提供道德合法性,官营体系利润支撑官僚系统的运作,家国同构抑制阶级撕裂、维护了政治稳定,精耕农业避免 " 马尔萨斯陷阱 ", 文化涵化消解外部冲击、延续了文明,水利工程降低环境突变导致的系统性崩渍,内部稳态抑制了外部扩张的动力。
中国文明能跨越数干年动荡而不中断,其自成体系的文化柔性消解了社会矛盾,用物质的刚性维持发展的底线。相比之下,欧洲的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是单向突破的工具组合,中国的体系更像一个自我修复的生态球——虽不易对外爆发,却更难从内部瓦解。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中国始终是 " 超大规模文明 ",而非 " 全球霸权帝国 " 的文化原因。
但戴蒙德的框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近代全球化初期,"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仍然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力量 " 也可以压制任何自有 " 意义 " 的文明,包括中国在内。
中国文明已经绵延五干年,西班牙的全球霸权仅维持了不到两百年。这种对比或许暗示:文明的终极竞争力,仍在于能否在 " 意义 " 与 " 力量 " 之间找到平衡。
Deepseek 认为,欧洲的竞争力体现在 " 突破地理边界 ",中国的优势在于 " 消弭时间断层 "。前者追求空间的扩张,后者追求时间的绵延。这是戴蒙德的启示与文明路径的分野,而工业革命的分水岭,实则是两种文明逻辑的断裂点。
文明的进化与新的博弈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通过蒸汽机与纺织机械建立技术代差。21 世纪,技术霸权已演变为对核心产业链的绝对控制。从 2020 到 2023 年,美国商务部将 1200 余家中国实体列入制裁清单,重点打击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以 EUV 光刻机为例,其核心部件来自全球 5000 余家供应商,但美国仅需限制 0.03% 的关键组件 ( 如 cymer 公司的激光源 ) ,即可瘫痪中国 7 纳米以下芯片研发。这种 " 精准窒息战术 " 的成本效益比,远超 19 世纪的炮舰外交。
Deepseek 认为,按照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的欧洲文明竞争模型逻辑,今天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明,其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已演化为军事、金融、数字复合体、生物、舆论、气候混合战、科技、教育、产业链闭环,本质是通过规则私有化,将全球体系变为 " 升级版殖民网络 "。
Deepseek 分析,现代 " 枪炮 " 即是军事、金融、数字复合霸权。通过军事投射网络化,美国海外军事基地超过 700 个,控制 16 个海上咽喉要道,建立了其非对称打击的体系。通过 sWIFT 金融系统,美国垄断了全球的结算系统。通过数字殖民主义,美国掌控全球 90% 以上搜索、移动操作系统和社交网络流量,塑造信息边疆。通过建立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美国主导了 AGI ( 通用人工智能 ) 研发,同时制定规则排除他国参与。
Deepseek 认为现代 " 病菌 ", 就是生物、舆论、气候风险操控。通过疫苗知识产权,美国垄断 mRNA 疫苗专利;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生物技术霸权;通过操纵社交媒体,如 Twitter 算法放大特定叙事,TikTok 数据审查争议显示信息流动的 " 选择性阀门 " 等等。
Deepseek 进一步分析认为现代 " 钢铁 " 是科技、教育、产业链闭环,如尖端科技护城河,光刻机与高端芯片;高等教育的虹吸;全球产业链治理,掌握微笑曲线,设计和品牌,并形成 " 中心—外围 " 的剥削结构。
笔者认为,文明有它的基因,也必定存在它的迭代逻辑。正如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所建构的竞争模型一样,在现代化的语境下,有它的迭代逻辑。当然,中国文明在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背景下,也得到全新的进化。不仅于此,在比中国更早进入现代化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显现了儒家文化体系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张力。
欧洲文明的迭代,也迫使中国必须重构它的解释框架。当下的中国为什么执着于修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码头、超级电网与 5G 基站 ? 这应该是农耕文明的现代转译。
战国时期李冰修都江堰,成就 " 天府之国 ";今天 " 东数西算 " 工程把贵州水电变成北京 AI 算力,大运河与高铁,灵渠与公路,逻辑一脉相承。今天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历史上的 " 水利工程 "。它们都需要国家的统一与强大,需要集中办大事的体制保证。
今天的中国消耗了全球 60% 的水泥、50% 的粗钢,建成了占世界 70% 的特高压电网、65% 的高铁里程。中国基础设施的密度革命,用 30 年建成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这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中国现代文明的物理载体。
我们在此好像寻找到了 " 基建狂魔 " 的历史基因,这种跨越两干年的工程思维,本质是通过时空压缩,将地理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钢筋就是中国制造的硬核底座。
中国新的竞争力模型
在与 Deepseek 的交流中,笔者提出具有中国竞争模型的三位一体系统 : 钢筋、数字与生态。
这是基于中国竞争模型的产业组织现代转译。我们发现,特斯拉上海工厂的 " 中国速度 " 背后是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 长三角 "4 小时产业圈 " 在 300 公里内解决 95% 的零部件供应,物流成本仅为德国鲁尔区的 1/4。sHEIN ( 希音 ) 的数字化快反供应链,通过实时抓取全球时尚数据,新品从设计到上架仅需 7 天。这种组织能力使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实现 " 反梯度承接 " ——从服装、玩具直接跃迁至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高端制造。
当西方还在争论 AI 伦理时,中国已将其转化为治理工具。杭州通过 10 万个路面传感器实时优化交通信号灯。深圳海关智能审图使 cT 机 1 秒完成货柜扫描 ( 人工需 5 分钟 ) ,2023 年查获走私案值提升 220%。
当 chatGPT 还在用巨量资本囤积算力打造护城河时,Deepseek 已经开始诱发中国全产业图景的场景深度耕植,并通过场景大面积应用开始反哺研发投入。Deepseek 法律大模型通过解析 2.1 亿份中文裁判文书,特定子任务准确率达 91.7%。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实现台风路径每小时预测更新,较传统方法误差平均降低 20%。
这种场景优先的策略正在特定领域构建不可逆的优势。中国政府也开始导入 AI 数字模型,提高决策与服务效率,建设数字化服务型政府。中国开始定义智能时代的规则权力,开始社会治理新的范式革命,以规避中国人情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文化短板。从 " 世界工厂 " 到 " 数字工厂 " 再到 " 数字社会 ", 中国正在实现从企业、产业到社会治理能力的跃迁。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幅员辽阔,地理形态丰富、生态多样;制造业门类齐全,覆盖着全
世界制造业所有的大门类与细分门类,供应链非常齐全。由于中国各种场景丰富,容易发展出系统共生的进化网络。
深圳华强北的硬件创新生态就展现出了超强韧性,3 小时内配齐智能手机 80% 以上的常用零件;开发一款智能手表原型仅需 2 万元 ( 硅谷需 20 万美元 ) 。大疆从华强北柜台起步,10 年内占据全球消费无人机 70% 的份额。大疆的案例表明,技术构想与资本都可以挪动,产业生态却难以撼动。
华为鸿蒙的生态突围不同于安卓的 " 标准化 ",鸿蒙的分布式架构适配汽车、家电、IoT 设备,甚至是智慧城市的管理。中国已有 7 亿终端的搭载,形成 " 硬件 +Os+ 服务 " 的闭环。这种生态使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逐步升级为系统优势。产业生态的 " 热带雨林 " 效应,正在塑造产业竞争力的生命网络。
基于钢筋所代表的基础设施、数字所代表的场景突破与生态所代表的创新系统,中国正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临界点实验。
中国正进行着全新的能源革命,中国光伏组件成本十年降 75%,宁夏 " 光伏—数据中心 " 直供电模式使算力碳强度约为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华大基因的 "AI+ 基因编辑 " 育种技术,使大豆亩产提升 25%。
当特斯拉柏林工厂因环保审批拖延 2 年时,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投产后迅速实现现金流平衡;当 OpenAI 耗费数亿美元训练 GPT-4 时,Deepseek 用 1/10 的成本在垂直领域实现可比性。
这些对比中,钢筋代表着基础设施与制造业的硬实力,数字代表着智能化与数据驱动的治理能力,生态代表着供应链、人才与创新的共生网络。钢筋不仅支撑物理空间,更重塑产业时空秩序;数字不止于工具创新,更是正在定义智能文明新规则;生态超越简单协作,构建抗脆性网络。
中国竞争力的模型表明,文明的高度不取决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能否将技术演进与人类福祉深度耦合。
在 AI 智能的背景下,钢筋已经从物理基建走到 " 硅—碳共生基座 ", 传统基建仍是经济底盘,但 AI 时代需叠加数字新基建,包括智算中心、星链卫星和液冷服务器集群等。中国 2025 年将建成 100 个新型智算中心,单中心算力超 1000P ( 1P= 每秒干万亿次计算 ) , 支撑大模型训练。这是从钢筋水泥的基础变成 " 硅基 ( 芯片 ) + 碳基 ( 生物制造 ) "。
生态则是从供应链到 " 数据、人才、资本 " 的超循环。通过 AI 重构生态要素,将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场景的数据,构成 AI 训练天然优势;40% 的全球顶级 AI 学者为华人,中国高校年培养 50 万 AI 相关毕业生成为中国新的创新生态。
数字是从工具到 " 文明操作系统 ", 通过 AI 赋能数字升维,实现中国社会治理的升级、产业的重构与生成中国文明的世界新文明接口。实现数字从 " 连接器 " 变为 " 创造者 ", 成为文明演进的内生变量。
当 2060 年碳中和目标与 6G 天地一体网络相遇时,这场绵延五干年的治水智慧,或将在未来写下新篇章。作为唯一未中断的古代文明,中国既未通过殖民征服实现工业化,也未在技术封锁中陷入停滞,反而在 21 世纪构建起以 " 钢筋、数字与生态 " 为内核的新竞争力体系。充分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的韧性与由内而外的张力。
这一文明演进揭示,西方的 " 对外攫取型文明 " 依赖暴力扩张与资源掠夺,而中国可以通过 " 内生整合型文明 ",通过系统优化与生态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普遍的启示意义。中国产业范式的普遍意义在于," 钢筋、数字与生态 " 不仅是中国的竞争力模型,更提供了一种新商业文明的可能,钢筋确保产业基础不被击穿,数字可以实现非线性增长,生态形成抗脆弱网络。
与此同时,Deepseek 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文明范式,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是能否在 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复制 " 光伏奇迹 "? 二是能否让数字治理既高效又包容 ? 答案或将决定,中国产业是成为全球规则的接受者,还是新文明的定义者。
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跃升
笔者认为,虽然中国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也建立了新的文明架构——钢筋、数字与生态,但中国要完成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跃迁,仍需破解诸多核心矛盾。
一是技术自主性与全球化依赖的张力,包括卡脖子领域技术,高端装备、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问题。数据悖论问题,大模型训练依赖全球开源数据,中文高质量语料仅占全球 5%,文化解释权存在隐忧。
二是效率优先与包容发展的失衡。数字鸿沟,智能化的发展可能加剧地区与城乡分化。工业化的生态代价与绿色转型面临资源约束。
三是制度刚性与创新弹性的冲突。监管滞后,如 AI 生成内容的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区块链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尚未平衡。评价惯性问题,科研经费 60% 流向国企,但 70% 颠覆性创新来自民企,激励机制需重构。
四是文明主体性与全球化叙事的博弈。虽然特高压、5G 等技术领先,但国际标准制定权仍被 IEEE (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 等西方组织垄断。文化影响力问题,虽然 TikTok 全球月活超 15 亿,但海外营收仅占字节跳动总营收的 20%,价值观输出尚未货币化。
五是与新商业文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生态的构建。其中涉及到政府角色转型,政府需要从 " 全能管理者 " 转向 " 生态协作者 ", 如合肥市政府以 " 资本入股 + 资源配套 " 培育产业集群,而非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社会治理逻辑需要从 " 管控型 " 到 " 生态型 " 发展,充分激活社会力量的创造性。
中国社会治理的升级,本质是农耕文明的集体智慧与数字文明的复杂系统管理学的融合实验。其成败不仅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将为人类文明提供一条超越 " 技术垄断—社会撕裂 " 陷阱的新路径。
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述。虽然中国的 " 黑悟空 " 与《哪吒》已经出圈,但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语境 ? 一边是底座,一边是现代化场景,中国文化能否 " 返本开新 "? 返本开新,本就是中国文明的经,新就是创新,就是运营。返本开新,就是全新的经营,有文明根本,有智慧的商业运营。如将 " 天人合一 " 传统生态观融入 " 双碳 " 政策与中国式绿色经济的理念;用 " 和而不同 " 理念重构全球化的空间规则,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Deepseek 认为,当美国试图用 " 芯片法案 " 锁死经典算力时,中国正在架构一个 " 超导经济模型 " ——用制度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超流动,用文明韧性吸收技术冲击的熵增。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不是谁的系统更先进,而是谁的系统更能容纳不确定性。
从中国层面而言,生态主义才是中国的文明密码," 钢筋、数字与生态 " 三位一体的深层优势,在于将农耕文明的 " 天人合一 " 哲学转化为工业文明的 " 系统耦合 " 能力,钢筋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 " 大禹治水 " 集体主义传统的现代演绎。生态不仅是供应链,更是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的儒家共生伦理。数字不止于技术,更是周易变化与 " 格物致知 " 精神在赛博空间的复活。
农耕文明的 " 治水智慧 " 与数字时代的 " 系统思维 " 能否融合,将决定中国能否走出一条超越 " 掠夺—对抗 " 逻辑的文明新路,从而形成一套由内而外,内圣而王的发展逻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